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熟语与文化的关系
2011-08-15董志友
董志友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哈尔滨150025)
论英语熟语与文化的关系
董志友
(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哈尔滨15002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熟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无论熟语的形式、语义还是语用特点都必然要受到其所在文化的影响。一方面,熟语反映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另一方面,不同的熟语类型也各有文化特点,综合两个方面的研究能较为全面地揭示熟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熟语;文化;关系
熟语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但是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直到近年才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40年代东欧开始对熟语的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专家们开始出版相关著作;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奥地利、瑞士和西德的语言学家在这一领域的活动日益频繁;到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兴趣迅速增长。到20世纪末才形成了该领域真正的国际性研究团体,成立了相应的协会,定期召开会议并发表有关的研究成果[1]。
一、熟语的定义
在学术界对于熟语的称呼多种多样。Cowie[2](1994)和Howarth[3](1998)把熟语定义为词汇组合(word combinations),并认为熟语包含的范畴是一个连续体,由自由组合(free combinations)、限制性搭配(restricted collocations)、比喻习语(figurative idioms)到纯习语(pure idioms)。受Alexander(1978,1979)和Carter(1987)影响,Moon(1998)用固定词语(fixed expressions)指包括短语词位(phrasal lexeme)、熟语单位(phraseological unit)和多词词汇项(multi-word lexical item)构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的完整单位(holistic units)。这里固定词语包括凝固搭配、语法上的异常搭配、谚语、惯用语、警句和明喻等[4]。斯拉夫语和德语中用熟语单位(phraseological units)指代多词词汇项(mulit-word lexical items)。Fernando(1998)用习语(idiom)一词等同于熟语,指出其具有形式上的组合性(compositeness)、约定俗成性(institutionalization)和语义模糊性(semantic opacity)等特征。由于这三个特征在常见的词汇组合中普遍存在,所以诸如俚语、谚语、引喻、明喻、隐喻、社交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等多词表达式都可以作为熟语[5]。
二、熟语的特征
一般而言,熟语是具有特定的形式、语义、语用、和社会语言学特征的复杂符号,其具有如下特点:
1.约定俗成性。作为某一特定语言社团语言系统的一部分,熟语经历了规约化的社会语言过程。也就是说,它被认可和接受为该语言中的词项(lexical item)。约定俗成性用来指熟语在某一特定语言社团中熟悉度和规约度。
2.形式组合性。组合性是指熟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汇成分组合而成的多词单位。例如grasp the nettle是由grasp和nettle构成的,而一般nettle又习惯性地于定冠词the连用。
3.词汇语法固定性(凝固性)。固定性或凝固性指的是在选择构成它的词项时熟语的形式要受句法、形态句法、可搭配性的限制。以trip the light fantastic为例,这个熟语不能用于被动结构,其构成成分也不能用其他的词项来代替。我们不能说*trip the heavy fantastic,也不能说*walk the light fantastic。
4.语义非组构性。语义非组构性是指熟语的语义是一个整体,不是由组成熟语的单个词的意义简单相加得来。换言之,熟语的整体意义是其组成成分的语义引申。由于熟语是约定俗成的表达式,其引申意义在特定的语言社团的词库中已经固定。也就是说,熟语的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通过定型模式(a pattern of figuration)定型为引申意义(lexi-calised extended meaning)[6]。
三、形成熟语的文化类型
形成熟语的文化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五种:(1)篇章依赖;(2)近代科学出现前关于世界的概念;(3)文化符号;(4)物质文化层面;(5)基于文化的社交层面。
1.篇章依赖。一些熟语可以找到其篇章来源,如直接援引的某一篇章内容、引语或典故等。大量熟语的组成部分与圣经、寓言、纯文学作品、童话、故事、电影,甚至是书籍、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名称有关。如gild the lily是错误引用莎士比亚的作品《约翰王》中第四幕第二场的语句“To gild refined gold,to paint the lily;to throw perfume on the violet,...is wasteful,and ridiculous”(把纯金镀上金箔,替纯洁的百合花涂抹粉彩,紫罗兰的花瓣上浇洒人工的香水,研磨光滑的冰块,或是替彩虹添上一道颜色,或是企图用微弱的烛火增加那灿烂的太阳的光辉,实在是浪费而可笑的多事)。再如seven-league boots(童话中巨人穿的靴子,一步可跨7里格,即21英里)来源于安徒生童话等。
2.近代科学出现前关于世界的概念。一些熟语是基于近代科学观念出现前关于世界的概念而形成的。但是这些熟语与人们熟知的篇章之间的关系从未有人系统地探索过。这种熟语其虚构概念属于民间信仰(如enough to make the angels weep)、迷信(to thank one’s lucky stars),或者是古老的民间医药(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被人们所摒弃)。
3.文化符号。在传统的比喻单位如习语或谚语中,文化符号主要表现在包含相关文化知识的一个关键成分上,而不是整个熟语。熟语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间的理据联系是由关于相关符号及其在相关符号系统(如神话、宗教、风俗习惯和艺术等)中的意义的符号知识来确定的,而非由语言意义确定。该符号要经过语义上的重新阐释:一个符号的首要内容被用作指代另一内容的符号。如习语“whiter than white”中“white”的首要意义凭借转喻转化为“诚实”,“正确”或“道德纯洁”的意义。“wolf”的象征意义包括“威胁”(如cry wolf,喊狼来了),或者“经济上的绝境”(如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从圣经到童话故事到现代喜剧等各种文化代码中“wolf”都是危险、贪婪、吃人的猛兽这种符号意义。
4.物质文化层面。大量熟语的文化基础可以归结为植根于现代或过去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层面。各种人工制品都可能成为熟语的一部分。一些熟语传播于多种语言,它们利用现代技术文化成果如机动交通或通讯作为它们的源框架,如to see the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意思是成功在望)和to be on the same wavelength as sb.(意为与某人观点一致,或与某人有同感)。
5.基于文化的社交层面。基于文化的社交层面可以作为涵盖各种熟语的总括性的术语,这些熟语暗含的文化知识来源于某一社团内对社会经验和社会行为的了解。这就意味着在加工这些熟语时要涉及到有关基于文化的社会现象的共享知识。这种熟语的次范畴包括符号化的手势(如to take off one’s hat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敬仰),性别情况(如sb wears the trousers at home,in the family)意味着在家里妻子说了算,而不是丈夫),以及禁忌(如to be under the influence,意思是醉酒)。最后一个例子的文化基础在于在该语言社团对此不要直言不讳,而应策略地加以掩饰。另外,惯用语也是社会交往的一部分,因此也属这种文化基础类型[7]210-213。
四、熟语的类型及与其相关的文化
熟语个体千差万别,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本文把熟语分为五类,并力图列出各类熟语的重要文化特征在哪一语义层面得以显现。就比喻性熟语而言,它们与文化的关系既在于其字面意义(其“内在形式”或源概念),也在于其熟语意义(其实际意义或目标概念)。
1.习语。习语是熟语的核心,也是熟语中最不规则的一类。习语从熟语中凸显出来是由于其高度的习语特征,这种特征表现为习语语义的不透明性或者说习语需要语义重释。首先来看一个文化元素体现在源域层面的例子,习语when hell freezes over(永远不会发生的事)的理据基于人们在字面上对有关hell,即地狱作为一个炎热的地方永远也不会上冻的共有文化知识。从字面上看这一习语需参照数个世纪传承下来的神话或民间信仰等文化概念。与这个习语形成鲜明对照的是to be left on the shelf(过了结婚年龄的女人),这里源域或字面意义(shelf作为物质文化中的物体)的文化层面可以被忽略,而在实际意义层面上文化维度显现出来。性别特点是本熟语的语义结构的固定成分,不会是男性。这一熟语表达的意思是要遵循女子(而非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结婚的标准,因而揭示了当今某种社会的文化模式。
2.明喻。很多熟语研究,尤其是跨语言研究指向明喻的文化含义。明喻有其特定的比较结构,由本体和喻体组成,二者由小品词as或like连接起来。文化层面主要固定于对喻体的字面解读。Melcher(1997)对英语方言中意为“愚蠢”的明喻研究中有许多诸如as daft as a besom,a grindstone,a scuttle,a shovel,a wagon-horse,turnips,muck等的例子。所有这些喻体词所指的都是特定农村物质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包括能够代表该文化内涵的独特民族物品,并反映出该社团显著的文化观念。此外,明喻还可以表达文化象征,如to eat like a wolf。狼贪婪地吃东西的形象并非来自实际观察该动物,而是来自文化象征,因为在各种叙事传统中都把狼作为是一种贪婪的动物。
3.搭配。在语言学研究中关于搭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它或者被理解为不论其是否具有凝固性或用法是否符合常规而一起出现的词汇的总称,或者被理解为习惯上一起出现的词汇组合,因而属于熟语的范畴。后者可称为限定搭配。多数限定搭配是非比喻性的,几乎影响不到文化层面。而有一种结构的搭配被当做具有部分比喻性,如a busy bee是指繁忙的人。这里的busy被用于字面意义,而bee(蜜蜂)在语义上被重新解释为一个人而不是动物。正是bee的这种表征揭示了文化含义,因为从古至今蜜蜂因其勤劳和繁忙的原型而被用作比较的基础。
4.谚语。从民俗研究的角度来看,谚语是民俗文化代码元素,谚语学(paremiology)研究的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谚语是熟语的核心类型。尽管关于谚语的文献广泛,但是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很多谚语具有比喻性,有广泛的文化意义。谚语中不仅反映物质文化层面,而且很多谚语还与其他有关文化的篇章直接相关。不过与谚语联系最密切的还是基于文化的社交层面,这主要是因为它独特的符号、语义和语用特点。谚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被认为用来表达普遍真理,也就是说谚语是关于社会行为准则公认的共享知识。当然谚语并不适用于整个语言社团所有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而是只在某一特定时间适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此外,谚语还有推荐的言外之力。谚语可以通过参照一般观点来为争论或行动提供道德支持,并会建议在某些情况应如何行事。谚语引用的是被社会认可的观点,揭示一定的社会观念,并将其传承给后人。
5.惯用语。问候语、感谢词、致歉、祝贺等都属于惯用语之列。与惯用语相关的文化主要表现在语用方面。作为交际的工具,惯用语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言语行为。因此惯用语是更大的固定行为模式和社会交往的综合体的一部分。对比不同语言社团在某种情景所使用的惯用语,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如英语中与人打招呼常说“How are you?”而汉语中常说“吃了吗?”“忙什么呢?”“上哪儿去?”等等[7]213-215。
五、结语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熟语已经开始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对于熟语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形式、语义和语用等层面,这些方面都受到熟语所在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应加大研究熟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求二者之间的规律。本文从形成熟语的文化类型和各种不同类型熟语的文化特点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无疑会丰富相关的理论,而且也将对语言教学和外语学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Cowie,A.P.Phraseology[G]∥In K.Brown.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nd Edition) Vol 10.Elsevier,2005:579.
[2]Cowie,A.P.Phraseology[G]∥In Asher,R.E.(ed.).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168.
[3]Howarth,P.Phrase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J].Applied Linguistics,1998,(1):22-29.
[4]Moon,R.Fixed Expressions and Idioms in English:A Corpus-based Approach[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 2.
[5]Fernando,C.Idioms and idiomatic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3.
[6]Langlotz,A.Idiomatic Creativity[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6:2-5.
[7]Piirainen,E.Figurative Phraseology and Culture[G]∥In S.Granger&F.Meunier(eds)Phraseology: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Amsterdam &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8.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raseology and Culture in English
DONG Zhi-you
(Star College,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language,and phraseology i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Therefore,the formal,semantic,and pragmatic features of phraseology are all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in which it exists.On the one hand,phraseology reflects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aspects.On the other hand,culture manifests itself in different types of phraseology.An exploration into both perspectives will better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raseology and culture in English.
phraseology;culture;relationship
H313.3
A
1001-7836(2011)06-0136-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6.057
2011-01-21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语熟语的认知法研究”(12514053)
董志友(197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助教,硕士,从事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