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1-08-15刘政元
刘政元
(黄淮学院 外语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大学生如何就业一直是社会的焦点问题,当前,随着全国高校扩招和新升本院校的逐渐增多,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另外,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客观上造成了英语专业过热的现象,因此,英语专业招生的人数持续上升,毕业生数量也相应增加。再之,由于就业市场吸纳能力有限及市场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标准在逐渐提高,使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就业竞争优势。尤其是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不少中外企业大量裁员或大幅度缩减招聘人数,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河南省作为一个人口和教育大省,设置外语专业的本科院校达到 30来所,就业形势就更为严峻。作为近几年新升本院校中的英语专业,学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管理模式,师资和学生素质并不能与较为成熟的老牌本科院校完全接轨。因此,认真研究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其提供可行的路径与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提升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其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才能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面向 21世纪高校人才外语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及对策(1999)”(《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论文集 (六)》,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中对外语应用能力的界定如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来衡量,外语应用能力实际包括了外语知识,如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知识;交际能力,如运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译和达到特定目的能力;文化素质,如从事国际交往时应具有的人品修养、中西文化意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矛盾的能力。因此,外语应用能力其实就是一种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成为我们要探讨的就业问题焦点之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除受到学生自身学习接受能力影响外,还与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管理理念、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新升本院校的招生属于“二本”招生,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总成绩与“一本”和“重点”院校的学生相比偏低,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只有少数人的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笔者曾对所在的黄淮学院 2008级 132名英语本科专业的学生作过“英语专业是否是你所爱”的访谈,超过 50%的学生认为之所以选择英语专业,一方面是来自父母的建议,另一方面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因为和其他文科专业相比较,他们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找工作相对容易些。只有 25%左右的学生出于对英语的偏爱而作为专业来学习,他们中一部分学生准备把考取英语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本科学习的主要目标,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把英语作为跳龙门的工具。无论学生出于何种目的选择英语专业,他们的选择却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利用英语来创造属于他们的人生。针对这种实际需求,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这类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或继续深造的机会。
(一)针对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良好的习惯和得当的方法是学习有成效的前提,是成功掌握和运用英语语言的前奏曲,也是所有成功人士取得成就的经验。那么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呢?一是学会分配时间。应制作周计划详细图表,填写计划完成的内容,固定学习时间,尽量按计划来完成阅读和其他学习任务。当然,周计划表也许不能解决所有的学习问题,但它会使学生意识到该如何支配自己的时间,做到有计划地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娱乐的时间。此外,当他们按计划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后,就会产生成就感,这将转化为激励他们再学习的动力。二是充分利用好上课时间。由于当前市场上各种各样参考书泛滥成灾,不少学生认为不需要再多听老师讲解,缺课或上课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在高校屡见不鲜。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让学生正确领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做笔记,并且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力争课内消化、掌握所学新知,就可以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学习其他对学业或今后就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学习中,语言的学习方法五花八门,除了上面所提及的,还有很多其他有效的技巧,需要我们专业英语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对他们加以指导。
(二)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在面对一些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强化其语言基本功,例如语音语调的改善提高等。只有基本功扎实了,其语言学习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完善。根据笔者对所在黄淮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所作的调查,不少学生在上大学前很少听英语材料,练习听力,更不用说进行模仿了。英语听说及相对标准的发音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前两年的基础阶段学习中,必须加强学生这些方面的练习。以笔者所在的外语系为例,从专科时期一直到现阶段,每学期的倒数第二周为语音语调达标比赛周,参赛人数涉及到一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 40%之多,获奖人数达到参赛人数的 50%。参照普通话的达标标准,英语语音达标的最低过关线为 80分,达标与否将成为衡量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的一项参照值。为帮助学生达标,外语系设立了导师制,每位专职教师负责十名左右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专业指导。在导师的帮助、压力和名利双收的激励等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学生也积极投入到这项活动之中,收获颇多。此外,每学年还会举行一些英语大赛,如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英语背诵大赛、英语歌曲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的举行不仅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促进了他们语言基本技能的提高,为高年级及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学生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意识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运用,运用就会涉及到语言学习的目标语和本族语的转换问题,尤其是在进行翻译时,与其说是两种语言的转换,不如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对接。因此,除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功底,还必须增加一些中文方面的有关课程,例如中国名著阅读、中国文化要略等等,以提高学生的中文语言文字功底。另外,除了掌握好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还应建议学生尽量扩大知识面。因为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较杂,对相关领域的常识性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吕叔湘先生在《翻译工作与“杂学”》一文中指出,所谓“杂”,就是字典不能帮上忙的那些东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情风俗,俚语方言,历史上的事件,小说里的人物,五花八门,无一名之,名之“杂学”。”(《翻译通讯》,1951年第一期)吕老对语言学习的理解和要求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但现实情况决定了高校本科专业英语教育不可能也不会要求学生达到这种语言学家或翻译家的高度,因此,在实际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尽量为学生提供条件,来提高他们的两种语言能力,提升他们的未来就业指数。
(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对“教育”该词的诠释为:“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1]。社会生活需要具备两个本领:一是做事,二是做人,教育就是培养这两个本领的过程。因此,对 21世纪的教育目标和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标准,有人归纳为四个 learn to:learn to know,to do,to live together,to be(Hughes,1998),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也有人将其归纳为 knowing,doing,being[2]57。根据这一目标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促进大学生奉献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校的管理工作者要主动给学生提供这样的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笔者所在的黄淮学院外语系每年暑期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 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外国语言文学系赴平舆万金店“农村中小学英语学习状况”调查小分队,在平舆万金店开展了为期十多天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的志愿服务活动共分两部分:一是义务支教;二是调查农村孩子学习英语的状况。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树立吃苦耐劳、务实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性情,提高思想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
二、专业英语教师能力的提高对英语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的影响
作为一名新升本院校的英语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是否按照本科院校的要求进行及时更新,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对教学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否提高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新审视
当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时,作为新升本院校的教师是否对所从事的工作有新的认识,把自身的工作是当做一份职业还是事业去做也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职业仅是提供一种谋生手段,而事业是指需要用心去做的事。对教学认识的差异决定一位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态度决定教学情感的投入,教学情感投入的多少决定教学效果。教师只有真正把教学当做一份事业去做,才能把自己的实际能力发挥出来,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受益。
(二 )教学相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革,社会万事万物的变迁,语言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作为英语语言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检测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知识是否能与当前的时代接轨,应通过不间断的学习来丰富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另外,在大学校园里,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增多,知识面也在不断扩大。教师要想真正驾驭课堂,组织好课堂教学,就需要了解最新的语言学知识,把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等等。
三、新升本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措施对英语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的影响
当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时,作为高校管理层的人员是否真正转变了观念,按本科的管理理念来对学校进行管理,还是按旧的规章制度管理,这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就业。
(一)学校管理理念的更新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
作为一所新升本的高校将面对诸多困难,如资金短缺,硬件、软件设备不足等。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学校高层管理人员应考虑到尽量让学校各方面的发展与已成熟的高校接轨。以外语专业为例,在课程的设置、教学设备、班级规模等方面是否达到了本科教学的要求,是否符合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在英语教师的国内外进修学习及短期培训方面是否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的管理理念将会使学校呈现新面貌,教学质量将会得以提高,直接受益的对象是学生。英语谚语说“树是由其果实得名的”,就像工厂生产出的是产品,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杰作,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将决定学校的名声和未来的命运。
(二)学校就业措施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校的学生就业管理部门应积极与院系建立联系,商讨并制定引导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措施。以外语专业为例,要了解市场对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或能力的需求,分析招聘广告或应聘面试内容与方式,还要分析交际失误案例和学生的语言或语用错误。招聘广告是人才市场对人才需求反映的一个窗口,与外语有关的人才素质要求包括开拓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分析应聘面试可以为外语教学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参数[2]502。所做的这一切都可作为新升本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参考指标。另外,就业管理部门和院系还应让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引导毕业生做好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准备。
总之,通过提高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全球经济形势不乐观,就业市场竞争残酷的情况下找到一条出路,是新升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学生共同奋斗的目标,也应是该层次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长期规划。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0.
[2]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