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与孔子诗学思想之比较

2011-08-15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哈吉哈斯诗学

郑 依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与孔子诗学思想之比较

郑 依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830054)

维吾尔族诗人尤素甫·哈斯·哈吉甫与孔子的文论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包括论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和论述诗歌的作用等诸多方面,本文重在说明这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表明,《论语》对《福乐智慧》中的诗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论语》;《福乐智慧》;诗学;相似性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11世纪维吾尔族诗人﹑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其诗学思想主要包含在他所创作的《福乐智慧》里面。《福乐智慧》是用回鹘文(古维吾尔文)写成的第一部大型文学作品,是一部用诗歌形式写成的关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科学、文学等问题的百科全书,是维吾尔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它对当时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福乐智慧》里所体现的诗学观与孔子的诗学观有诸多相似之处。孔子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其《论语》对《诗经》的评价中,其有关文学理论批评的论述对我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两者的诗学思想进行比较。

一、论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有其相似性

《论语·伯》篇记载,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个人修养的几个必经的阶段。①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还强调指出“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可见,孔子认为不学诗,在人格修养上就要寸步难行。孔子甚至认为学好了诗便可以从政、外交了,“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张》)孔子提出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有现实根据的。从《左传》等书的记载来看,《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同样,在《福乐智慧》里,尤素甫亦认为“言语是智慧和知识的表征,优美的语言能照亮人心灵。”尤素甫所说的“语言”即是诗人所创作诗歌中的语言,他说“诗人们写诗采撷语言既将人詈诟,也将人颂赞,他们的语言锋利如刀,他们的思路细如毫毛。”尤素甫在此所说的“语言”就是诗人所创作的诗歌,“语言”所具有的启迪人的智慧和知识的能力,正说明了诗歌对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对个人修养的提升有很重要的作用。尤素甫还认为,人若获得了知识和智慧,便可事事遂心愿,还能“获得高位”。这与孔子认为的学好诗便可从政、外交的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具有相似性

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极高的估计。《论语·阳货》篇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尤素甫?哈斯?哈吉甫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诗歌的这些社会作用,但是在其《福乐智慧》中的字里行间无不表露着这些观点。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是说诗可以由此及彼,引发联想。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亦说:“其引志必有以喻也。”这是说诗人之志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表达出来。②朱熹解释“兴”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咏、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尤素甫在《福乐智慧》附三里说,“我采撷了词语,笔底下发出了阵阵芳香”,“写作此书花费了一十八月,收集了词语,选择精当。它好似盛开的花朵散发芳馨,我已撰写完毕,供读者鉴赏。”他把诗歌比喻成盛开的花朵,发出阵阵芳香,说明诗歌具有让人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好的诗歌可供读者鉴赏品评。而且,“说话多了,会失去味道,啰啰嗦嗦,必然惹人生厌”,那些能够散发芳馨的语言才能让人产生美的享受。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在秦汉时代的史籍中,出现过许多关于“采诗观风”、“献诗讽谏”的记载,可见这些解释基本上是对的,但都显然比孔子的原意要更为狭窄。孔子讲的“观”,不仅是观诗的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针对当然盛行的“赋诗言志”,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点。③尤素甫·哈斯·哈吉甫在《福乐智慧》第八章说:“博学的智者啊,我说了这许多,但愿我的言语永远流传后世”,明确表示了他赋诗之志是为了流传后世,他认为“前辈对后代的遗产是语言”,就算是“黄金和白银”,也绝不等和他的诗歌中所含的教诲意义相等。由此不难发现,尤素甫对“立言”相当重视,由其个体对诗歌的重视和对“立言”不朽的认识,可以使我们反观那个社会整体对诗歌的尊重和认识,由此观之,诗可以观作者之志。这与孔子所言诗“可以观”不谋而合。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关于诗歌的这一社会作用,尤素甫?哈斯?哈吉甫并没有过多论述,他只提出“倘若人世上没有文字为凭,说出的话语谁会相信。人们之间总要互通音讯,没有文字,何以交流感情?”。④文字的功能虽不能等同于诗歌的功能,但是由一个个文字组成的诗歌具有交流感情的功能却是毋庸置疑的。

“怨”是就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怨刺上政。”这个解释指出了“可以怨”的主要内容,但是不很全面。从《诗经》中许多表现“怨”的作品来看,并非都是“怨刺上政”,有一些事对社会上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不满,也可以包括爱情婚姻的不如意遭遇。不过,怨的主题是指对现实不良的政治的批判,它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尤素甫对诗歌的怨刺作用做了很详细的说明:“人君应具有什么条件,哲人在书中均有论述。什么东西是君主的屏障,国家应有怎样的法度;国家的存亡原因何在,国家的兴衰是何缘故;还是军队和将帅士兵,屯兵的地点,进军的线路。书中都曾分章论述,一一作了精辟分析。”他的《福乐智慧》本身就是写给帝王的一本劝谏书,诗歌对统治者应如何成为明君还提出了很多劝诫,如:“你若君临庶民,权大无比,应以你的言行多做好事。英明的君主若喜爱知识,必定把学者们引为知己。”可见,尤素甫主张国君行善、心底宽仁和人道,实际上也就是爱民,其目的是为了赢得人民的拥护,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这与《论语》中认为诗歌具有怨刺作用是一致的。

两人的诗论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与两者成书的历史背景有很密切的联系,孔子写就《论语》正处在春秋末年,社会动荡,如何治国安邦,是每一个文人所自觉考虑的课题,孔子亦受影响。《福乐智慧》同样出现在极具动荡的王朝,需要一部像《福乐智慧》这样的巨著来指导君王和民众。

两人的诗学观点的相似说明两人的诗论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明确地说,尤素甫是受到孔子的影响的。《论语》对《福乐智慧》产生的影响是可以寻找到根据的:一、《福乐智慧》序言所反映的思想明确说明《福乐智慧》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论语》在西域广泛传播,《福乐智慧》受到《论语》的影响,自然而然;《福乐智慧》序言所反映的思想特别值得我们重视,作者在序言中明确指出:“此书极为尊贵。它以秦地哲士的箴言和马琴学者的诗篇装饰而成。”它肯定了“秦地哲士的箴言和马秦学者的诗篇”是奠定《福乐智慧》的基本思想和民族化形式的基础。可见《福乐智慧》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是确定无疑的。二、西域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的互相影响,内容关乎治国之策的《论语》自是可能影响西域文化的中原重要著作。三、从维吾尔族的发展史看,维吾尔文化是开放的,多元的,它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受《论语》的影响自不例外。⑤

另外,尤素甫和孔子一样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为文雅的习惯所熏陶。从《福乐智慧》看出,他的性格温和中庸,谨慎小心,循规蹈矩,温静稳健,其性格已经渗透到其对诗歌的深刻体悟和批评中。⑥这与孔子的性格及其论诗特点不谋而合,或许这也是造成《福乐智慧》与《论语》诗学相似性的原因之一吧!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9页.

[2]蔡先金.孔子诗学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6版,第253页.

[3]张少康.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15页.

[4]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版,第351页.

[5]吴玉霞.试论《福乐智慧》与《论语》的共性[J].新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福乐智慧》研究论文选[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109页.

Contrast Yusuf’s Literary Theory with Confucius

ZHENG Yi
(Collegeof Literature,Xin 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Xinjiang)

Yusuf isa Uighur poet,his Literary Theory Similar to Confucius.Thesimilaritiesinclud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morality,and discusses the role of poetry and many other aspects.This paper focuses on explaining these similarities.The similarities indicate that the"Analects"impact on the"Happinessand Wisdom"in termsof Literary Theory.

Analects;Happinessand Wisdom;literary theory;similarity

I206

A

1671-5004(2011) 06-0060-02

2011-10-20

郑依(1984—),女,河南濮阳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

猜你喜欢

哈吉哈斯诗学
“全球最脏的人”洗澡后去世
DK SPACES AND CARLESON MEASURES*
背诗学写话
哈斯高贸易(深圳)有限公司
它就是塔哈斯克
Self-Consistent Sources Extensions of Modified Differential-Difference KP Equation∗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大力巧算脆皮豆
善良的德哈吉
伊朗80岁老翁60年不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