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环境科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
2011-08-15赵牧秋
赵牧秋 张 燕
(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一、引言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中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由于环境科学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因此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微观上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粒子在有机体内迁移、转化和蓄积的过程及其运动规律,探索它们对生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等。
目前,我国已有112所高校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日臻完善,课堂教学内容渐趋合理化。环境科学学科的特点、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科学教学科研和高层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应具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环境咨询服务、工程实施、环境管理等工作。但是,现行的环境专业课程理论阐述比较多,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环境时势等联系不够密切,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应试教育”仍有相当市场的今天,革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兴趣,是进行环境专业教育的有效良策[1]。
案例教学于20世纪初最早应用于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教学中,之后被许多国家在诸多教育领域中所接受和采纳[2]。案例教学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后,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成为当今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案例教学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在环境专业教育中,案例教学也显示出它的独有优势。目前,尽管一些环境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也有案例教学的尝试,但总体来说,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加强案例教学在环境专业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对明晰案例教学的范式,推动环境专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具有现实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的定义、原则及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定义。案例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的典型实例、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是将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事例。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决定着实施效果的优劣。因此,适当的案例必须具有“五性”,即具有育人导上的“教育性”、时空角度的“新颖性”、学习上的“趣味性”、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以及深度和广度的“综合性”,并做到“例”“理”结合,寓“理”于“例”。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基本知识和一定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一个具体实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集体的协作,最终提出并回答出一系列的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案例教学强调以恰当的案例为依托,在对问题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碰撞,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真正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环境科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或一系列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评价等活动。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探索出了该模式的五个基本操作环节:精选案例—呈现案例—理论学习—用理释例—总结升华。
(二)案例教学的原则。其一,以真实性为运用基础。案例教学分析过程是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虚假的例子不仅背离现实、导致形式主义,而且难以提供操作细节。因此,要从实际个案中搜集和选择案例,使案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其二,以决策点为指导中心。案例的选择需要结合理论教学的环节和目的。整理案例要求语言简练,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案例陈述要能反映教学原理,具有自身的完整性、教学的便利性;在案例陈述前后要确立若干决策点,以引导学员思考和讨论。有效地设置决策点,有利于教员把握教学节奏,从整体上驾驭课堂,有利于保证案例讨论的正常进行。
其三,以最优性为结论归宿。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评价方案积累经验、改进分析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寻找最优而非唯一答案为案例分析的最终目的。根据具体的案例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教师不对这几种方案给出具体的评价,而是给学生以启发,让学生自己课后通过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
(三)案例教学的意义。其一,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大多选自真实的个案,或是环境科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众多事例加工提炼而成,一般都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能感受到特定真实的学习情境,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以往单纯的教师讲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很强的距离感。当案例讨论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或将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时,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早一步进入实践的环节,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其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将现实生活场景和鲜活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触案例时容易产生亲近感和新鲜感,拉近学习同工作和生活实际的距离,自然而然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其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案例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讨论和交流。学生在积极参与、广泛合作过程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和合作交流,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其五,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以组为单位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学生们为了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善待同伴,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其六,丰富教学内容,教学相长。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同时要求教师对与时俱进,适时关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从社会实际中找到适宜教学的教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体转变教学的“导演”。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案例讨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这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快速成长。
三、环境科学中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选题与准备。案例是案例教学方法的核心,案例选择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所选案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性、深刻的启发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系统性、时效性、完整性、客观性及多元性且难易程度恰当,能揭示和应用所学知识,并能引入、消化和吸收新知识。
(二)案例实施。案例中应构建理论知识体系,课堂上概要讲解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同时采用其他教学手段加以说明。案例讨论过程中要倡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争论的关键,及时予以引导,步步深化。采用提问、主动发言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概括总结。案例课堂教学的概括总结,是整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点评、总结和深化,才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也才能实施由点带面,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师生互动要求。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四、结语
从我国目前环境科学课程教学方面看,教师很难生动有趣地讲解好某一理论知识,需要典型的案例作为支撑。将案例融入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各教学课程所推崇的模式,其在环境科学应用应包括选题与准备、案例实施和概括总结三个基本步骤,其中案例的精选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和海洋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可作为环境科学的典型案例,在环境科学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进行运用。
[1]李强,曹优明,朱启红,等.环境科学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30(2):75-79.
[2]宋燕娜.案例教学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长治学院学报,2011,28(2):119-121.
[3]王开峰.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化工,2011,38(5):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