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教的教学与实践
2011-08-15张世红
张世红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以研促教的教学与实践
张世红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发展教育,根本要进行改革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基于此,结合教学进行科学研究,结合以研促教的教学与实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期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改革;创新;教科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二十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1]。其中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并明确提出,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一、科学研究的本质
科学研究是人类探索未知,创造、发展和应用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R&D”(即“研究与发展”)来表示科学研究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科学研究是精神的生产。美国科学家罗斯坦认为:科学研究是以扩大或修改知识为目的的批判性的透彻的探索工作。日本内野晃认为:科学研究就是追求真理、探索学问的行为。美国资源委员会则定义为:科学研究是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和应用,包括对已经产生知识的整理统计图表及其数据的收集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我国国家教育部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这些概念或定义的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都有合理性,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是创造知识和整理知识[2]。
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科研”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与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与事实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
二、教科研促进教学改革
对于一名一线教师,如何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针对教学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积极地参与教学研究尤为重要。
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怎样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教学研究。
案例1:在教授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数学分析”时,一样的教材,一样耐心细致地讲解,可是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上课听不进,下课没探讨,厌学现象非常普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数学分析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为科研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具体措施如下:
1.整合教材,删去繁难的定理证明,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分析课程整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具体的生活实例体现数学分析不再是抽象难懂、深不可测的“难学难用”课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兴趣。
2.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模式为“问题—探究—尝试—讨论—明确—操练—归纳—练习”八个环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3.借鉴和吸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课题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4.教学中强化数学分析中的分析法。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微积分的创立是分析法的较好运用。一个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局限可以遗忘数学的具体内容,但如果掌握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则会终生受益。
5.强调数学分析来源于生活,数学分析的知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编相应的数学应用问题进行例题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加强了建模的训练,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班在课上、课下、实习等各种活动中具有明显的进步。
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对中国的教育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有两个优势和两个不足:一个优势是大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另一个优势是大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参加国际性的各种竞赛成绩都很不错。两个不足是: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呢?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是时代对教育需求的回应。
案例2:“十一五”规划科研课题“高专数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课题坚持运用教学理论的新体系,贯彻“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理念,根据教学实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用科研理论来指导和检验课堂教学,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传授者”变成了“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经过两年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摸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氛围的创新和教学反馈的创新等六个方面。
2.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1)学生开始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较高的兴趣,有了寻根究底的探求精神,课上积极讨论、大胆质疑,课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步实现思维的发散性、集中性与新颖性,并逐步养成主动、多渠道求知的习惯。
(3)注意力能逐步提高,有较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多角度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
(4)喜欢动手,善于把事物重新排列组合,创造新的事物,形成了用新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5)想象力丰富,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3.提高了教师的素质。课题研究使教师逐渐转变了教学观念,掌握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4.构建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
5.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了“学教结合,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6.建立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
7.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课题组教师积极开展学术讲座,主要包括“数学建模初探”、“费马大定理之谜”、“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等等。这些讲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8.正确处理好定式思维与创造思维之间的关系。
9.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
10.改革考试方法。
实行了考试方式改革,改变了过去期末一张试卷的考核制度。实行“四结合”考试模式: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测试和结果测试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模式,全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相关能力,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先后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十余篇有较高价值的论文,编写了三部教材。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数学教学基本功扎实,应变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专组)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初教系统学生录像课比赛荣获二等奖。
三、教科研使教师享受教学
教科研不仅仅是理论论证、资料收集和论文发表,而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不能简单地模仿他人的经验,而要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
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收获预期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逐渐地成长,分享收获的快乐。上课时与学生的沟通更顺畅了;学生之间开始研讨问题了;上课睡觉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实验班的学生在上岗竞聘时脱颖而出;毕业生成为中小学的教学骨干、教学名师了。而且培养出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的学生。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能胜任工作,能独立创业,能服务社会,教育科研功不可没。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枯燥、单调的例行公事,那就把每个教师领上教育科学研究的道路。”[3]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新华网,www.hnedu.cn,2010 -07 -30.
[2]蒲慕明.创新的成功始于选题的成功[EB/OL].中国知网:slglnc8668,2009-03-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
G420
A
1001-7836(201.)10-0087-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32
201.-08-05
张世红(1968-),女,山东莒县人,副教授,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