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言词”归类问题探讨

2011-08-15马秀月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叠音合成词言词

马秀月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01)

“重言词”归类问题探讨

马秀月

(淮南师范学院 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淮南 232001)

主要探讨古代汉语领域“重言词”的归类问题。归纳前人的主要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重言词”可以用语素分析法分为单纯式重言词和合成式重言词两类。

重言词;分类;语素分析法;单纯式重言词;合成式重言词

“重言词”是指通过音节重叠形成的复音词,古人称之为 “重言”、“叠字”“重语”“重言形况字”等,现代汉语领域多称之为“叠音词”。

关于重言词的收集和释义,自《尔雅》开始。关于重言词的理论研究,自郭璞注《尔雅》开始。《尔雅·释训》中有“宿宿”、“信信”,郭璞注:“《尔雅》因重文而倍言之,故‘宿宿’言再宿,‘信信’言四宿。”[1]郭璞还说:“悠悠、偁偁、王王、简简、存存、懋懋、庸庸、绰绰,尽重语。”[2]由此可知,郭璞把这类语言现象叫做“重文”,又称“重语”。清王筠还专门就《诗经》中的这一语言现象写了一本书,叫《毛诗重言》。可见,他的术语是“重言”。在这部书中,他说:“(《尔雅》)《释鸟》《释兽》两篇以重字为名者,有鹣鹣、狒狒、猩猩三物,皆异域所产。 ”[2]由此可知,“重言”又称“重字”。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释训》篇中也称此类语言现象为“重言”。

可见,古人的“重言”包含甚广。凡重叠音节形成的词都叫做“重言”。

关于“重言词”的分类,自清代开始。清代邵晋涵《尔雅正义》对重言的类别有如下划分:“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只言‘肃’,只言‘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异义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只言‘坎’,只言‘居’,则非喜与恶矣。”[3]这是从“单字义与重言词词义是否相关”的角度划分的。这样的划分没有任何争议。

只是,到了现代,由于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单纯词”“合成词”这样的依“语素”对词进行归类的方法,古代汉语领域也应用这种划分方法对“重言词”进行归类研究,就出现了很多争议。

现今学界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重言词”都是“单纯词”。主张与“单音词的叠用”区别开来。

朱广祁先生在《(诗经)双音词论稿》中指出,重言“指同一音节重叠起来构成的双音词。《诗经》中的双音节词,有单纯词也有复合词。单纯词即重言和连绵字。……在现代,有的学者把它叫作‘叠音词’。不过‘叠音词’这个名称有时也指现代汉语中某些形容词、动词乃至名词的重叠形式,这就有点含混不清了。这些词形的重叠,和《诗经》时代的重言是很不相同的。”[4]

荆贵生主编 《古代汉语》:“两个相同音节构成的单纯词叫做叠音词。叠音词又叫 ‘重言词’、‘叠字’等。叠音词的词义一般同书写它的单字意义无关,不能就单字来推测叠音词的词义,这是区别叠音词和单音词重叠形式的主要标准。”叠音词的举例如:关关、坎坎、丁丁、夭夭、冥冥等。单音词重叠举例:行行、人人。[5]

周光庆、杨合鸣主编《古代汉语教程》:“重言词又称叠字、重语、叠音词,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组成,但两个汉字代表两个音节,重言词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毫无关系,重言词的功能是描绘状貌、摹拟声音。……重言词与单音词的重叠使用,二者性质大不相同。”[6]叠音词的举例如:夭夭、灼灼、辚辚、历历、萧萧、冉冉等。单音词重叠举例:人人、飞飞、高高。

第二种意见认为重言词全部是合成词。

李文先生在《重言的性质》一文中这样总结说:“其一,将重言看成是单纯词,即所谓的叠字。……其二,将重言看成是单纯词和合成词的集合,即叠字与叠词的集合。这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细细考察重言现象,两派都不能自圆其说。将重言全部划入合成词范畴,似乎更加合理。”[7]他的主要理由是那些被认为拟音的单纯重言词能找到相应的衬字式结构,即《诗经》中的“其”字式,“有”字式等。如“凄凄”可换成“其凄”。

北京师范大学2006届语言学专业硕士智惠在她的硕士论文《<诗经><楚辞>重言同源词研究》中说:“没有在文献中找到这个词在采用相同书写形式下单用与重叠意义相同的情况,并不能表明这个重言词不是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词语素重叠而成。重言词的意义不能单从记录它的汉字的字面意义上去寻找,而应该遵循 ‘因声求义’的原则。 因为重言词都是表示性状或拟声的,这两种情况都表明它极容易借音同音近的字来表示。 因此我们不能把重言词书写形式上的单字意义与重言词的意义简单对等。我们认为重言词是由单音语素重叠凝结而成,是合成词而非单纯词。”她同李文老师的观点相同,认为那些被认为是单纯式重言中的单字有相应的衬字结构,在那些衬字结构中,这些单字可以看作语素,因此就可以认为用这个单字重叠过后的词就是合成词。她举出的例子有:《诗经·小雅·伐木》篇中“鸟鸣嘤嘤”与“嘤其鸣矣”同时并存。《陈风·宛丘》:“坎其击鼓。 ”《传》:“坎坎,击鼓声。 ”《诗》用“坎”一个单音词,《传》用“坎坎”叠音词解释,指出了“坎”与“坎坎”之间的关系。这说明重言与单音可以对应。另外她认为判断重言词重迭前后的意义是否有关联,不能仅根据字形所代表的意义来判断,而要根据汉字的语音所代表的意义是否与重迭后的词有无意义关系,从这个角度她认为几乎所有的重言词都是与重迭前的这个音节有意义关系。因此,她认为所有的重言词都是合成词。

第三种意见是把“重言词”分为“叠字”和“叠词”两类。这也是最普遍的一种意见。

许惟贤先生的《论联绵字》一文,认为“一类叠音词之意义与其单字义绝然无关,………此类性质当为单纯词。一类叠音词之意义即由其单字义生成,其结构关系如同等义并列复合词。”[8]

赵克勤先生也认为重言词“由两类组成:一类叠音词之意义与其单字的意义基本相同;一类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毫无关系。”“如果从结构来分析,叠词是由词组转化成的合成词,而叠字则是与联绵字性质相同的单纯词。”[9]

以上三种看法分歧很大。下面谈谈对以上三种看法的意见。

首先我们认为第一种意见是由于偷换了概念,缩小了概念内涵所导致的不恰当的分类。首先古人所说的“重言词”是包含这些学者所说的“词的重叠”的。研究“重言词”不能把“词的重叠”排除在“重言词”之外的。另外现代汉语词汇理论体系也是把这些词根语素重叠形成的“重言词”归为“重叠式合成词”的。因此这些学者所说的“重言词”或者“叠音词”就是古人所说的“重言词”的一部分。所谓的“词的重叠”应该是“重言词”的一部分。《诗经》中有很多“重言词”就是“单音词的叠用”,就是重叠合成词。此类词甚多。如:夭夭、冥冥、黄黄、青青、缓缓、纤纤、溫溫、肃肃、惨惨、惴惴、交交、卷卷、夜夜、人人等。 因此,把重言词简单归入单纯词,并把词根语素重叠成的重言词单独划出去,是不妥的。

第二种意见说重言词都是合成词,在论证上也还有可商榷的地方。因为不能证实每个重言词的单字都为语素。虽然一些词有相应的衬字结构,但不是所有的词都有相应的衬字结构,例如“关关”就没有对应的衬字结构。另外这些单字在衬字结构中能否看做语素也是值得商量的。那些衬字结构其实等同于叠音,并非是合成词,因此其中的单字不可以视作语素。另外从语音角度来判断重言词的单字是否有意义,在实践上行不通,容易造成穿凿。也与现代汉语中判定一个词是否为单纯词的标准不同。

第三种意见分类上是正确的。但是分类依据不完全科学。只是根据重叠前后意义是否相关,分为“叠字”和“叠词”,分类并不全面,也不科学。判断一个词是单纯还是合成,要根据语素分析法。看组成的单字是否是语素。是语素,就是合成重言词。否则就是单纯式合成词。不能只简单地看其重叠前后意义是否相关。那些有专门用字的重言词,单字义应该与重言词意义一致的。比如:怲,《说文·心部》:“怲,忧也。”《诗经·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毛传:“怲怲,忧盛满也。”但是“怲”字虽然有义,但不能单独成词,也不能构词,所以“怲”不是一个语素,只有重叠起来才算是一个语素。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讨论,就是如果是通假形成的叠音词,就记录叠音词的汉字来说,重叠前后是没有意义联系的,但若论及本字本词,却是有意义联系的,那么这个叠音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呢?如:《诗经·鲁颂·有駜》:“夙夜在公,在公明明。 ”这里“明明”通“勉勉”。 王引之《经义述闻》:“明、勉一声之转,故古多谓勉为明,重言之则曰明明。”这种叠音词笔者认为当就本词来讨论,通假形式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来讨论。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古汉语重言词的归类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只能先确定一个较合理的标准,然后总体归类,逐个仔细地考察,最后才可以对每个词进行归类,不可率意归类。特别是在教材中更要注意,否则容易造成混乱和争议。

本文意见是:重言词,即古汉语中通过单个音节叠用形成的复音词,其分类只能根据现在的语素分析法,从书面语的角度将其总体划分为单纯式重言词,合成式重言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单纯式叠音词和重叠式合成词。个别词的归类,只能逐个考察,逐个归类。

[1]周柤谟.尔雅校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清]王筠.毛诗重言[O].续四库全书本(第 69册)

[3][清]邵晋涵.尔雅正义[O].皇清经解本(第 3 册,卷507):570

[4]朱广祁.《诗经》双音词论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

[5]荆贵生.古代汉语(上)[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219

[6]周光庆,杨合鸣.古代汉语教程(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5

[7]李文.重言的性质[J].镇江师专学报,1997,(1):65

[8]许惟贤.论联绵字[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205

[9]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H13

A

1009-9530(2011)01-0077-02

2010-09-29

马秀月(1973-),女,安徽砀山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叠音合成词言词
三音节合成词中合成词素的判定
Matching单词连一连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监察案件中法院对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
我也会
词语小超市
言词证据的审查与运用
如何看待“准继母”陪同下未成年人言词证据的效力
现代汉语词汇的叠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