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族地区自然生态圈层结构及其演变

2011-08-15傅治平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五指山黎族海南

傅治平

(海口经济学院人文与经济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1100)

在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变迁中,自然和人为的两大因素共生共存,以互动、互扼、互逆三种形式交互作用,推进自然与社会环境呈螺旋状演变着。在自然与人为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按照我们提出的大生态圈理论,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演化和变迁,是自然生态圈、社会生态圈、精神生态圈这三个子生态圈互动的结果。不过,相对社会生态圈与精神生态圈的变迁而言,自然生态圈的演变进程总体来说是缓慢的。人类社会经历千古兴亡,但大自然亘古万代却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然,这种缓慢的变化却能通过积淀,最终形成的巨大变化,如沧海变成桑田,又必然影响着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变化。我们常说,社会历史的变化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会有某种重复的过程,但自然生态的变迁,如同时间的一维性,没有重复性。例如,某个物种的灭绝,就不可再生。自然生态发生了变化,整个大生态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如果人们始终如原始社会那样,把捕食野生动物的作为生存的唯一方式。那么,当野生动物被捕食罄尽时,人类的生存的方式也必须改变;例如,因为过度破坏植被,使某一宜居地方变成了无法居住的沙漠,那一地区的社会生态也随着湮灭,精神生态也不复存。本来,自然生态的变迁似乎朝着人们所理想的方向进行的,是让大自然圈更和谐。但若干年后,人们会发现更多对大自然的开发行为竟是那么荒唐。例如,人们砍伐森林是为了建房子打家具,使生活过得更惬意,但如果过度地砍伐,超过自然的再生能力,森林变成沙漠,大生态圈也断裂、瓦解了。人们生活不再惬意,甚至无法生存下去。由此而言,自然生态是大生态圈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稳固与否,影响着整个大生态圈。如果说,古代自然生态因人为因素较弱,其变迁比较缓慢;那么,现代社会,由于人为的因素加强,则使自然生态的变迁大大加快。这里,研究黎族地区的生态,也就是要了解黎族地区所具有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这些生态资源对黎族,乃至对整个海南岛的意义,在发现黎族生态变迁的规律与特征的基础上,寻找一条促进黎族地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路径。

下面,从五个方面探讨黎族地区自然生态圈层结构。

一、黎族地区气象生态与气候资源的演变

大量历史文献证明,我国古人已经注意到气候和天气变化对生态的影响,许多古籍上都有着物候记载,如儒家经典著作《礼记·月令》依时序记述了一年十二个月各个月份的自然物候,并要求取用要有节。《吕氏春秋》也记录了不少当时的物候资料,如“冬至后五旬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也。”“冬至后五旬”是来年二月中旬。按照现在的气温变化,此际虽已立春,但只是万物复苏,并没有发生。即使最早发生的菖蒲,也在二月底、三月初才开始抽叶。也就是说,现在菖蒲的生长季节比古代推迟,说明秦时陕西的气温较现在还要高。史籍上关于物候的记载表明,天气或短期的气候变化是频繁的,正是这种天气或短期气候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经常性、突发性、交替性与周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影响了不同地区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性,以及与气候变化基本相适应的特点。或者说一定地区的气候决定一定生态的特征。反过来说,一定地区的生态系统是物竞天择的结果。

海南位于地球东经 108°37'-117°50',北纬 3°58'-20°20'的地方,是中国最南省份,也是中国的唯一的热带海洋地区,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台风频繁、气候资源多样等特点。由于受雄踞岛中部的五指山山脉的影响和温润的海风调节,全岛气候呈现长夏无冬,被人称之为“没有冬天的宝岛”。不过,由于有海风时时吹拂,即使这里长时间见到“白太阳”,但夏天绝对气温却不是很高,最高也不超过40°。岛中有一座牛岭,曾有人将其称之为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岭,其实整个海南岛都属热带。不过,自牛岭分界,南北两地还真不是“同此凉热”,常出现“牛头下雨牛尾晴”的奇特现象。但是,牛岭南北两边气候差异,并不是气候分带导致,而是不同地貌使然。

在海南岛上,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广大地区,东接万宁和琼海,北靠儋州、澄迈和屯昌。最初,黎族生活在海边,后因上岛汉人增多,黎族退居五指山区域一带,随着历史的演变,五指山区域也就成了黎族的主要聚居之地,黎族同胞在这里休养生息,从古代走到现代,忠实地守护着影响整个海南的生态资源。当然,近海的山脉边也有黎族同胞居住。由此而言,黎族地区受着两种类型的气候影响,即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从海洋刮到海南岛上的热带海洋季风主要是东北和西南季风,这两种风向相对季风,似乎受着季节的安排,一般是从10月至次年4月为东北季风,5月-9月为西南季风。古诗曰:“快意雄风海上来”,告诉我们,不管从哪个方向刮来的海风,都能让人感觉到畅快。这里年均气温23.8℃,最冷月为1-2月,平均气温为18℃,最热月为6-7月,平均气温27.7℃以上;年均海水温度26℃;湿度较大,年均湿度为77-86%;晴日300天以上,年均降雨量1639毫米。全年暖热,雨量充沛,一年分干,湿两季,4-11月为湿季,12月-次年3月为干季。很多时候,季风会挟带雨水而来,使岛上的空气洗涤得温润而新鲜,同时也调节着海岛气温。古诗曰“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是秋”可谓对这里气候的确切描绘。

如果说居住在沿海的黎族居民主要生活在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之中,那么,居住在五指山腹地的黎族则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之中。这样的气候,冬暖夏凉,不受寒潮侵袭,也不受台风影响,物种繁衍活跃,让黎族如在桃花源。同时,由于这里海拔高,纬度低,浩瀚的热带雨林成了一个涵养水份、调节海南气候的宝库。这里森林密布,光、热、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为22.4℃夏季平均气温为25℃,冬季平均气温为17℃,最冷时期在1-5℃左右(?1955年1月极端低温,定安-0.3℃,儋县0.8℃,五指山曾结薄冰,为-0.6℃);年降雨量在1800至2000毫米;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为2000小时左右。五指山地区生态系统保持完好,空气自净能力强。经科学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值、氮氧化物检验植,均低于国家下限标准0.05mg/?和15mg/X。据有关专家测试结果表明,不要说原始森林里的空气,就是人口相对密集的五指山市,城市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都高达每立方厘米8000个,这个空气纯净指数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世界也少有。当代,在一些发达城市关紧门窗、戴上口罩以抵御空气杀手PM2.5的情况下,黎族地区必然成为世人向往、追求的天堂与乐园。

黎族地区除了气温适宜之外,雨水充沛也是良好生态的重要标志。按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所描述的,“黎族地区是同纬度世界上降雨量最多,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水气来源充足,降水类型复杂;降水总量多,但年际变化大;时空根本不均,旱季、雨季分明,雨量东多西少;降水集中,暴雨强度大。……黎族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以上。但冬春干旱、夏秋多雨、东湿西干,各地降雨量差别明显。五指山区由于地势较高,地貌复杂,雨量较多,水资源特别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250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最高为琼中中平地区,达3000毫米以上;最少为东方沿海地区,仅有1150毫米。”当然,黎族地区乃至全海南岛还有一种特别类型的降雨——台风雨。众所周知,台风是一种破坏性巨大的灾害性天气,在海南岛登陆和给海南带来影响的台风每年平均约8个,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11月间,但是台风带来的雨水,却占到黎族地区的年降雨量的30-50%,且台风雨带来的负氧离子更多。有专家认为,台风和雷电是天公精心设置的调控手段。

总体上讲,黎族地区的气候资源是十分良好的,几千年来虽有变化,但影响并不是很大。陈小丽、吴慧利用1961~2002年海南岛11个气象站各季和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雨量等资料,对海南岛近42年的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线性倾向估计表明:季和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具有显著增温趋势,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尤其显著。从全岛平均情况看,降雨量除了冬季有明显增加趋势外 ,其余各季和年的降雨量仅有弱的增加趋势;从各地区看,仅南部地区降雨量有显著增多趋势,其余地区各季呈弱的增加或减少趋势。Mann Kendall检验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各季和年的气温要素几乎先后发生了突变,但并没有对海南的气候资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应该说,在全球气候趋向恶劣的大背景下,海南似乎还能独善其身,保持良好的品质,确实是造物主对海南的眷顾。

二、黎族地区地理生态与土地资源的演变

有人形容,海南岛如浮在海上的雪梨。这个大雪梨,尖端朝东北,轴长达300公里,东南至西北宽约180公里。岛上地形复杂,中部稍偏西南群山耸立,遂向四周降低,主峰为五指山,海拔1879米,气势雄浑。明朝理学大师丘浚于童年曾赋诗赞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黎族兄弟聚居在这座雄浑的大山腹地,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守住了这一方净土,也成为真正的靠山吃山的民族。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是这样描述黎族(海南)的地理环境的,“中部偏南地区多山地,三列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平行排列。山地高度多半在500~800米。岛上超过千米山峰81座,6座高出1500米。最高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第二高峰鹦哥岭海拔1812米。中部山地周围低山地带,错落分布许多小型河谷盆地,如万泉河中游石壁盆地、南渡河上游白沙盆地和昌化江上游通什盆地等。岛的南部沿海多花岗岩低山丘陵,部分伸入海中,成为小岛和半岛。著名的榆林港和三亚港均由半岛环抱而成。”

由于黎族地区多山地,可利用土地面积不多。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里对黎族地区的土地资源作了简介,“黎族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带主要分布着砖红壤、山地赤红壤和山地灌丛草甸土。这些土壤以花岗岩风化物为主要成土母质,风化层和腐殖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西部滨海平原区土壤主要是以河海沉积物为成土母质,发育成的红棕色水质土和壤土,有少量为粘土和粉沙土,有机质含量少,透水性强。”黎族的土地资源结构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多样性。这个特征为黎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多样途径。《中国黎族》根据自然条件对农、林、牧、热作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对土地进行分类,指出:“黎族主要分布的9个市县,有宜农地26.52万公顷,宜胶地32.07万公顷,宜林地68.29万公顷,宜牧地20.16万公顷。”这里,实际上也为黎族对世居地的土地资源的功能作了科学的界定。

黎族如同中国的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一样,是农牧民族,以农业与牧土为生。土地资源与黎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按照土地资源面积来说,黎族人均宜农土地达到3亩左右,数量适中,不足的是土壤肥沃程度不高。不过,由于气候的优势,弥补了这一点不足。由于五指山和四周的山峰构成一道东北—西南向的100多公里长的山丘带,不仅阻挡了北来寒潮的南侵,而且使东南吹来的季风抬升致雨,因而五指山以南地区有良好的热带作物生长环境,可利用光热条件好,植物可全年生长繁衍。如同人形容的:在海南插根筷子也长叶。因此,如果科学地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黎族还是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的。

不过,如同所有地方的土地资源一样,黎族地区的土地生态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即容易遭受破坏,且破坏之后很难以恢复。而在实际中,两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则成为导致土地生态恶化的杀手:一是林地、草地转化为耕地,并长期种植同一种农作物;二是采伐量长期大于林木的自然生长量。这两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结果把许多林地草地变成了濯濯童山,甚至荒山秃岭,导致林地草地失去或降低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优化环境等方面的功能,以致影响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统。应该说,这样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在黎族地区延续得更长一些,至今仍有一些山区的黎民保持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这是对土地资源粗放式利用的落后方式,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十分明显。此外,砍伐原始雨林改种经济林,也促使原始植被大量减少,破坏了原始土壤层。这一些行为虽然还不至于使土地生态到达失衡的地步,但却有加剧土地生态恶化的趋势。这是必须警醒的一个问题!

三、黎族地区水域生态及水资源的演变

据考古证明,最早的古代人都逐水而居,因为人的生存离不开水,离水域15千米以远的旱地则不适宜人的居住和生存。黎族先人最早在海边居住,后迁徙其他民族人增多,黎人则避入五指山,仍然是逐水而居——栖居在海南岛上的诸河流之源,在五指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独特的黎族文化。今天,从黎族的文化遗产中,仍可窥探到黎族地区的水域生态状况及其演变。例如,根据有关资料对海南黎族村寨地名的研究,有许多都是以河川或水泉为名的。

资料显示,海南岛降雨量为世界之最,而最大的降雨量,使黎族地区蕴涵了可以泽济整个海南的水域生态及水资源。据考察,海南自然形成的河流共有214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独流入海的河流40条,流域面积超500平方公里的有11条,流域面积超3000平方公里的也有三条。这些河流大都以中部山脉突起位置为源头,自中央向四周辐射奔流入海。因此,中国大陆上的“水向东流”的规律并不能应用到海南。在海南,大部分河流并不全是向东流的,南向、北向和西向的也都有。谪居儋州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浣溪沙》一词中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也许就是他在海南时获得的灵感吧?

海南岛孤悬海外,海南的水域自成水系。按照水域走向,可划为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流域和沿海小河系。水利专家总结其水系特点是:径流来自降雨,两者的时空分配不匀;岩石河床,上陡下缓,以短促著称;洪峰高,历时短 (一般是2~3天),中水期也不显著;常水期河水清澈见底,但洪水期含沙较多,河流下游多有淤积;分水岭间多有低平山坳,特别是下游分水岭很不明显,为跨流域调水带来有利条件。

研究黎族地区的水域生态,不可不提发源于黎族地区的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这三大河流。它们皆被称为海南的母亲河。这三大河流,是海南岛上最长的三条河流,河流流域面积均超3000平方公里以上,三大河流流域面积占全岛总面积的47%。同时,由于各河流河谷狭窄,滩多流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牵系着海岛的生命线。

南渡江是岛上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白沙县南峰山,流向东北,斜贯岛的北部,经儋县、汀迈、定安、琼山至海口市三联村注入琼州海峡。全长333.8公里,流域面积7033平方公里,河床坡降0.723‰,总落差703米。自发源地至加乐市,山峦叠嶂,中间有白沙、南丰、松涛等河谷小盆地。加乐市以下及大塘河、龙州河等支流为起伏和缓的台地,河流沿岸为带状冲积平原。南渡江的出口——琼州海峡,则是由于地壳断裂而陷落的狭长地带。新中国成立之后,于1958年在南渡江上游亲足口峡谷上动工修筑松涛水库,历经12年建成,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松涛水库”镌刻在水库大坝上。这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供水、航运等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集水面积1496平方公里,总库容33.4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0.83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12.78亿立方米,为全国十大水库之一。松涛水库通过南丰输水洞和总长5585公里的各级渠道,连接着66座中小型水库,组成统一的灌溉系统,灌溉海南岛北部和西北部205万多亩农田,占全岛耕地的45%。在水库上游建立起来的三个梯级电站,总装机3.1万千瓦,年发电量1.429亿千瓦时,向10个县、市供电。同时,水库湖面130平方公里,点缀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300多个岛屿,使松涛水库成为璀璨夺目的“宝岛明珠”、旅游胜景。此外,南渡江最大的一级支流龙州河,源头建有雷公滩水库和木色水库,两库间的瀑布长年飞泻,响声如雷,其下的卧龙山自古就有“卧龙山景观十二绝”的美誉,现已建成旅游区,引来游人如织。

发源于五指山林背村南岭的万泉河,位于岛的东南部,上游分南、北两支。南支乘坡河 (会乐水)为万泉河的干流,长109公里,集水面积1387平方公里,在合口嘴与北支大边河 (安定水)汇合后始称万泉河,经加积至博鳌港注入南海。全长163公里,集水面积3683平方公里,河床坡降3.2‰,总落差523米。万泉河因电影《红色娘子军》和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而享誉中外,其名声远大于海南第一大河南渡江。1969年,由当时的琼海县政府发动1万多名民工修建了长达400米的拦河大坝,上游数十里狭窄河道变成了一个大湖。整个上游域区,犹如一幅水绕山转、波拍山尖、碧波万顷的山水画长轴。上游两岸,山峦起伏,峰连壁立,乔木参天,奇伟险峻。中下游,河水温顺平缓,河面渐次开阔,漫江碧透,水清见底,沙礁可辨,卵石可数,两岸晨昏景色变幻神奇。其出海口风光更为迷人,集三河(万泉河、龙滚河、九曲江),三岛(东屿岛、沙坡岛、鸳鸯岛),两港(博鳌港、潭门港),一石(砥柱中流的圣公石)等风景精华于一地,既有海水、沙滩、红礁、林带,又有明媚阳光、新鲜空气、清柔流泉,是目前世界河流出海口自然风光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

昌化江又名昌江,隋代昌化县治在今河口北侧,昌化江因此得名。昌化江发源于五指山北麓的琼中黎母山林区的空示岭,横贯海南岛的中西部,北流经百花岭瀑布后,折向西南流经乐东、宝桥西流入昌化港出海,并在入海口冲出一个广阔的喇叭口。河流232公里,集水面积5150平方公里,河床坡降5.5‰,总落差1272米,是海南岛上的第二大河流。昌化江支流众多,流域内的较大支流左岸有南满水、通什水、乐中水、大安水、南巴水、东方水、右岸有南绕河、七差水、石碌水。流域内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0条,其中通什水集水面积最大,石碌水次之。集水面积分别为660平方公里和546平方公里,其他均在400平方公里以下。昌化江全程大部分流淌在原始的热带雨林中,流经地区沿岸无大城镇,在下游是东方市和昌江县的界河,南边由东方市管辖,北边由昌江县管辖。昌化江中游有广坝跌水40米,在跌水之上兴建了以发电为主、结合灌溉、供水的综合利用的大广坝水电站,总库容17.1亿立方米,最大发电水头87米,装机24万千瓦,年发电量5.2亿千瓦时,是海南省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此外,还有源于保亭贤芳岭南侧的陵水河、源于乐东尖峰岭南侧的望楼河、源于乐东红水岭的宁远河,源于白沙南高岭的珠碧江、源于保亭昂日岭的藤桥河、源于琼中红顶岭的太阳河、源于白沙斧头岭的石碌河,等等,这些河流的集雨面积都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皆各源于黎族地区的丘峦山峰之间。这些河流,河谷狭窄,滩多险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修建河流调蓄工程,既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又能保证河流下游大片台地和平原所所需灌溉用水,还能利用水能发电供应沿岸黎族居民。

黎族地区的水域生态一直保持着良好态势,三大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干流、主要大中型湖库及大多数中小河流的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海南省十分珍爱这一份天赐的财富,小心呵护着这地球上越来越珍贵的资源。只要发现有对水域生态有伤害的行为,就会全岛共讨之。曾有记者撰写过《松涛九问》,披露了松涛水库水域生态受污情形,就引得当时的省委书记拍案而起,且群情激愤。很快,根治方案迅速形成,快速的根治行动让松涛水库恢复了美丽的容颜。当代,在全球水资源日益匮乏、且大量水资源受到污染的情况下,黎族地区的水域生态弥足珍贵。

四、黎族地区植物生态与生物资源的演变

许多的少数民族都生活在深山老林,与原始森林相依为命。黎族地区有五大热带原始森林:尖峰岭、五指山(主体面积211平方公里.热带原始林面积最大,有9063公顷,是海南岛之“肺”)、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岭。热带林海拔最高和相对高差最大的保护区,海拔高度在250米-1867米之间。众所周知,热带雨林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是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同样,黎族地区的热带雨林,几乎涵盖了海南岛上的所有生物类型。

在黎族地区,从沿海至高山,相继分布红树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山地矮林。植物种类成分复杂,层次杂乱,乔木高大,板根和茎花现象普遍,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丰富,植物花期很长。全岛维管束植物4200余种(其中海南特有种约600种),乔木近千种。被列为稀有珍贵材种有花梨 (降香黄檀)、坡垒、青梅、子京、母生、艮珠、苦梓、油楠、鸡占、胭脂和荔枝等。药用植物千种以上,如海南粗榧 (红壳松)和嘉兰 (秋水仙素)、海南轮环藤。纤维植物百余种,各种油料、橡胶、染料植物30多种,糖料和饮料植物10余种,饲料植物200多种,芳香植物70多种。果树资源142种,其中野生76种,栽培66种。此外,林中富有天然野生种质资源和种质生态型资源,如野生稻、野生茶等。由于长期砍伐,原始森林已为再生林、人造防护林和热带经济作物所代替。橡胶、椰子、咖啡、油棕、香茅、槟榔等遍布。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占中国橡胶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产量占全国的80%。海南岛水果种类繁多,菠萝、芒果、菠萝蜜、荔枝最为著名。

五指山还是南药宝库,据调查,过去黎医常用的药用植物达140多种。例如,海南龙血树,当地叫龙血树,也叫“不老松”,树龄可长达8000多年,是活血止痛的良药,当地黎族人主要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黎族地区盛产香料,有关资料显示,海南有香料植物337种,广布于全岛各地,尤以雨量充沛的山地、丘陵地带种类较为丰富。清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对海南香料有详细的记载:“诸香首称崖州,以出自藤桥者为胜。”“香产于山,外人欲得之,必雇黎人香仔为其开采。”著名的香料植物有土沉香、益智、降香 (即花梨木)、肉桂、海南砂仁、安息香 (有栓叶安息香和喙果安息香两种)、檀香、香茅、山苍子、海南五针松、海南松、厚皮香八角等。

中国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南部以及云南南部和藏东南地区,以海南岛和云南东南部的热带雨林资源最为典型。特别是海南,由于其独特的岛屿地形以及复杂的植被分布,在这本来就不可多得的热带雨林资源中尤其显得弥足珍贵,堪称中国热带雨林“皇冠上的宝石”。但是,这块“宝石”却出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瑕疵。2011年11月22日,基于实地调查及遥感数据分析,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现:海南中部山区的热带雨林在过去十年的时间内消失了7.2万公顷,占整个中部山区原有天然林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而主要原因则在于违法违规种植浆纸人工林等行为,及其他人为商业活动。绿色和平呼吁海南省地方政府立即查处和制止违法违规种植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各项规定,守护这片中国现存的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因为,海南岛也是一个孤立的生境,岛上有一种植物灭绝,这里的物种多样性就要降低一点。最可怕的是,如果这种植物恰好是这海岛所特有,那么我们就永远失去它了。岛屿生物的独特性正在它的最脆弱的地方,对此,我们应该切记!切记!

五、黎族动物生态与动物资源的演变

按照生态伦理学的观点,自然界的动物是人类唇齿相依的同伴,是与人类共同构成生物链的一道不可缺少的链条。黎族地区是海南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和生态平衡的核心、生物多样性中心,这里的动物世界也是十分热闹的。

据调查,全国鸟类超过1 000种,兽类超过400多种。海南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仅1/300,野生动物多达567种,其中两栖类37种 (11种仅见于海南,8种列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南特有)。占全国动物总数的22%。主要的动物有鹿、猿、猕猴、麝猫、棕狸、云豹、獾、水獭、野猪、毒蛇、大蟒蛇、山蚂蝗、蝙蝠等。其中稀有的坡鹿、黑冠长臂猿等被列为一类保护动物。这些动物又集中在黎族地区,特别是集中在五指山区。在黎族地区的动物资源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4种,二级保护的有88种;海南省级保护的动物有32种。各类保护动物共134种。例如,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和坡鹿,就只在这里才有。

在黎族地区的热带雨林里,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动物——蝴蝶。这是五指山里最美丽的精灵。由于五指山大区域的热带雨林为蝴蝶的栖息、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以五指山为中心的热带雨林山区有600多种蝴蝶,占全国蝶种的50%,其中70%为观赏性蝴蝶,具有体大、艳丽、怪异等特点。其中凤蝶、蛱蝶、粉蝶等7种还是稀有珍贵的品种,而最美丽的凤蝶科蝶种达48种,占全国总数的51%,因而蝴蝶是五指山林区景色一大点缀。

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人类的活动加速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和活动地区的变化,许多野生动物数量递减,有些珍稀动物明显减少,有的种群已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这种趋势也发生在黎族地区。海南自然保护区虽经多年的建设,但仍存在因长期滥伐森林和过度猎杀,使许多种群数量均有明显下降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都濒临灭绝的危险。因此,保护黎族地区动物资源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任务。

结语

如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一样,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黎族,在以往的历史中,却是捧着金饭碗受穷。早期,是缺乏对自然生态资源开发的能力,无法通过对资源的开发而致富,而在现代,因为其生态资源关系着其他地区环境的命运而不能开发,即或具备开发能力也不能通过对生态资源的开发而致富。或者说,现代新兴起来的生态文明,要求对包括黎族地区在内的所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予以科学地保护。但是,又通过什么途径促进黎族地区的发展呢?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逐步建立起了生态补偿机制,但是并不充裕的生态补偿,却根本不能改变黎族地区落后的面貌。如果说,黎族曾为热带雨林的开拓者,那么在强调对黎族地区生态保护的现代,也势必要求黎族同胞实现角色转换,由“开拓者”真正变成“守护神”。而且,这种转换不能仅仅视为黎族的自我行为,而应在全社会的帮助下进行。这种帮助,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帮助,而是实质性的帮助。即帮助不仅是加大生态补偿的力度,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帮助黎族地区建立科学的开发与保护的发展模式,使黎族生态始终保持最优良的品质。

[1]王学萍主编.中国黎族.民族出版社,2004年3月

[2]海南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12月

[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10月.

[4]中南民族学院本书编辑组.海南岛 黎族社会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10月.

猜你喜欢

五指山黎族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母亲》等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小林的漫画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海南停留
泓林控股“五指山”供应链成核心竞争力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