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输入
2011-08-15周小玲
周小玲
(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4)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与发展。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本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教学必然包含文化教学而文化教学又无法单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被认为是语言的基石或环境。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就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而我国外语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仅局限于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文化教学则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的学生真正与外国人交流时,他们却发现,尽管自己所用英语语法,语义正确无误,但由于语言使用不当和违背文化规则,而最终无法进行有效地跨文化交际。这种现象,迫使众多学者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重新有意识的把语言与文化的教学统一结合起来。由此,外语教学的目标也逐渐超越了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逐渐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种新时代的英语教学目标。
二、文化因素输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待提高。根据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这就意味着英语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语用知识,同时,应向学生传授目的语语言国家的民族,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及相关历史背景等文化知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要求广大教育者在语言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负责向学生灌输语言规律及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语言认知和理解能力时,则需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而我国目前文化教学层面却比较混乱,举例来讲,教法方面,教师随机性,任意性比较强,而学生也仅凭一己所好和兴趣而进行语言学习。同时,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部分教师自身文化知识素养有待提高。受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仍以传授语言基础认知知识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没能把教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给予同等重要的砝码,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这些终将会影响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计划的实施和实现。
(二)文化教学过程中存在文化输入失衡现象。由于我国高校教纲以及教材测试内容方面均未突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培养,诸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均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本就应该是目的语单一文化的教与学,造成了部分教师及学生自身母语文化的严重缺失。因此,长久以来,英美文化的介绍和传播一直在英语教学之文化教学的部分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且,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时只注重传授英语本族语国家的风俗文化,而不顾及我华夏五千年文化精髓和底蕴的传授与讲解。众所周知,英语之所以拥有世界上最多第二外语的学习者,主要是基于其作为国际交流通用语言和手段的独特性,而目前世界各国的交流均具有其多元化的特点,任何交流并非只存在于某两个国家之间的单一交流。因此,我们不仅要在交流中了解他国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们有义务和责任让对方也去了解并最终认可和尊重我国的文化,礼仪和风俗。但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尤其是我国文化的教学尚未形成统一体系,所用系列教材多是对英语母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传播的内容几乎为零。如果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我们只注意在课堂上进行这种单一的文化教学的输入,那么,终将会造成我国悠久文化和文明礼仪的丧失,同时,也必将导致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时一种必备知识储备能力的缺失。学者高永晨(1999) 倡导: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流的潮流中,我们应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契机,吸纳多元文化为我民族文化吸收之精华,同时,要凸显我民族本土文化的精神价值,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的契机中获得发展机遇,增强民族本土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和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
三、文化教学的实施与应用
(一)完善文化教育教学体系。首先,教学目标方面,要注重课程改革的文化取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应明确文化教学的内容,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其次,教材中应涵盖德育内容的渗透,同时,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应在教材中得到体现。而且,用第二语言英语探讨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风俗人情以及重大历史事件时,不仅有助于师生及学生间的良好交流,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兴趣与激情。在教学策略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师生对话,小组讨论,公开辩论等多样化教学活动,把握“语际共性”,正确导入文化因素的相关内容,侧重文化差异的主体介绍,向学生进行本土文化信息输入。同时,要在文化输入过程中,通过对比等方法,展示我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其文化敏感度,真正做到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合格双语人才。
(二)文化因素输入的策略和方法。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文化导入的策略和方法发面,大都采用的是束定芳和庄志象教授提出的方法,诸如:注解法,专门讲解法,融合法,比较法,实践法和亲身体验法等。与此同时,张红玲(2007)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一书中,结合文化输入与语言教学的特点,努力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几种文化导入的方法,比方说: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进行文化导入和学习;在课文讲解中,把词汇教学与文化输入紧密结合;同时,把阅读教学,听力教学及写作教学与文化因素的输入和导入相结合。诚然,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输入的方法和形式并无定法,但是,无论哪种方法均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具备进行文化教学的意识,在实施教学行为时,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做到在大学英语授课中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同步输入。在此,作者试用比较法给大家做一简单的例证说明。举dragon一词为例,比如:我们中国人常把龙与吉祥,富贵及权利相联系,因此,我们有龙眉凤目,龙凤呈祥,龙章凤姿等来形容人们不凡的风采和奔放雄壮的气势;而西方国家则多把龙比作集邪恶,丑陋和狰狞于一身的一种可怕怪物。因此,在西方,当人们来形容凶恶而又令人讨厌的悍妇时,口语中比较会用:She is an absolutely dragon。当然,文化因素的输入方式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但是,其教学的重点,方式及比例多少等,都要求任课教师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而定,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教师循序渐进的进行文化导入和输入。
四、小结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大学英语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予语言知识以及文化输入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在选择文化输入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文化输入必须与语言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合格人才。
[1]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与大学英语教学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束定芳.我看外语教学改革 [J].国外外语教学,2001(1)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0-15.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庄恩开.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外交流 [C].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