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1-08-15景伟娜
景伟娜,韩 剑
(1.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河南平顶山467064;2.河南城建学院土木与材料工程系,河南平顶山 467064)
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景伟娜1,韩 剑2
(1.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河南平顶山467064;2.河南城建学院土木与材料工程系,河南平顶山 467064)
分析了社会信息化的特点,提出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建构主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应用.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网络环境;上机
1 概述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面对各种来源的海量丰富信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需要主动选择和获取信息,进而分析、判断和鉴别信息,并学会利用信息、对其进行再次开发和更高层次的探索.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高校大学生跟上这一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势,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更要推动学生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课本知识都是早已被检验过的、无需怀疑的定论,而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并且让学习者吸收,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并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使用.即使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传递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此方面,近几年来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建构主义最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所谓建构,指的是结构的发生和转换,只有把人的认知结构放到不断的建构过程中,动态地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和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1]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
2 网络环境下的建构主义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以及Internet的广泛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被提倡,并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蓬勃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网络环境刚好符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需求的学习环境,这种网络环境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理想的认知工具,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1)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以数字方式记录和传输信息,采用计算机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因此它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界面友好的、简洁直观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可以提供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可以把各类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以超文本方式进行组织与管理,还可以把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创造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2].
(2)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的特点,学习者的学习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在网络环境下,世界各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共同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学生也可以随时独自学习.
通过分析可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学习环境正是人们已经或即将面临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在这种新的教育和学习环境中,教育的模式和观念以及学习的模式将发生变革.
3 建构主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既是教学目的,同时又是教学工具和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建构计算机使用方法.这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也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3.1 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设计环节往往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不论是教师授课、师生互动还是学生讨论)都要从属于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传统教学往往是把知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成概括性知识,认为概括性知识能够反映具体情境的本质[3].但是,情境总是千变万化的,概括性知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各种具体情境,其最终结果是抽象式学习会使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
情境式学习的观点则突出体现了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沟通问题.在此方面,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实际任务相结合.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各个软件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是抽象地讲述知识点,学生也许在听课的过程中能跟下来,但往往印象不深,只能靠记忆支离破碎地记住某些知识点,在上机实验的环节中无法顺利完成任务.如果我们在讲课环节将知识融入现实的情境之中,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就可以完全融入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走入社会后可以独立地解决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情境的设置给教师的设计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情境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比较熟知的领域为切入点(最好能和学生的专业相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设置不能是随意的,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尽可能地在一个情境中实现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必须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同时在讲课之前一定要对所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应对在情境式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性情况.
3.2 教学环节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或多或少都使用过计算机,也就是说,学生对电脑并不是一无所知,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只是一些片面的日常经验和简单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直面这种现象,注意把学生的片段知识作为系统知识的基础,对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整合,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不少学生都喜欢上网聊天和打游戏,虽然我们反对学生过多地接触这些,但是对此现象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态度.如果在教课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反而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引入计算机程序的概念时就可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自己回答聊天软件和IE浏览器的作用,然后告诉学生,计算机中完成的所有任务都是通过程序来实现的,要想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必须运行相应的程序,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会怎么来使用各种各样的程序,让计算机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样,一方面概念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把平时零碎的经验总结起来了,达到了自己建构知识系统的目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聆听、理解学生的想法,应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方法和意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4].同时,当学生参与到以建构主义课堂为特征的基于问题的活动时,教师要利用多种复杂的策略去支持学生的个人理解.这些策略包括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教学、示范性教学、训练式教学、指导式教学和协商式教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选择合适的策略并巧妙地实现它.
3.3 上机环节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机实验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能力,也使学生在上机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一般来讲,目前我们的计算机课中上课和上机的课时比例都接近1∶1,这就充分说明了上机环节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关键地位.上机实验内容的设置应该和上课内容紧密相关,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教学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上机环境,另一方面要适当放手,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性,既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上机环节中任其天马行空.两方面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又可以增强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初步形成科学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
3.4 课下环节
目前,计算机正飞速地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有越来越多的任务可以甚至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完成.现实的情况已经不允许我们在上课环节解决所有问题,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留白”,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下余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许多应用软件都有帮助功能,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教师可以把课件和相关教学内容(如注意事项等)上传至学校的服务器上,供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各种免费的学习软件.我们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同时,应注意启发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究去发现,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 小结
分析了当今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以及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学生的知识掌握特点,提出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并详细介绍了建构主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应用,从而体现出建构主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肖黎,魏红彬.运用建构主义,构建教育技术教学模式[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1):88-89.
[2] 程智.网络教育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90-96.
[3] 赵树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我校应用的初探[J].大众科技,2005(1):124-125.
[4] 何可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 m in Computer Culture Basis Teaching
JINGWei-na1,HAN Jian2
(1.Depar tm 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U rban Construction,Pingdingshan467064,China; 2.Depar tm ent of Civil and M aterials Engineering,Henan University of U rban Construction,Pingdingshan467064,China)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iz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proposed constructivis m learning model.Combining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eachingmodel of computer culture basis,researched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vism in each stage of computer culture basis teaching.
constructivis m;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computer culture basis;teaching;ne tworks environment;computer experiment
G642.0
A
1007-0834(2011)01-0054-03
10.3969/j.issn.1007-0834.2011.01.017
2010-07-20
景伟娜(1977—),女,河南襄县人,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