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服务学习”模式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011-08-15单江林许爱珍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服务学习服务体系志愿

单江林,许爱珍,张 丽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江西抚州 344000)

运用“服务学习”模式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单江林,许爱珍,张 丽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江西抚州 344000)

在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和高校不断扩招的两大背景下,运用“服务学习”模式构建校园志愿服务体系,解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不足和校园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为大学人才培养开拓了新领域。

服务学习;志愿服务;体系;研究

一、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意义

1.校园志愿服务是一种实际、有效、适宜的德育教育方法。我国在短时间内迅速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是从未有过的。独生子女一出生就受到百般呵护。优待的结果萎缩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和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索取、不负责任的个性[1]。校园志愿服务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机制,比起空洞、枯燥的说教,志愿服务是一种更实际、有效、适宜的德育教育方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就业导向有重要作用,能有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2.校园志愿服务具备了鲜明的“服务学习”的特质。大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得到从学习到生活各方面的服务,而这些服务都是持续性、有规律的、分工明确的。良好的服务需要职业化,要做到职业化必须使志愿者受到专业的培训,大学相关服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在校园志愿服务过程中,既对大学生们的思想品德进行辅导,又对志愿服务进行职业化的培训。通过校园志愿服务体系有效的组织和运行机制,通过校园建设的有效载体,使大学校园内的志愿服务有别于其他种类的志愿服务,具备了鲜明的“服务学习”的特质。

3.校园志愿服务弥补了校园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及合作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而且对公共服务需求较大,实习机会却相对短缺。要把独生子女培养成动手能力强、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学校往往需要借助校园之外的社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不少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累积了沉重债务,没有足够经费用于校园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2]。学生在完成校园志愿服务的课程并参与若干岗位的志愿服务后,学会了许多可应用的职业技能,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领导与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大学生日后就业以及长远的发展进行了更好的准备。

4.校园志愿服务弥补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的不足。我国共青团中央倡导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具体载体。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扶贫助困、社区服务、公益环保等方面,加之缺乏科学、有效、适宜和有持续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致使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行动存在着诸如激励机制缺乏、社会支持不够、活动资金匮乏、对志愿行动的形式和服务的对象关注多于对大学生自身的教育意义重视不够等问题[3]。学校把所有的校园志愿服务整合成志愿导生服务、志愿图书馆辅助服务、志愿实验室辅助服务、志愿保洁服务、志愿绿化环保服务、志愿保安服务、校园外志愿服务等六大门类,构建成有组织章程、有管理机制、有制度和流程的完整的校园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使校园成为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不但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大量的闲置资源,做到物尽其力,人尽其才[4]。

51学生服务服务学生,学生受益学校得益。校园志愿服务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既满足校园服务的需求又能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学生服务、服务学生,既当奉献者,又是受益者。学生们在校园志愿服务活动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亲身参加了校园保洁工作后,同学们普遍会变得更加尊重他人、珍惜他人劳动,会养成很多环保、节约方面的好习惯。校园这个“小社会”成了一个“大课堂”,让大学生学到了很多在教室里、书本上很难学到的知识。校园志愿服务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载体,为高校“两课”教育寻找到一个突破口。

二、创新“服务学习”模式

“服务学习”是一种将学生的课程学习或专业知识与社会服务相连接,视服务与学习目标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改革,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使其将来有能力服务于社会。服务学习包括准备、服务、反思、评价四方面,而志愿服务模式将“服务学习”进行创新,分成规划、培训、服务、反思、评价五个方面[5]。

1.规划。包括教师制定服务目标和计划,给学生提供参与服务所需要的知识等。服务目标计划的内容包括选定服务的主题、确定目标计划、实施时间、地点和要求。要对学生进行服务前的教育和培训,教师将课程内容教授给学生,不仅要把静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为接下来的服务做准备,要启发学生如何在服务中运用知识。训练的方式可以是专题讲授、讨论、观摩、查阅资料等。

2.培训。首先是基础性的培训,使志愿者懂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次是专业性的培训,几乎所有的志愿服务都需要志愿者具有较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过程为在统一的授课中掌握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服务的内容,在志愿服务的亲身体验中达到服务技能的成熟,在志愿服务的反思和评价中感悟其真谛。

3.服务。这一过程是志愿服务的核心,服务过程既满足了校园的需求又有利于志愿者的发展。只有当学生具有使命感和合作意识时,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才可能出现。服务过程要与志愿者学习的理论相结合,服务时志愿者应有主动权,指导老师要鼓励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进行反思。在服务阶段教师是指导者和启发者,从侧面辅助志愿者将服务过程与课程联系起来,以期实现服务与课程的统一、交融。

4.反思。反思是志愿服务的关键阶段,是最能体现校园志愿服务特色的阶段。没有反思,校园志愿服务便与社区服务及其他志愿活动没有区别而失去了意义。反思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所从事服务的理解,纠正不当的行为习惯。

51评价总结。评价总结是志愿服务的最后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对整个或阶段性的志愿服务进行总结。肯定大家的成绩,但也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以便日后改进。在评价时,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经验的平台,使彼此之间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通过激励使学生可以享受工作完成后的喜悦,认同和肯定学生的服务成绩对于在大学生中建立服务伦理是非常重要的。

三、构建科学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

1.合理配置志愿者岗位,制定志愿服务岗位说明书。设立志愿者管理办公室,负责各个用工部门所需志愿者的派工、培训和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工作,开辟志愿者管理网络平台,既促进志愿者工作的规范管理,也可使全院各部门对志愿者工作一目了然,使志愿者工作真正做到制度化、程序化、系统化。合理配置班导生、图书馆、实验室、保洁、绿化环保、保安、校外志愿服务等岗位,制定各岗位的志愿服务岗位说明书。

2.制定志愿服务岗位绩效考核表。制定各个志愿服务岗位说明书及其绩效考核表的好处在于使每位志愿者能尽快熟悉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做到“有规可依、违矩必究”,实现了对每位志愿者的日常考核的精细化过程管理。根据工作场所、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不同,由志愿服务管理岗按照《绩效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核、评价。将校园志愿服务育人活动与贫困补助、评奖评优、“百分赛”综合考评等相结合,开拓学生教育管理新阵地。

3.培养培训师 (导生制)。培养一定数量的负责志愿者岗前集中培训的培训师 (导生制),可以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促进新的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能有效地克服短期教育活动效应,有利于建立长效的教育活动机制。通过承担培训师的服务实践,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发挥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自己的道德习惯,变成自己的内在品质。另一方面,学生党员也受到实践的深刻教育,并从大学生身上得到新的东西。这种双向互动,大学生党员在学生工作的特殊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4.开设《校园志愿服务》课程及编制教材。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以及高校扩招导致的大学生学业基础、能力结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强度。开设《校园志愿服务》课程及编制教材,可以为“两课”教育寻找突破口,可以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养成团队和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大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前的提升能力的训练和实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将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把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丰富了人生经验,锻炼和增强了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使自己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运用“服务学习”模式构建校园志愿服务体系,不仅对师生具有教育意义,而且有助于培育校园志愿服务文化,有助于成熟的志愿服务社会形态的形成,是拓展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新途径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其社会意义难以估量,值得各高校进行研究、探索与实践。

[1]穆青.如何理解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9):9-10.

[2]沈洋.创建校园志愿服务体系调查[N].新华社每日电讯,2009-12-26.

[3]靳润奇,池卫东.论大学生的服务学习[J].教育与职业,2007,(8):90-91.

[4]周庆华.“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7,(4):135-136.

[5]单江林.校园志愿服务教程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10.

G64.

A

1001-7836(201.)09-0028-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12

201.-03-1.

南昌大学校级课题(ncdx20090509)

单江林 (1954-),男,辽宁昌图人,教授,党委书记;许爱珍 (1963-),女,江西宜黄人,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高校质量管理研究;张丽 (1976-),女,江西抚州人,学生处处长,从事高校学生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服务学习服务体系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我志愿……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基于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探析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