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2011-08-15王策
王策
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及心脏病患者,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中老年人很普遍。心律失常严重可危及生命引起猝死。因此,正确及时处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常用抗失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步长稳心颗粒以中医中药组方原则,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临床上惟一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较好的中成药。本研究评价步长稳心颗粒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患者均为住院及门诊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5~80岁,平均 (55±11)岁。患者入选条件:(1)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并有心悸、气短,全身乏力等症状。(2)非器质性心律失常,即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去除诱因 (劳累、吸烟、酗酒、运动,及精神刺激等)心律失常症状不见缓解,且伴有明显心悸等症状。其中器质性心脏病35例 (冠心病9例,高血压15例,心瓣膜病5例,心肌病6例),功能性心律失常25例 (经病史、查体、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而由洋地黄中毒、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引起的心律失常;危重及多器官衰竭患者合并的心律失常及显著心动过缓患者不纳入研究对象。
1.2 用药方法 停用目前服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t1/2。给予稳心颗粒治疗,1包/次、3次/d,温开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服药前、服药四周分别检查血常规、小便及大便常规、动态心电图、血生化及凝血象。并观察服药前后心悸等症状及药物不良反应。症状减轻或消失为有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动态心电图示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90%以上;有效:心律失常减少50%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及实验室检查 治疗后,80例患者中51例(85%)心悸症状显著减轻或消失。血常规、血生化、凝血象、血脂及血糖与用药前为明显变化。
2.2 心律失常变化情况 80例患者服稳心颗粒4周后35例心律失常显著减少,显效率为58%,51例心律失常减少>50%,其中25例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17例心律失常减少<80%,显效率为68%,22例心律失常减少<50%,
2.3 不良反应 1例出现心动过缓,停药后消失,4例出现轻度头晕,勿需停药。
3 讨论
对心律失常的处理需考虑以下因素:是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心功能状态。功能性心律失常的预后很好,原则上不需要特殊药物治疗,尤其是不宜使用不良反应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是要治疗原发病。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到心律平氟卡尼药物应用可使心律失常减轻,但总病死率上升。因此引起重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效益与风险关系。如胺碘酮心脏外不良反应,仍然是目前临床上难以逾越的棘手问题,所以抗心律失常药物至今无明显突破,因此在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上存在不少困惑。
中医中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宝库,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医学领域前景广阔。步长稳心颗粒是中成药,由党参、三七、甘松、黄芪、琥珀等中药材组成[1]。功能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以成为治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重要一员。
本研究发现稳心颗粒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的缓解心悸等症状,用药四周后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显效率为58.3%,总有效率为85%。其中25例功能性室外性心律失常患者,17例室性期前收缩减少<90%,显效率为68%,22例室性期前收缩减少<50%,因此总有效率92%。
总之,本研究显示,稳心颗粒对器质性或功能性心律失常均具有肯定疗效。对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引起的多种症状有效,而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因此,对器质性功能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且病程较长选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和预防是比较适宜的。
1 刘慧.稳心颗粒在抗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