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精神为例
2011-08-15段丽莉王晓琦
段丽莉,王晓琦,任 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大庆 163319)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地方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性
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有特色,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精心培育的结果。它既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与大学人精神的相互融合,又是时代精神的表征、大学理想的追求、学术传统的传承、办学特色的彰显,更是大学人人格气质的张扬。
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正如汤用彤在 1940年致北大校长胡适的信中所言: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的灵魂之于身体[1]。大学精神之重要,关系着大学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
现今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都尚属初建,我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一所设施齐全、学科体系完备的现代化大学,却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所大学所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2]。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高教发展竞争中属于弱势群体,人才流失、设备陈旧、资金缺乏,实用主义、学术浮躁等不良倾向十分明显,理想、精神极度匮乏,这些严重制约着地方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结合地方高校的实情,努力探究和建树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对地方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二、地方院校提炼和培育大学精神的途径
地方院校精神的建树,既要着眼于大学教育的一般属性与特征,更要立足于“校本”,紧密结合各学校的实践。
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层次,概括地说,地方高校的基本特点,一是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二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使命。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历史时期,地方高校的这样两个基本特征,既是特色,也是优势。地方高校建构大学精神应当紧紧抓住这一特色和优势,强调自己独特的使命感。
其次,依托地方文化培植大学精神。地方院校必须投入到当地的社会、经济变革与实践中去,把知识创造、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培养必须以地方文化为依托,挖掘其独特的人文优势,提炼有别于其他大学的文化精神。
第三,重视大学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大学精神”主要的体现者,大学精神反映了大学教师的价值准则、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校长梅贻琦先生言: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之增加,而是在教授之得人。因为“明德”必须有教师“为之启发,为之指引”[3]。一代大师对学术研究的执著和责任感,优秀的学术道德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第四,着力提高校长的思想素质。大学校长是大学的灵魂人物和神经中枢,好的校长所具有的先进教育理念能够积淀成可贵的大学精神。如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竺可祯之于浙江大学等等。这些大学的声望之所以与日俱隆,关键在于曾经拥有这样一批能够维护并发扬大学精神的校长。
第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大学精神。特定的校园文化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而且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在整体优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应规划好校园文化发展,打造与学校精神、办学定位和特色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活动,适度开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等。校训、校徽、校歌有凝聚师生员工的作用,因此,应高度重视校训、校徽、校歌等基本建设,让师生从中领悟到大学精神的精华。
总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本校实际,在借鉴著名大学优良文化的同时努力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精神薪火相传,光耀千秋。
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精神初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以下简称八一农大)精神,是八一农大特有的、代表着八一农大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思维模式以及道德情感的一整套文化内容的集合体,它代表着八一农大之理想,八一农大之使命,是在八一农大多年办学历史上逐步形成的。按照前面的分析,我们分别从六个视角加以认识。
(1)多年来八一农大守望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的精神主旨,自 1958年边疆裴德建校起,就以振兴边疆农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八一农大人。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科研课题,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农业栋梁之才。新时期迁校大庆以来,八一农大在这一精神主旨的统领下,把握迁校的历史机遇,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励精图治,加快发展。
(2)八一农大建校、崛起于边疆垦区,迅速发展于大庆,不断吸收地方精神文化的精髓。八一农大传承和弘扬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为国争光、“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形成了八一农大独特的精神风貌。
(3)八一农大几十年办学中培养和涌现了诸多如李金风、汤树德等学术带头人,爱生如爱子的优秀教师更是多不胜数。学校要更上一个台阶,重中之重是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的素质,吸取德才兼备的顶尖人才。学校组织者要尊重每一位教师,加强交流沟通,弘扬团结互助敬业献身精神。
(4)八一农大首任校长、前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以艰苦奋斗的建校精神、刚毅果敢的军人气质为八一农大精神孕育奠定了坚实的根基;21世纪初又有校长徐梅、党委书记翟瑞常为首的校领导班子,以勇于开拓、锐意改革的精神带领八一农大人实现了校址的战略性转移,为新时期八一农大精神的培育灌注了勃勃生机;现在新组建的八一农大领导集体年富力强、充满朝气,开始了八一农大精神全新的探索和实践。
(5)八一农大校园文化建设应提倡多元化,突出主旋律。要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形成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梓坤所言“巨人的画像随处可见,教室里、操场上每周都有学生的表演和竞赛,也有各界人士的精彩报告”,“应该有自己标志性的建筑,它是校园里的天安门”的校园印象。把校训“困知勉行、积厚成器”变成师生自觉的行为规范,把文化传统、历史沿革作为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之一,教学生唱校歌,增加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把大学精神融入大学的每一个角落。
[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胡适来往书信选[Z].北京:中华书局,1979:503.
[2]徐葆耕.清华精神九十年·序·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
[3]杨冬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