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意象差异浅析
2011-08-15武喆
武 喆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英汉意象差异浅析
武 喆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本文将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对英汉意象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多重适用性。首先简短地提出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接着从意象编码的方式,意象认知模式的特性及其影响意象差异因素的三个维度对英汉意象的差异性进行了探讨和评析;最后指出比较英汉意象差异性有助于了解这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应用文化语言学这一理论。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英汉意象差异;
一、引言
作为将语言人类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并创新出文化语言学的第一人,美国人类学家帕尔默(Gary B.Palmer①)于1996年提出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在西方语言研究领域引起了很大反响。帕尔默认为认知语言学缺少极为重要的文化维度,因此他将语言人类学研究中的三大传统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构建一种综合理论,即文化语言学理论。而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就是意象,帕尔默试图以意象为窗口研究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思维模式,其意象理论对于研究英汉意象差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透过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视角窥探英汉两种语言意象的差异性,并拟从以下四方面予以阐述和探讨:1.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意象理论;2.英汉意象编码方式的差异性(包括感知意象和常规意象);3.英汉认知模式的特性差异(包括图式性和隐喻性);4.影响英汉差异的因素(包括世界观、认知思维模式、语言结构等)。
二、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意象理论
1.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帕尔默致力于发展和丰富的语言人类学研究中的三大传统:博厄斯派语言学和民族语义学和会话民俗学。博厄斯派语言学主要关注的是用民族语言本身的范畴术语来描写民族语言语法。博厄斯派语言学与民族语义学的共同特点很多,如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文化相对论和经验主义,都关注字母使用者的心理问题,这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都是符合非客观主义哲学取向的。博厄斯派语言学和会话民俗学都力图记录真实而不是在控制条件下或人造环境中引导出的话语;他们都以语法范畴的分析作为理论构建的基础。民族语义学和会话民俗学对词汇域的分析研究具有同样的兴趣。会话民俗学在当今语言人类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需要一种系统的认知方法作为补充。而认知语言学研究则缺少了极为重要的文化维度。[1]如果将他们四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便可产生一种解释力极强的合成理论。他的目的是让“文化”和“语言”这两个字眼更醒目,让人产生更强烈联想,对民族学方法和语言学方法的结合更加重视。
2.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与认知语言学意象理论的契合
关于意象,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Lakoff②的四个认知模式(即理想认知模式,包括命题模式、意象图式、转喻模式和隐喻模式)中除命题模式外的三个概念和Langacker③的三种意象都基于感知和运动知觉形成的意象和意象图式。Langacker的意象观念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核心:一是将意象理解为人们以不同方式构建情景的主观能力;二是将意象视为动态的认知事件。而帕尔默则把意象这一概念引入文化语言学理论中,并使其成为文化语言学的核心。在他看来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呈现出的各种图像,也包括我们通过听觉、味觉、嗅觉和动觉所获得的经验。也就是说,意象是所有感知器官通过体验得到的与社会文化作用的结果。它既可以是通过直接的日常经验得到的产物,也可以是非现实的虚构的幻想世界的反映。因为这些反映不是建立在人们直接经历和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神话传说、影视故事和未经证实的理论之上的。
三、英汉意象编码方式的差异性
langacker对编码方式和意象呈现方式之间的平行对照研究就显示了语言对意象的引导作用。不同的语言系统对意象编码也体现了不同的制约。意象编码的方式分为:感知意象的编码和常规的编码。从语言的编码方式中可以看出英汉意象的差异性。在对汉语意象进行编码时,具体意象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是彼此离散又彼此连接的。所以意象之间联系的构建留给了读者,这些离散的意象可以由读者进行随意的组合,从而产生丰富的意义。[2]而英语等西方语言则必须强制的对具体语言进行编码,这种固定状态反而阻碍人们的想象空间。
1.感知意象的编码
就感知意象的编码来说,汉英隐去了意象间的空间关系和编码者的视角,使意象呈现处于不定的自由状态。这说明中国古代汉语意象编码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那段脍炙人口的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这短短二十八个字里用了十二个独立的意象将一连串的几个表示空间方位关系的意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在读者面前。也就是说汉语用释放意义的自由空间手段就可以给读者以想象空间,自己来解释感知意象的语码。而要对英语编码时,必须添加空间关系。再如“He flew from Beijing to Dalian”,这句话里若没有固定的介词“from”和“to”来表示方位关系,就无法理解语言感知意象的编码。
2.常规意象的语言编码
以前的经验和具体意象衍生而来的抽象概念在社会文化中构建起来的约定俗成的,人们互为预设的,共享共知的世界观意象减缩固化到固定的词汇中,并经隐喻,形成一定的常规含义。英汉语言的差异会体现在文化视角赋予的不同含义上。所以汉语文化赋予常规意象的意义在英语中可能找不到对应的意象编码。就拿汉语的成语来说,这是意象迹化的结果。如“守株待兔”通过这个成语给中国人的是意象整合。“守株待兔”所隐含的投射到抽象领域的意义“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这对英国人是无从考虑的。他们所理解的意象的语码通常是逻辑关系,或者比如说“He have finished the homework.”及“Tom likes the girl.”这些意象的编码都渗透着句法特征的痕迹。
四、英汉意象认知模式的特性差异
意象和意象认知模式都具有图式化和隐喻化的特点。意象图式是对具体意象关系的抽象。由于认知对语言的投射作用,意象图式往往转化为语言制约意象编码的规约化方式,并呈现出语言的差异性。而隐喻则是从一个具体的域内投射到另一个具体的域内的方式。Lakoff和Johnson曾提醒人们要特别注意那些由人类相同的体验而产生的有关空间方位和事物本质的意象图式,它们往往是人类认识和掌握文化知识所需要的最一般的隐喻材料来源。这就说明意象不但有具体的还有抽象的。其实具体意象经过图式化和隐喻化都能转化成抽象的意象。[2]而英汉两种语言在这些常规意象中显示的特性也是迥异不同的。如在外国作家弗莱彻译的《春怨》中,将“啼时惊妾梦”里的“妾”字译成了“lover”。[3]此词的意象截然不同。在英语国家“lover”泛指未婚情人;而在中国,妾与其丈夫是受婚姻关系限制的。再看两国不同的“爱情”意象差异,美国著名诗人庞德在翻译李白的《长干行》时,将诗中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译成了“You came by on bamboostilts,playinghorse,…you walked about my seat,playingwith blue plumes…Twosmall people,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4]中国古代爱情那种含蓄朦胧的意象图式全都踪影皆无。
虽然英汉语篇里有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但由于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的语言,两种语言中隐喻的表现形式上也大相径庭,汉语通常是通过意合的手段来表示意象的隐喻特性。有些句子,形式上是疑问句,但有要求的意思;有的形式上是祈使句,可是含有感叹的意思。如“难道你不想去吗?”(要求)和“唉!这让我如何是好呢?”(无奈的感叹)而英语更重形合,所以意象的隐喻性通常通过句式的变异来实现。“Open the door.”(祈使句表要求)或“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5]英汉意象在图式性和隐喻性上的差异通过语言这一渠道就显露无遗了。
五、影响英汉意象差异的因素
帕尔默认为以意象为窗口,可以窥视各民族语言使用者的内心世界、思维模式,因此意象是认知模式中的特殊构建,而认知模式则基本上由文化构建,即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世界观、认知思维模式、语言结构等诸多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意象。[1]下面的若干方面就是影响英汉意象并使其产生差异的因素。
1.世界观对意象的影响
《文史哲百科辞典》上这样定义世界观的:即宇宙观,是对世界(自然、社会、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⑤而意象便是我们世界观中的有关社会行为的固定看法。由此可见,意象和世界观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为英汉两民族的世界观不同,自然会导致在意象上的差异性。如以宗教信仰为例,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人们都相信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是上帝创造了人类。所以一提到神,他们脑中意象绝不会有像中国人心中的和颜善目、体态丰满、身披彩纱的菩萨。再看着这种语言的意象在色彩语码解读方面的差异性。拿蓝色做比,汉语中的蓝色往往给人一种深远宁静、清冷脱俗的感知意象,中国人常用“碧海蓝天”、“蔚蓝一片”等辞藻来形容事物,其词义是褒义的。而在英语世界里,却往往含有不同的意象图式,如“blue song”(蓝调歌曲)是感伤歌曲的意思;“blue book”是指色情书刊;而“blue box”则和汉语中的“废物回收箱”对等。再如,英汉意象对于大自然的情感反应也是有差别的。在英国诗人的观念中,雨水的意象有“情爱”的隐喻,表达对情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而在中国的南方,五六月份正是梅雨季节,雨丝给人带来的是无尽的惆怅,因此雨中离别,雨中思念,成为汉语诗歌程式化的意象,如唐朝诗人王昌岭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诗中描写诗人与朋友分手时的情景,诗人面对即将分别的朋友,心情无限感伤,而那漫天绵绵不断的雨丝,更给人增添了凄凉的愁绪。自古以来,中国很多诗人都是通过诗歌中“雨”的意象来抒发那种别离之绪,思念之苦,惆怅之感,堪称佳作,至今流传。
2.认知思维模式对意象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孕育着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就有着自己特有的认知思维模式。意象特点的不同一定会反映英汉人民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的差异性。反之,认知思维的不同也会影响英汉的特点。英国人偏向分析、逻辑直线推理,将对象分解,崇尚个体认知思维模式;而中国人偏向综合思维,是一种把事物的各个方面综合成统一的认知思维模式。汉语重意合,强调形散而神不散。“轻快的龙舟如银河流星,瑰丽的彩船似海市蜃楼,两岸那金碧辉煌的彩楼连成一片水晶宫,是仙境?是梦境?低视横飞,低眸漂灯流霓,焰火怒放,火树银花灯。”[7]这段描写南方复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让中国人读完之后立刻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的图式,哪怕词语之间没有先后顺序的逻辑关系,但全文的整体神意领会了;而英语句子里如若没有表逻辑的衔接手段如“after”,“then”这样的连词,就无法理解话语意象。
3.语言结构对意象的影响
意象对语言的结构起着规约的作用,即两者是同构关系。意象可以从语言的语音、语法、语意和语篇等各个层面得以反映。话语之所以成为可实现的语言行为,是因为它激活了认知意象,并对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很大,势必产生意象上的不同。下面仅从语法这个语言结构举例分析意象的差异性。众所周知,英语句子的普遍形式是主谓结构。谓语前面一定要有主语,所以才会有形式主语的用法。“It was said that he had been a singer.”而汉语的句子结构中,主语概念可以不用名词成分来充当,有时甚至可以缺少。如“刮风了”或“新衣服买了吗”等句式都无不体现英汉语言结构对意象差异的影响。甚至还有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历史背景、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英汉两种语言的意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帕尔默开辟了文化语言学的新纪元,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他提出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在西方文化和语言研究领域中具有创新意义。这一理论的出现对语言文化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来说是一个量变大于质变的发展。为了唤起人类学家对文化意象的兴趣,他将文化和语言研究中的三大传统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为意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帕尔默看来,语言是有声音的象征符号游戏,而所有的象征符号都是以意象为基础的。语言产生意象,而意象又反映了文化世界观。由此可见,作为以意象为核心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对研究英汉意象差异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而通过比较英汉意象差异性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和应用文化语言学这一理论。当今这个多元的世界确实需要更多跨文化交际的容忍和理解,而文化语言学在这一方面一定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 释]
①Palmer,G.B.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6.
②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③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④马致远.(公元1250年-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
⑤高清海.文史哲百科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1]纪玉华,帕而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想[M].外国语,2000,(2)
[2]谭业升,意象编码的语言差异与翻译[M].中国翻译,2003,(4)
[3]毛华奋,唐诗《春怨》九种译文剖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2(2)
[4]高庆选,再谈庞德对李白《长干行》的理解与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5]魏在江,英汉语气隐喻对比研究[M].外国语,2003,(4)
[6]马俊涛,浅析汉英诗歌意象的国俗语义差异.[J]林海学林,2005(6)
[7]朱新华,李丽君,汉英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体现[M].山东外语教学,2000,(2)
A Study on English-Chinese Imag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WUZhe
(Kingbridge Business College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Dalian 116622,Liaoning)
The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and studying the practic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of English-Chinese image dif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First and foremost,the theory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tends to be mentioned briefly.Then English-Chinese image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as patterns of image-encoding,the features of cognitive imag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enerations of image.Ultimately,it points out that comparing English-Chinese images differences will help us to comprehe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cultures as well as languages,and tomake full use of the cultural linguistics.
Palmer;cultural linguistics;English-Chinese image differences;
H315.9
A
1671-5004(2011) 05-0070-03
2011-8-6
武喆(1979-),女,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外语部讲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