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学概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1-08-15郑仪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论据概论文学

郑仪东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论文学概论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郑仪东

(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文学概论课程作为理论课,也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包括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从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下学习两方面着手,培养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习效果。

文学概论;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文学概论课程作为一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满堂灌”,硬把知识塞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学习中只是被动记忆这些知识,却无法习得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学习效果一直比较差。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教学思想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教学看成了单纯传授知识的活动。其实,“高校教学活动不单是传授系统知识的活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接近于人类认识活动实际的探索活动,是传授知识与探求真理相结合的综合训练活动。”[1]文学概论课程首先应该在教学思想上树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进而在教学方法上推行实践性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大大提高教学、学习效果。

一、教学思想

文学概论课程固然是一门理论课,但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因而文学概论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自己的目的。鉴于当前各高校并没有为文学概论课程配置后续的实践类课程,文学概论课程自身就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责任,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有三种:改变自然的生产活动;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以探索客观世界奥秘或寻觅有效实践活动方式为直接目的的科学试验活动。文学概论课程的实践性,主要属于第三种实践。这第三种实践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甚至将其排除在实践之外,但其实“实践不能理解为只限于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实践,不能理解为只是通过理性认识所得到的概念去改造客体,而应该包括人生的各种活动在内,其中也有想象的活动。”[2]学生对理论的学习也应该是一种实践。过去的“文学概论”课程忽视了这种实践性,把教学当成单纯地传输知识,这种偏差必须得到扭转。

要想让学生具备实践能力,一方面要让学生们具备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具有实践意识,进而具备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的教学思想,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才致使学生只知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学生如果能够树立起实践意识,才可能主动学习,积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而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就应该从学习过程入手,让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实践的状态。教师不是让学生接受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索知识,树立起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意识。

文学概论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应坚持以下几条教学原则:

(1)教师创造学习氛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缺乏学习氛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学生来到课堂只想听课、记笔记,下了课就与这门课告别,再不想学习它了。教师应该积极想办法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处在学习氛围中,逐渐树立起自觉学习的意识。

(2)教师不要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学生在刚一接受自己探索知识的任务时,一般都会表现得比较懒惰,采取“等”、“拖”的办法,等着教师最后把知识“喂送”给他。教师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探索知识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如果教师总是代替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就会养成学习惰性,学习自觉性也就丧失掉了。

(3)教师做足够的设计工作。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必然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过程设计好,做到既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在克服困难后达到教学目的。

(4)教师做足够的示范。学生在探求知识的尝试中会因为经验不足而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必须给学生做足够的示范,让学生看到榜样,知道该如何去做,这样教学才能进行下去。

(5)教师做足够的反馈工作。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其成果有待教师鉴定。教师必须及时、足量地给学生做反馈工作,让学生知道自己作的努力有哪些正确及错误之处,这样才能改进自己的学习。学生们起初都缺乏自觉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的习惯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养成。做得好的学生,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激起继续做的信心;偷懒的学生,需要受到教师的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法。教师的反馈如果不及时、不足量,很多学生就会半途而废,重新回到被动等待教师“喂送”知识的状态。

(6)教师言行一致,树立威信。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总有学生以各种借口拖延学习任务。教师必须在给学生下达学习任务后,严格执行考核标准,对违反考核标准的学生在分数上予以惩罚。如果教师在学生的借口下网开一面,这种违反考核标准的行为就会泛滥开来,导致学生纷纷放弃自主探索知识的努力,教师培养学生实践意识的美好愿望就会落空。

(7)开展足够的以文学理论解决文学问题的练习。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一定的文学理论后,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文学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巩固刚学到的文学理论知识,并能切身体验到知识的宝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课上教学

有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接下来就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将教学思想落到实处。文学概论课程一直沿用的“满堂灌”的讲授方法,它无疑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知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在学生“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3]。要让学生在思考中识记知识,“讨论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种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应该积极采用。但“讨论式”教学法遇到比较繁难的教学内容时会因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而难以展开讨论,只能凭借教师的讲授。因此,应把“讲授式”与“讨论式”教学结合起来。

要让学生能够展开讨论,学生必须事前有所准备,最基本的准备就是阅读教材。这种阅读,不能是简单地从头看到尾,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作“批判式阅读”。这时教师将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各种理论知识,介绍他们读各种‘必读书’,却不能教会学生进行理论性思维的能力”[4],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教材的论据是否充分、论据是否合理、论点是否正确,从而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指定学生带着若干个问题阅读某个章节,这些问题都是对教材内容论点、论据、论证的质疑。学生在阅读教材后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经过热烈的讨论,教师把握讨论方向,之后就可以顺势进入对教学内容的讲授之中。

学生们听过教师的讲授,又经过了热烈的讨论,还需要对知识进行巩固,尝试运用理论解决文学问题。“知识的学习必须做到能真正理解、灵活运用并促进能力的发展,才是有效的学习。”[5]要做到这一点,写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空泛的思想只有落在纸上才能明晰、确证。而写作,也正是“文学概论”课程实践性的重要体现。学生写小论文,或者写讨论总结,整理了思路,锻炼了文笔,写作能力会逐渐提高。学生的这种写作,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将教材上的观点重新阐述一遍。教师应设计出现实问题,让学生动手写作去解决这些问题。

以“文学真实性”这一教学内容为例。经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以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侯跃文表演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为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母亲”、“导演”对该“导演”设计的“虚构”的不同理解,评判谁的理解更为正确。这样,学生在写作中,不但锻炼了文笔,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加强了对理论的消化、吸收,而且亲身体验到了理论的用处,可以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也可以提供给学生若干文学现象,让学生从中提炼、总结文学规律。著名学者王一川认为:“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6]这种对学生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能力训练其实更加重要。这种训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能够提出可供提炼文学规律的、充沛的文学现象,这项工作殊为不易,最好能有配套教材出版,提供这方面的资料支持。

对于一些难以解决具体文学问题的理论,如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主体性等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写作分析这些理论的用处、价值、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这些理论的兴趣。

在批改学生的作业后,教师应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予以口头上或分数上的奖励,对消极参加探究学习的学生予以批评。教师必须长期坚持这种及时的反馈活动,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也没有及时批评消极学习的学生,教师就很难摆脱学生不肯主动学习的窘境。如果教师因为学生的某个借口而免除了其主动学习的责任,改为“喂送”知识的话,教师之前做的大量培养学生实践意识的努力也就面临夭折的危险。

综合讲授、讨论、写作三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流程,可以是这样的:

(1)上课之前,将需要研讨的文学现象交给学生,布置参考资料,要求学生准备讨论。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由组长撰稿,组员共同完成一份发言稿。

(2)上课后,由学生组长登台宣读发言稿,或者将发言稿张贴在屏幕上。组长要接受同学的质疑,进行答辩,教师从中引导,将主要观点记录在黑板上。学生组长一一发言后,教师整理讨论,结合讲授,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与教材的观点相对应。

(3)教师进而再拿出若干个文学现象给学生,并作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理论来解决文学问题,进而让学生尝试独立用文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文学问题。

(4)布置作业,再以一个文学现象的问题来考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动笔写出答案,并安排下堂课预习的内容。

(5)下次上课之初,点评上堂课学生的表现,对积极学习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消极学习的学生进行批评。

或者:

(1)上课之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总结该章节主要观点及论据论证。

(2)上课之初,抽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随机指定学生回答该章节的主要观点、论据、论证,将其答案写在黑板上。

(3)组织学生讨论该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如果时间紧,也可以由教师指明正确答案。

(4)教师讲授教学内容。

(5)由学生当堂或课后完成一份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分别讲明论点、论据及论证。

(6)教师批改学生所写的总结。在下次课选择优秀“总结”进行宣读,以作榜样。

三、学生课下自学

“当代学习理论研究已经证明,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一定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因为只有自主选择的学习才能激起学生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拥有强劲的动力。”[7]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后,学生课下就会自主选择地学习,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即可。

学生课下自学的具体做法是:

(1)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必须预习下节所要讲授的章节,在阅读教材后,总结出该章节的主要论点及论据。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完全理解这些论点及论据,但要求他们起码知道有哪些论点及论据。在上课之初,教师应抽查学生,提问即将学习的章节的论点及论据,以检查学生是否认真作了预习。多抽查几个学生,把其答案列于黑板上,不但可以比较答案的优劣,也可以促使学生思考本章节的内容,使得接下来的学习顺理成章。

(2)课后复习。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以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作业。这样一来,学生既可有效避免抄袭,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课下阅读并记笔记。学生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目,完成读书笔记,并提交一份读书报告。在期末,每位学生要登台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开展答辩活动。

(4)考前复习。教师在考前带领学生复习重点知识,然后布置任务:由学生撰写重点知识纲要,将重点知识一一列出,并阐明定义、内涵、例证。教师可以采用抽查的方式,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能否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而教师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教学思想的改变。只有教育工作者坚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个改革方向,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1]别敦荣,王根顺.高等学校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00.

[2]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6.

[3]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2版):132.

[4]吴炫.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三个缺失[J].文学评论,2007,(1):54.

[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8.

[6]王一川.文学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5.

[7]曾继耘.差异课堂教与学的行为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43.

O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 in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Theory

ZHENG Yi-d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

Though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theory is a theory cours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It includes two sides:one is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practice consciousness,the other is the training of ability of using theory to solve the realistic problem.Starting with course teaching and students'after-class studying,teacher should raise students'self-studying habits,and improve the students'practice ability,which will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literature theory;practice ability;teaching method;learning method

G642

A

1001-7836(201.)10-0071-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26

201.-04-03

齐齐哈尔大学2009年(下)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文学概论”课程的实践品格研究》成果(2009030)

郑仪东(1978-),男,吉林长春人,讲师,硕士,从事文艺学研究。

猜你喜欢

论据概论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恰当使用论据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我与文学三十年
关于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概论
文学
论据选择“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