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小孩不笨 2》中的语码转换现象
2011-08-15周建秋潘锡清
周建秋,潘锡清
(华侨大学 外 国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域。”[1]2这个术语之所以比较受欢迎,是因为诸如“方言、语言、标准语、皮钦语和克里奥语”等术语都带有某种感情色彩。相比而言,用来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交际时采用的任何系统的术语“语码”的感情色彩却较为中性。对于某一具体的人而言,他/她并不是仅仅处于某一固定的语码环境之中,而是处于动态的、多种语码共存的环境之中。“只掌握一种语言变体的情况极为少见,大多数人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的多种变体。世界上许多人都是双语 (bilingual)、甚至多语 (multilingual)使用者。”[1]所以,当一个人开口讲话时,他/她往往会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为实现不同的语用目的,选择合适的语码进行交流。在同一次交谈中,他/她很可能使用交替两种甚至更多的语码,这种现象就是语码转换。根据美国语言学家 CarolM.Scot2 ton的说法,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语码转换不拘数量,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换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两种语体。”而盖尔 (Gal,1988)指出语码转换是一种会话策略,用于建立、跨越或摧毁群体的边界;用于创造、诱发或改变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给出的定义是:“说话者或写作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用另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可以发生在对话过程中一方使用一种语言,另一方却用别的语言来回答,一个人可能开始时讲某种语言中途却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有时甚至一个句子只说了一半就改变语种。”
二、电影《小孩不笨 2》
本文以一部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 2》为题材,分析其中所发生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类型及心理原因、社会功能。《小孩不笨 2》是一部集幽默和感动为一体的反映家庭问题、学校问题和学生问题的新加坡影片。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多语言、多人种组成的国家,其中华人占 76%,马来人占 15%,印度人占 6.5%,欧亚混血人和其他人种占2.5%。在这样一个国家,人们很容易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他们的语码转换能力是很强的。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自 1965年新加坡独立,英语被视为行政语言而且也是商业上的官方语言,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各族的融合,提高社会事务效率,如今大部分新加坡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均用流利的英语交谈。70年代初,随着华语在世界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团结占人数最多的华人群体的力量,政府又大力提倡华语,政府提倡中国血统的人讲普通话,在学校、电台、商店和公交中大力推广。对于一个典型的新加坡长大的华族儿童来说,这就意味着他 /她和父母说华语或华语的另一种变体闽语,和其孩子说非正式的新加坡英语,而教育用语是新加坡英语和华语的正式变体。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多语的国家里,人们在日常交流中自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生语码转换,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可以随意发现各种语码转换的实例,例如:在家境较好的Jerry家中,可以听到至少三种以上的语言变体的转换。当Jerry的父亲在电话中与老板谈论工作时使用的是英语,与妻子和孩子聊天的时候用的是华语,和他年迈的母亲进行交谈时用的是华语的另一种变体——闽南语。另一个家庭,成才的家中,没受过多少教育的父亲在家用混着闽南语的华语和儿子交流,使用全闽南语和邻居交流。学校校长能讲流利的英语,在正式场合比如开会使用英语,但在她学华文期间,尽可能使用华文和华文老师交流,在接见不懂英文的家长时,她尽可能地用华语。由于校长的第二外文是马来文,所以华语对她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当她无法正确用华语表达自己时便用英语辅助。在华文课堂上,当学生不理解一些词汇意思时便会用英文发问,老师用中文作解释,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频繁出现。总之,在这部影片中,处处可见语码转换,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变体的新加坡人在日常交际中能自由地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社会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将语码转换定义为不同的类型,下面我仅以Gumperz给出的两种类型,即情景语码转换 (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隐喻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来分析影片中所发生的语码转换的实例。
三、语码转换的类型
“Gumperz(1972,1982)曾把会话中的语码转换当做一种社会现象来对待,Blom&Gumperz根据社会和语境的因素将语码转换分为两种:情景语码转换 (situational code-s witc2 hing)和隐喻语码转换 (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2]情景语码转换指由于情景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这类语码转换意味着“只有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适合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选择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3]。情景语码转换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概念化线索,通过语码转换,交际者可以成功地理解和把握情景。比如影片中,在傅老师 (华文老师)还没走进班级前,大多数学生都以比较擅长的英语进行交谈,此时的情景是课堂还没开始,学生们自由交谈,所以他们可以用任何自己想用的语码而不用受约束,铃声响华文课正式开始后,情景发生了变化,虽然是同一个地点,但是事件的情景已经转变为特定的上课时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必须采用中文进行交流以符合华语课的要求,从而维持了所采用语码的合适性原则,所以此类语码转换可以看做是情景语码转换。喻意语码转换指说话人为了改变语气或同对方的角色关系而转换语码,是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易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这时说话者转换语码往往是通过改变语气、侧重点或角色关系,来达到说话者希望达到的效果。喻意型码转换打破了情景与语言选择之间的规约关系,因而交际对象就需要付出更多力气来对语码转换的用意进行推理。比如当傅老师在课上给学生解释“僧多粥少”这个成语时,学生不理解其意思而发生了这样一段小对话:
晶晶 (学生):What is“粥 ”?
傅老师:“粥”就是稀饭。
晶晶:So,what is“稀饭”?
傅老师:稀饭就是用米加很多水煮出来的,如是水放少一点煮出来会是什么呢?
成才 (学生):Cao da.(闽南语,烧焦的意思)
……(学生们哄堂大笑)
对于傅老师的提问,成才本该用中文来回答,对于成才来说,他完全知道如何用中文来表达,可是课上成才故意用闽南语营造出另一番感情色彩,表现他对华语老师的不满和厌学情绪。这种语码转换发生在课堂情景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时候,是典型的喻意型语码转换。
四、社会功能
(一 )经济功能
说话者为了在交流中避免表达模糊,往往在一些词汇上使用原始词汇而不是被翻译过来的表达法,这类语码转换通常是发生在一些没有对应的翻译词汇或是同一个原始词却存在多个不同的翻译表达时,“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比如网络、电子产品之类,大多科技术语是英语,有些在短期间内没有找到合适的翻译表达,说话者只能直接使用英语来弥补这个词汇空缺。”[4]比如:在影片中,Jerry的哥哥是 blogging高手,并获得比赛第一名,而他妈妈不想儿子天天花时间在blogging上,就时常对他说:“你只会 blogging,读书却一点用都没有,有些人因为 blogging而去坐牢了,你还天天 blog2 ging。”他妈妈其他话都用华文,而讲到 blogging时是直接用英文原始词,这边也就产生了语码转换现象。“blog”在中文有多种译法,有博客、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用英语原始表达更清楚更简洁方便。另外一种经济简便功能存在于一些选择更短的缩略词上面,比如“3G”。Jerry的爸爸要送一台“3G”手机给他儿子时说:“儿子啊,爸爸有部 3G手机送给你,这是我们公司的新产品……”3G的英语全称是 The Third-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中文翻译成第三代通信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英文缩略词比中文译法短得多,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简洁。
(二 )委婉功能
委婉功能是指说话者为了避免直接表达一些情感而产生尴尬,诸如“爱”、“性”、“吻”之类的词汇,或是要责备对方又怕伤害到对方的感情而令其不快,而间接地采用另一种语言的相对应的表达,特别是华人相对于其他民族的人来说更加的保守,所以他们不习惯于直接用本族语表达。比如,影片中,成才的爸爸是个特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虽然爱自己的儿子,但是甚少直接对他说“我爱你”之类的话,而是每天以打骂来管教他。有一次受邻居的启发,回家对着儿子说“儿子啊,I love you”,对于不会英文的父亲来说,用刚学来的英文“I love you”比直接用“我爱你”稍委婉和低调,缓解尴尬气氛。
(三 )辅助功能
在讨论某一话题时,当说话者忘记想说的话或是无法恰当表述时,就会用另一种自己懂得表达的语言来代替,这时就会发生语码转换。电影中的校长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因她的第二外语是马来文,所以华文比较薄弱。一次因学生做错事校长和学生家长面谈时,因为其中成长的爸爸不懂英文,所以校长尽量试着用华文和他们交流,但其中还是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英文。她说:“Violent的家庭就有 violent的孩子,parents就是孩子的 model……”,“我华文不好,但我努力在学 ,It’s difficult,but Iwillpersevere,people say youwould not finish if you lose,youwould finish if you quit,so请不要笑我啊……”,“According to the law,希望以后你们不要再……再……just don’t do it again.”校长想用中文来和家长交流,但是由于一些表达困难,她又不断地用英语来帮助而确保谈话能够顺利继续,此时发生的语码转换实现了辅助这一功能。
(四 )情感功能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有时会通过语码转换来抒发说话人赞同、反对、抵触或者厌恶等思想感情。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新加坡学生对华文有一种抵触心理,影片中,考试只得 10分的晶晶面对华语老师批评时,仍坚持用英语与之对话,辩驳道:“Our principal can not speak Chinese,but she can be2 come principal,so whywe should learn Chinese.”此时晶晶不止不愿学习华语,而且直接用英语说出理由来表达她对华语的抵触和对老师的反对情绪。又如,成才和他爸爸在家大多都是华语交流,但一次成才的爸爸送他一个新书包时,成才说:“Ga na sai”(闽南语,真难看),爸爸:“你的书包才是 ga na sai(真难看)。”后来发现他儿子考试只拿了 16分就生气地说:“你连考试都这么客气啊,lin lao mu(他妈的,闽南语)。”当成才觉得书包难看时,没有直接说真难看,而是用他爸爸常说的闽南语来回话,达到一种不屑的感情色彩。而他爸爸后来的一句“lin lao mu”直接阐释了他极度气愤而只能用方言粗话来表达他的情感。当成才的爸爸教训成才的时候,说“你敢和 Lin be(你爸)嘴硬,lin be(你爸)当时以为自己很能打,才被别人打断一条腿的……”他用方言闽南语 lin be(你爸)来强调自己的身份,此时发生的语码转换体现出一种权威,表达出说话者一时的气愤并带有教训儿子的情绪。
五、结语
语码转换是具备双语或多语的交际者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的要求,转换并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新加坡是个典型的多种族、多语言、多人种国家,在这样一个地方,人们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因此,在新加坡影片中出现语码转换现象是非常普遍的,通过影片中语码转换实例分析发现,在日常交际中,语码转换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委婉功能,还有辅助功能和情感功能等,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1]Wardhaugh,Ronald.An Introduction to Socilinguistics.Basil Blackwell,Inc.Cambridge,Massachusetts,USA,1986:10.
[2]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J].现代外语,2001,(1).
[3]Auer P.A. Postscript Codes witching and Social Identity[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5.
[4]吴玲娟,李胡晓.日常交际中的中英文语码转换浅析[J].科教文汇 (上旬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