APP下载

壮族当代小说民族审美视域下的文学课程教学探析

2011-08-15黄绍清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壮族民族

肖 晶,黄绍清

(1.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2.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壮族当代小说民族审美视域下的文学课程教学探析

肖 晶1,黄绍清2

(1.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00;2.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壮族当代小说的丰硕成果,在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方面都有属于本民族所特有的内涵和特点。在当代文学教学中把壮族当代小说放到“民族审美”的多棱镜下进行观照,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探究,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彰显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独特的艺术光彩,显示出作家的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个性,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个别和一般的交融,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无疑为文学课程教学带来多样性的思考。

文学课程教学;壮族当代小说;民族审美元素

一、引 言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共有56个民族,除汉族这个主体民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55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由于他们多聚居于祖国的边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中原广大地区有较大的距离。特殊的历史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活环境,形成了少数民族特殊的民族审美观。因此,在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不能不考虑该民族本身蕴含的多种审美元素及其区别于兄弟民族的特殊性。

二、壮族当代小说的审美内涵

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最开放的一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虽然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其子弟较早修习汉学,与汉族同胞和睦相处,认真学习“汉学”先进文化,因而壮族的审美观念与汉族有较大的趋同性。

然而,“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它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点。这些特点便是每一个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1]78。而且“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2]194。壮族当代小说的丰硕成果正是如此,在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方面都有属于本民族所特有的内涵和特点。唯其如此,在教学中,我们把壮族当代小说放到“民族审美”的多棱镜下进行观照,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以期揭示其内在规律,彰显其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独特的艺术光彩,无疑有着现实意义。

综观壮族当代小说短暂而灿烂的发展历程,宏观把握其丰硕的创作实绩,我们发现,不论在艺术的生活层面,人物塑造或立意内涵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美的新发现和新突破,显示出壮族的民族审美特色。

(一)拥抱壮乡沃土,孕育苑园奇葩

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植根于生活,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此,现实生活是土壤,文学艺术是鲜花,绚丽的文学艺术之花只有从肥沃的土壤中才能萌发开放。壮族当代小说的繁荣景象正是如此。壮族小说作家们多是土生土长于肥美的壮乡沃土,他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和斗争,为他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题材,独特的生活题材及其所映含的深邃意蕴焕发了作家的创作热情,独特的民族生活变成了作家们占有的小说创作资源和优势。于是作家们把自己从生活中得到的体验和感受,以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艺术构思,借用语言、文字、画面、色彩等物质媒介,叙述故事,描绘环境,塑造人物等,形之于书面,使之固定下来,这就是民族审美意识的一种物化形态,唯其如此,那些从壮乡沃土上孕育开放的小说之花,鲜明地显示了壮族文学的自我风范和自然清新的民族美感。陆地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多卷长篇小说《瀑布》是如此;韦一凡的长篇小说《劫波》、《风起云涌的时候》,中篇小说《歌王别传》、《被出卖的活观音》、《隔壁官司》,短篇小说《姆姥韦黄氏》、《闷妹》、《她的故事》是如此;潘荣才的长篇小说《天眼》,中篇小说《追求》,短篇小说《上梁大吉》、《板雅坡上》是如此;还有蒙光朝的《奔腾的红水河》,丘行的《山城剑影》、《魂断相思江》、杨军、梁学的《南国冬雷》,凡一平的《跪下》和《随风咏叹》等,唐樱的《阿鹰》,龙京才的《深渊》和《边月情话》,韦俊海的《大流放》和《血女浮生》等。中篇小说还有黄钲的《江和岭》、《神秘的疯女》,《荒漠天堂》和《鬼谷黄昏》,黄佩华的《南方女族》、《红河湾上的孤星》、《涉过红水河》、《回家过年》等;陈雨帆的《冰棕榈》,黄凤显的《赶山》,孙步康的《小镇蝶恋花》,黎国璞的《铺满鲜花的陷阱》、《古寨恩仇》、《美人鱼依恋的海湾》、《乞丐将军》等;黄夏斯榕的《持灯女郎》、《玉佩裤带》,岑献青的《裂纹》、《彼岸》、《砂仁》、《蝗祭》等;唐樱的《幽谷野火》、《远山驿站》、《怀念女孩子》等;李华荣的《美酒》,韦优的《酒歌》,韦文俊的《人熊几传奇》,严小丁的《边境密林里》,邓永隆的《风流嫂》和《遥远的爱》,黄粲兮的《血图》,黄懿陆的《龙山女》等等。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更是琳琅满目,硕果累累。这些作品,或描绘壮族人民创造财富的愉快劳动,追求幸福生活之甜美;或抒写自由平等的爱情,显示人性解放之俏美;或讴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颂扬反抗斗争之壮美;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壮族作家根据壮族人民的实际生活创作出来的,折射出民族生活题材所蕴含的独特美学韵味。可见,美来源于生活,劳动创造了生活,也创造了美。壮族作家们用民族的创新思维和发展眼光,审视民族命运和社会变迁,捕捉民族生活中存在着的分散而零碎、粗糙易逝、丰富复杂的“美的原料”,既气象万千又变化多端的“美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集中概括,组成一个个有机的艺术形象,使之典型化,具有感染人的思想,熏陶人的性情的美学韵味。许多小说作品所展现的广阔的生活画面,都是从壮乡沃土中挖掘出来的,具有无比生动丰富的内容,是对普通实际生活的升华和提高,使平凡的生活美转化成了强烈的艺术美。

(二)占有风光独特的地域性,描绘绚丽多姿的风景画

环境描写是小说创作必备的要素之一。优秀的小说作品无不以环境描写的美学意蕴吸引读者。壮族人民世世代代聚居于祖国南疆,特定的地域性形成了壮民族特定的文化形态和民族审美心理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或是人文景观,其鲜明的地域性都突出显示出壮族当代小说的民族审美特征。陆地的《美丽的南方》之所以美丽首先是长岭乡“常年以葱茏浓绿的叶子缀成如画的风景”;《瀑布》之所以能映衬出人物现实的心灵美乃是由于岚山县的独特风光及其色彩美所象征的主人公对革命前景充满乐观和希望的情怀。韦纬组的《又是一年三月三》,韦一凡的《劫波》,孙步康的《白罂粟》,严小丁的《边境密林里》等篇所显现的“天人合一”意境美,人物情绪的心灵美,特殊境遇的韧性美,故事情节的时态美,无一不以壮乡美丽的山光水色的成功描写为依托。

壮族人民聚居的祖国南疆不仅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少小说所描写的纯朴憨厚的人物形象,以人为善的真诚心灵,温恭谦让的宽容胸怀,讲究义气的人际关系等等,都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壮族人民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素质及其有别于“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因而能卓然独立于中国当代小说之林的行列之中。

三、壮族当代小说的民族性特点

壮族有悠久的历史,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史长河的奔腾向前,形成这个民族自己的风俗习惯。民族风情蕴含着一个民族深层次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审美理想。壮族作家深谙个中哲理,因此,在创作中自然视民族风情描写为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民族风情描写的作品,很难体现作品的“民族个性”。

(一)展现色彩浓郁的民族风情,描绘独具韵味的风俗画卷

优秀的壮族当代小说则在这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是“歌”的民族,常常出口成歌,唱歌便成为壮族人民独特的审美习惯,因此每年的三月三歌墟,几乎变成壮族人民最隆重的庆典。于是,歌墟纳入了作家的视野,赛龙舟的习俗流淌在作家的笔端,抢花炮成为壮族青年“力美和智美”的生动体现,去灾祈福的习俗也映现了传统信仰的审美价值,古老的“不落夫家”婚俗也隐谕着诡秘新奇的审美心理,“鸡黍礼待”的道德民风更彰现了壮家人真诚待人的高尚情操。所有这些色彩浓郁的民族风情及其描写,都为壮族当代小说的多彩画廊增添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绚丽风俗画卷。

(二)民族歌谣的巧妙运用,雅俗交揉的语言符号

高尔基在谈到语言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时强调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强调“要深切地注意民间语言的美妙之处,注意歌谣、童话、圣诗、梭罗门雅歌的句子构造。你会在这些作品中看到惊人丰富的想象,精确的比喻,朴素得迷人的和优美得惊人的形容语。要深切地注意民间创作,因为这是令人神志清爽的,正如山上的,地下的,甘美的清泉一样。更要亲密地接近民间语言,要寻求朴素、简洁、用三言两语就创造出形象来的健壮力量”[3]132。壮族民间歌谣有韵味无穷的“美妙之处”,有“清泉一样”的迷人滋味,是一种能“创造出形象来的健壮力量”。壮族作家们在深入生活捕捉创作素材时,常为“迷人”、“惊人”的歌谣所吸引而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把它“拿来”,巧妙地运用于小说的字里行间,使之成为深化主题思想,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民族生活氛围,营造新颖意境,增强民族特色,丰富美学情趣的“健壮力量”,让读者读了感到“神志清爽”之致,产生潜移默化、妙不可言的审美效应。《瀑布》中的盘大爷在成立“三三会”的时候唱的一首苦歌:“天呀天,财主官府一把钳,捐税多来租债重,穷人百姓受熬煎。”一歌道出黎民百姓的苦水和心声:“歌一出口,便不胫而走,到处传唱,唱得敌人心惊胆战,唱得人民怒火燃烧,从而成为鼓舞人们反抗压迫剥削的有力武器”[4]83。这不就是高尔基所说的那种能“创造出形象的健壮力量”吗?

壮族虽然创造使用过“古壮字”,但是没有全民族通行的文字,这是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造成的。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符号的壮文,但至今尚未能够推行和运用。自古以来,壮族子弟的“启蒙”学的都是汉族的语言文字。这样,壮族当代小说的语言运用就出现了表情达意的“壮化”和表现符号的“汉化”壮汉交融的特殊的民族审美特征。而作家们“为人民写作,不需要用他们所说的话来写,而要用他们所愿意用的语言”[5]793。“所说的话”是口头语,可能渗透过多水份;“所愿意用的语言”是经过筛选、锤炼加工过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文学语言。这种书面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准确、明晰和悦耳,这种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6]321。“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最好的思想”[7]70。以这些经典论述观照壮族当代小说的语言运用,优秀的作品可称得上刚柔相济,雅俗共赏,显示了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美学特色,因而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正如陆地对韦一凡小说创作的语言特色所说:“即使采用汉文表现,也能做到既区别于汉译的外国文学,又不同于纯粹用汉文语汇来包装的壮族特有的生活内容。在叙述故事,而能流畅通达,言简意赅;于人物描绘,则眉目传神,恰如其他,保持民族本色。”[8]序他还举了一些壮族口语译成汉文,却能具有壮族特有意味的例子:“他面子比牛背还大哩”,“一天赚十块二十块(元),到手还不出汗呢”,“这事就像打桩拴牛,跑不了”,“我也不是烂泥巴,有用得到我,我也上得墙”,“有话直说,别在水里打屁”,“他身板壮,开口如打钟,走路能踩断桥”,“你就摆开箩筐装意见去吧”等等,乡俗俚语,信乎拈来,写人叙事,栩栩如生。准确、明晰和悦耳的语言,昭示了高尔基所赞赏的小说语言真正的“美质”。

(三)塑造鲜明的壮族人艺术形象,刻画壮族的民族性格特征

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而且应当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而塑造人物形象的成败和优劣在于人物是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于少数民族小说而言,最可贵的是要有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翻阅优秀的壮族当代小说,许许多多具有强烈民族意识,不凡民族气质,鲜明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美丽的南方》中的韦廷忠,《瀑布》中的韦步平,《劫波》中的韦良山,《天眼》中的韦养斋,《奔腾的红水河》中的韦志强,《追求》中的韦达秀,《姆姥韦黄氏》中的韦黄氏等等艺术形象,构成了壮族当代小说很具民族特色的“姓韦”的艺术形象系列,为壮族当代小说平添了令人瞩目的审美光彩,说明了壮族当代小说作家的民族审美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标志着壮族当代小说创作不断有新的收获,新的发展。而这些“姓韦”系列的人物的民族共性,是通过各自的身份、言行和所作所为表现出来的,显得有声有色。他们身上的民族性格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为同胞们所共认,使读者受到感染,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壮族作家创作的数以万计的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无不集中笔力塑造壮族人物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倾吐对本民族人民的深情厚意,无不衷心礼赞本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无不张扬来自本民族生活深处的人物形象特有的民族性。

四、结 语

总之,一部称得上“美”的壮族当代小说,总是要反映出客观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属性,还要显示出作家对生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个性。一部成功的优秀小说,其审美艺术如果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个别和一般的交融,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则自然能卓立于民族文学的画廊,乃至传播后代子孙。因此,在当代文学教学中只有把壮族当代小说放到“民族审美”的多棱镜下进行观照,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个别和一般的交融,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才能为文学课程教学带来多样性的思考。

[1](苏)季摩菲耶夫.别林斯基论文学[M].梁真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苏)高尔基.高尔基文学书简(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黄绍清.壮族当代文学引论第83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俄)亚·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古典作家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58.

[6](苏)高尔基.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7](意)但丁.论俗语[A].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

[8]韦一凡.隔壁官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5.

Analyze Literatur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huang Contemporary Novels National Aesthetic

XIAO Jing1,HUANG Shao-qing2
(1.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The rich achievements of Guangxi contemporary novels have its own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in nation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emotion,experience,interest,creation and feeling.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eaching,put national aesthetic in the polygon mirror to make comments and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so as to disclose the interior law,show the unique national and world art glow,demonstrate the writers’national aesthetic ideal and personality,thus making unity of form and content,combination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mixture of general and specific to form an organic integrity.Without doubt,it will bring diverse thinking of literature teaching.

literature teaching;Zhuang contemporary novels;national aesthetic factors

I29

A

1673-8861(2011)03-0053-04

2011-06-26

肖晶(1969-),女,广西贺州市人,贺州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壮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民族之花
壮族山歌
多元民族
民族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