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2011-08-15崔月英李增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政治

赵 丹,崔月英,李增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81)

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赵 丹,崔月英,李增梅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81)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在思想上容易产生各种问题。鉴于此,分析和梳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有着积极意义。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一、引言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在面临择业和就业时,其价值观、人生观会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思想更加复杂,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因此,针对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任务。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把毕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帮助大学毕业生调整好心态,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适时转变角色,尽快融入到社会中,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务实精神,诚信品质缺失

在就业环境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改变,竞争意识增强,一些学生在入学初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考取各种资格证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但功利主义倾向明显,大学生在思想上仍然存在“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大学期间的学习就是为了毕业时能找个更好的工作,认为到条件优越、待遇高、地理位置好的沿海城市和大城市的单位工作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会学有所成。对此,一位大学党委书记非常忧心地指出,“目前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想信念意识比较淡薄,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有的学生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少。”[1]缺少务实精神,不能从自身实际条件出发,科学地制定择业规划,错误地理解人生价值的含义,过分强调人生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不能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人生价值内在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个人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自我价值也才能充分实现。部分毕业生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自荐材料上不惜弄虚作假,刻意夸大自己的优点,有的毕业生甚至修改成绩单,伪造证书,任意编写社会实践经验和学生干部经历。在签约过程中,诚信意识淡薄,违约和“一人许配多家”的情况时常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降低了对毕业生的信任度,同时也给毕业院校信誉带来不良影响,间接地影响以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二)就业观念滞后,缺乏独立意识

作为“天之骄子”的毕业生,优越感十足,就业期望值高,认为只有找到高薪、福利好的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简历也只投向大企业、事业单位和教学科研单位,在就业理念上存在“宁到外企当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当骨干”的误区。中央16号文件强调,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虽然国家一再号召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并对去这些地方工作的毕业生实行代偿学费及助学贷款政策,但真正愿意主动献身西部和艰苦的边远地区的仅占3.5%,可考虑暂时到西部和艰苦的边远地区去就业的也只占17.8%,其中78.7%的学生还是选择到发达地区工作[2]。而急需毕业生的基层单位或是偏远山区往往无人问津。

就业观念滞后,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的观念还未树立,一些毕业生抱着“往东不往西,就高不就低”的思想找工作,有些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干脆不就业当起了“啃老族”,或者复习准备考研,有业不就的情况在毕业生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认为月收入不能低于1 500元,71%的学生希望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47%的学生选择如果找不到理想工作就准备考研,只有22%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国家出台毕业生可以把户籍档案保留在原毕业院校两年的政策,本意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政策,放宽毕业生就业年限,部分毕业生反而因此放缓找工作的步伐,认为时间充裕。这充分暴露出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不积极了解、掌握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不能合理地自我定位,一味地等待学校或家里提供就业信息,从而错失就业机会。

(三)缺乏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就业与成才有着重大影响。就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3]。求职路上,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真正面对社会,脱离学校的保护,由于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一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当遇到求职挫折时,自信心受到打击,缺乏坚强的意志,不能接受就业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导致一些消极的思想产生。心理波动较大,经受不起失败,往往一次求职失败经历或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就对求职失去信心,心灰意冷,继而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不敢面对竞争,失去信心和勇气。也有部分毕业生,面对即将结束大学四年的生活,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彷徨,对进入社会、从事的职业有压力,处于心理焦虑状态。在毕业时,一些学生的婚恋问题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毕业即分手”的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比较普遍,由于生活阅历较浅,不能很好地处理恋爱问题,这无疑加重了毕业生的心理负担。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毕业生又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往往会表现为烦躁不安、心里紧张、无所适从,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教育内容

1.“三观”教育

“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毕业生加强“三观”教育,让学生把“三观”从认识层面转化到行动和信念上。促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适时转变就业观念。尊重主体需求,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并寻找两者的最佳平衡点[4]。以社会需要为己任,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找准社会定位,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并能为社会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的职业和工作岗位。

2.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一定职业时,就应遵守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虽然职业道德有鲜明的职业性,可就全社会来说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大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其只是书本上的理论,具有笼统性。在大学生毕业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则更贴切现实,因此高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充分发挥职业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重点加强诚实守信教育,促进大学毕业生诚信做人、公平竞争和诚信就业。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走上工作岗位,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充足准备,展现其职业精神风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成才教育

高等教育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经历大学期间的学习,毕业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才基础,但仍需要加强成才教育。许多学生认为大学期间的学习是为了就业,毕业参加工作后就不用再学习,应引导毕业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久保持学习动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教育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人,要勇于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要敢于创业。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教育,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创业更有利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样可以更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教育学生明确什么是创业,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去创业,避免盲目创业。

4.心理健康教育

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点关注的问题,毕业生就业过程是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应该引起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烦闷、自卑、烦躁、焦虑、嫉妒等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提前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宣传和讲座,培训心理调适技能。其次,针对已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毕业生,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通过“一对一”、网络在线、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及时纠正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心理。指导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自觉地调适心理、增强自信心。使毕业生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社会,保持心理健康,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5.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前的重要一课,通过感恩教育,使毕业生更爱国、爱母校、爱老师、爱父母,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可以进一步培养毕业生的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形成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感恩教育对于培养毕业生健康积极的思想品质,高尚的人生理想,促进个体健康成长,保证社会和谐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教育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经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书写毕业简历和职业调查问卷能反映出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及时掌握毕业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同时就业指导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遵守职业道德,这都间接地加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2.网络教育和现实引导相结合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相关网站,传递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就业思想观念,使学生在课堂外仍可以继续学习。在网络上交流既方便快捷又具有较好的保密性,更能展现学生的真实情况。同时,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掌握毕业生的行为和思想动态,并进行分析。在现实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及时纠正不良思想和行为。

3.榜样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组织学生学习大学毕业生就业后成功发展的典型事迹,尤其是到西部、基层和艰苦的边远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典型事迹。并积极邀请他们到学校进行讲座,与大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会更具有说服力。榜样教育必须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和实习期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等基层单位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的过程中,加深对基层单位、基层群众的感情,并及时端正就业态度,纠正不合理的就业行为[5]。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确立职业理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4.阶段教育与全程教育相结合

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侧重地分阶段开展,这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大一年级学生重点是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心理指导,使其顺利转换角色,培养独立意识,明确成才目标。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引导他们培养和发展与其成才目标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实践活动来逐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领域。四年级的毕业生应针对其毕业阶段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集中教育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对策,科学制定方法。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具有整体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大学期间的全过程甚至就业后,并要对毕业生就业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反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毕业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王斯琴.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理论前沿,2005,(3).

[2]王军英.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大学生如何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调适[N].中国教育报,2007-05-10(8).

[4]陈军.论大学生就业环境转变中的毕业生思想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5]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Research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ZHAO Dan,CUI Yue-ying,LI Zeng-m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1,China)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pressure of employment,university graduates are inclined to ideologically develop various problems.Therefore,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when seeking employment,puts forward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suit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ng of their successful graduation.

university graduat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

G641

A

1001-7836(2011)10-0110-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0.042

2011-09-01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11552168)

赵丹(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政治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