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重症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2011-08-15杜延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7期
关键词:短暂性尿激酶脑缺血

杜延安

本研究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24例重症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均为住院患者,根据详细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TIA诊断标准[1],且短期内频繁发作 (即24h发作2次以上或72h发作3次以上)或发作持续时间超过60min者,并于治疗前及病程24~48h后经颅脑CT检查无异常病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中,男16例,女8例,年龄42~74岁,平均 (58.3±8.6)岁。颈内动脉系统TIA 17例,表现为单瘫或偏瘫10例,肢体麻木或感觉减退4例,失语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7例,表现为眩晕5例,共济失调1例,吞咽或构音障碍1例。TIA发作次数平均 (5.8±2.3)次/d,平均病程 (38.2±24.6)h。全部患者均排除脑出血,近期做过大手术及活动性出血或严重外伤,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180/120mmHg,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史及胃肠道溃疡病,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 (<1.5g/L),应用抗凝药物或降纤药物,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恶性肿瘤患者,对尿激酶过敏者。常规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0~76岁,平均 (57.4±9.2)岁。颈内动脉系统TIA 16例,表现为单瘫或偏瘫9例,肢体麻木或感觉减退5例,失语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6例,表现为眩晕4例,共济失调1例,吞咽或构音障碍1例。TIA发作次数平均 (4.6±2.2)次/d,平均病程 (32.4±18.5)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发作类型、发作频度及治疗前病程均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1次/d;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100mg/d)、尼莫地平等,15d为1个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尿激酶30万~50万U+0.9%氯化钠溶液100ml在30min内静滴完,1次/d,连续5~7d。第1、2天30万~50万U/d(依体质量调整剂量),以后为30万U/d。72h内TIA得到控制者用5d,未能控制者用7d,有出血倾向者立即停用。其他常规治疗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两组用药相同。

1.3 观察项目 观察治疗后TIA发作停止的时间、例数;治疗前至疗程结束每天监测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必要时复查颅脑CT。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与常规组治疗后24h内TIA发作控制例数分别为18例 (75%)和4例 (18.18%);72h内TIA发作控制例数分别为22例 (91.66),11例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常规组3例 (13.63%)于治疗过程中进展为完全性脑梗死,梗死部位2例在基底核区,1例在左侧小脑;3例中1例发生在病程第3d,1例发生在病程第5天,1例发生在病程第12天。而治疗组未发生脑梗死。

2.2 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两组治疗前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两组BT、CT、PT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 (P>0.05);治疗组的纤维蛋白原比常规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1例牙龈出血,3例皮肤轻度瘀斑,1例鼻出血。未经特殊处理,停药后自愈。

3 讨论

TIA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突然出现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多数学者倾向于微栓塞学说,近期频繁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4%~8%的完全性卒中患者发生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之后[2],TIA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缺血时间过长 (>1h),脑梗死几率会大大增加[3],TIA发作次数愈频,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愈长,发作间歇愈短,则脑梗死发生率愈高。传统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纤治疗被认为是治疗TIA较积极的办法,但在临床实践中也不能降低其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和致残率[4]。严格地说,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和扩容都不能将已形成的微栓子及微栓子来源处的栓子溶解。而尿激酶使微小栓子溶解,恢复正常血供;同时降低了血黏度,提高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5-6]。尿激酶毒性很低,无明显抗原性致畸性、致癌性。临床应用罕有过敏报道,尿激酶已经作为于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指南推荐用药,但是否适用治疗TIA目前尚无一致意见,胡维铭等[7]认为对近期反复发作者使用UK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但另有学者将TIA列为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8]。

本研究显示,尿激酶治疗频发TIA疗效好、起效迅速。治疗组未发生脑梗死,而常规组有3例,提示尿激酶可更好地防止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并且尿激酶本身无抗原性,血中t1/2为10~15min,不会蓄积,不影响凝血功能,没有患者出现脑出血或其他部位严重出血。因此,根据临床初步观察,抗动脉硬化斑块治疗和小剂量尿激酶连用治疗重症频发TIA患者控制发作起效快、控制良好、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但观察例数较少,需进一步完善。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0.

3 龙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J].中国医刊,2002,37(11):2-4.

4 袁国祥,朱慧琴,徐薇,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1,14(3):168-169.

5 Philip MWB,Iddenden R,Finoa JB,et al.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and heparinoids in acute ischemic st roke:a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 rolled t rials[J].Stroke,2000,31:1770-1774.

6 郝学民.小剂量尿激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1例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1):973.

7 吴祖舜,袁佩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疗法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6(4):21-22.

8 胡维铭.神经内科主治医师700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40-441.

猜你喜欢

短暂性尿激酶脑缺血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辨证施治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