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思考*
——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为例
2011-08-15魏赤
魏 赤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与思考*
——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位论文为例
魏 赤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通过对201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学生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我们从总体上认为本届学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在侧重学科本位、克服方法论先行、现实关切等方面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时代特点,它反映出新时期大学生学术研究方法的新趋向。
学位论文;方法论;现实诉求
长期以来,中文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书写内部构造中浅隐着这样的悖论:即文学本体的体验式表达诉求与学术论文逻辑规训之间的裂隙。这与柏拉图教育理论中的那个经典命题颇为相似,在柏拉图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达成需要凭借“反思”与“沉思”①,理性知识唯有凭借反思与沉思方能融会贯通并举一反三,而感觉的作用只限于现象的理解,并不能够成为获得理念的工具。处理文学研究中个体情感体验与文学现象自身呈现出的逻辑脉络之间最终成为归属两个不同话语系统内部的独立体系,将文学研究割裂成为彼此毫无关联的壁垒。本文主要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2010年的研究生论文为例②,来反思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和问题。
一、学科本位下的毕业论文书写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景观常常呈现出文本细读/文化研究;叙事学理论/族裔、后殖民姿态等等二元对立项。在新批评渐次退出历史舞台,文化研究与现代性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北大中文系的青年学术新锐们在其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书写中却颇表现出某种集体的“静默”感与对当下前沿理论的有意规避,恪守某种学术研究的边界;其寻去学术创新和突破的基点不是对理论本身的过度借用,而是立足于学科内部逻辑,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寻求学术增长点。
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的论文书写为例,温儒敏教授曾就该学科内部当前出现的“学科边缘化”、“汉学心态”、“思想史热”、“泛文化研究”、以及“现代性的过度阐释”等困扰学科发展的多重因素进行讨论,认为“面对学科边界极大扩张以及理论方法的泛化”,该学科存在“自我解构”的危险。③事实上,盲目引入西方前沿研究方法论的同时,论者多已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生长背景——即其内在蕴含着的感时忧国的基调涂抹掉。在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按照其自身逻辑渐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展开其褶皱的同时,中国现代文学内部发展的逻辑也同时完成了其被取消的过程,其内部的多义性与丰富性在被改写后成为崭新的“俄罗斯套盒”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北大中文系2010年现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论文就尤其值得关注。这批青年学者的学位论文书写在有意规避大而不当的理论同时,恪守“论从史出”的基本治学理路,现代文学史料研究与阐释成为该学科的亮点④。论文《摆荡:在学术规训与当下性之间——1930年代大学新文学的教学》,虽立意在窥探新文学研究初期时的基本格局,但有意避开采用文化研究视角,关闭了对1930年代文化生态的考察,着眼于学院派内部,选取“讲稿”、“老北大、清华、燕大课程设置”与“学生论文”三个向度展开缜密论述。更为关键的是,当论者有意从1930年代学生论文的书写进而考察整个新文学教学的角度展开论说时,作者发掘并整理考订了多篇老北大、清华、燕大当时的学生论文样态,这对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材料,对学科自身的促进远远比单一的理论预设重要和实在。全文洋洋十几万言,其附录中对郭德浩(高兰)早年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1932)这篇毕业论文做了极其详细的考释,并最终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对其笺注⑤,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厚重的史料与颇具现场感的发生史论说。论文《鲁迅留日时期手订报刊文辑与其文言论文的相关性研究》,将过去学者从各自研究立场出发对鲁迅早期思想的过度阐释搁置,仍从可考材料入手,以青年鲁迅在留日时期手订报刊文辑的活动为中心,作者几乎跑遍中国各大相关省市图书馆,重新勘定了这套文辑,由此才展开文辑中大量出现的章太炎、刘师培、何震、汤增壁、黄侃、周作人、许寿裳等人的文章与鲁迅早年论文《文化篇至论》、《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等关系的论述。⑥这种研究表面上是史料优先,论说再后,但由此更见出论者对于文学生态的关注,只不过这种关注是具有现场感的,而不是个体臆测。另一类切口小但阐述精深的论文,都将论说标的集中于推进本学科内部研究推进方面,因而摆脱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因袭模式,提供了为学科内部有力发展的动能。《爱美剧运动的理论与实践》、《抗战诗坛上的“反抒情”诗人研究》、《<呼兰河传>文本研究》等全部聚焦于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但长久以来却受到研究者忽视的细节,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从反面证明了这些青年学者自身对学科内部逻辑的谙熟,因此他们的创新才显得厚重与机智。⑦
事实上,在过分关切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研究的同时,我们的学者已然彻底涂抹掉那种使得学科细分的基本科学依据。对于中文系各学科间的关系,我们承认其互相之间打通的必要性,但同时必须警惕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因为刻意交叉而导致的论说失效问题。正如美国学者胡斥森和拉维所言:“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所有专业人员,不管是硕士层次的还是博士层次的人员,都应该拥有最低限度的理解他们所在领域出版物所需要的研究技术。高等教育研究生层次教育需要提供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培训以便使学生不但能够成为熟练的研究生产者,而且能够成为出版了研究成果的批判性消费者。”从有利于青年学者成长的角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中每年规定了大学科交叉的《学术规范与学术方法》、《孑民学术论坛》等,专门聘请在各个专业领域中取得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与广大青年研究者展开对话,在充分认知理解各种不同治学门径后,研究者必须进入到自己领域内部,了解其生成发展过程与其学科内部规律。中文系同样开设有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部构造诸如《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概要》、《论文精读》等必修课,所有青年学者必须谙熟学科内部各个层次的发展动向,进而其选题才可能有针对性、时效性、创新性,这与中国传统学术理论中的“目录学”、“版本学”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同构性。布鲁纳的结构课程学理论中不断强调:“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了这样明晰的学科本位意识,论文的选题无论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能够避免空泛,使其真正达成为研究服务的目的。
二、“方法论”的“祛魅”
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方法热”以来,学术论文写作中主题先行的趋势颇有越演越烈的发展态势。通过不断置换研究方法和引入大量新近的西方理论机械化进行学术“生产”成为一时之风。应该说,这样一种理论自娱背后凸显出的研究者价值主体的严重缺失已经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境地。
近些年来,这样一种方法先行的粗暴研究姿态渐次消退,但代之而起的则是另一种惯于“偷懒”的研究方法论。为了达到不借助史料本身说话从而依靠研究者自身构造出的所谓“理论”进行论文书写,文学研究中的“比较”式方法论渐成气候。选取同一话语系统内部的两种或几种质素从若干层面进行对读,从而得出一些似是而非且非常程式化的结论,是这类论文的一般路数。在本质意义上,这样的论文“生产”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研究者首先不具备相当的学养,所以其对研究对象的判断就难免失当;所思考的问题不是通过大量阅读专业内外相关文献获得,而是凭借个体臆测。
北大中文系近年来的学位论文写作在这个意义上出现了某种逆转或说是回归,青年研究者们在其学位论文写作中利弊单纯的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历史研究,而是研究方法论置于大量阅读并进而进行整理材料之后,并不急于用一个大的模板将研究者个人的问题意识遮蔽。在北大中文系2010年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中,这样一种淡化方法论而强调个人问题意识的提出与解决的研究格局形成了两种不同向度的研究姿态——聚焦专题进而穷尽资料后的细化研究模式(聚焦模式)与广泛阅读形成大问题后展开论说模式(发散模式)。
聚焦模式中,研究者多将所选专题已有研究成果精细研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见解,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论文写作本身面临极大挑战,因为论者所选专题一般都是学术界已有研究比较多者,能够形成突破比较困难。发散模式中,研究者自身需要更为广博的学养,以此为基础,才可能将诸多头绪纷乱的课题抽象成若干理论命题并进行讨论,这样的选题实际上综合了论文作者多年学习和思考的结果,绝非一时一地能够轻易拼凑完成,因此更能够反映出作者本身从事科研工作的实力。考察大学中文系整体教学水平的因素之一,实际即可从考察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此类文章数量和质量入手。2010年度北大中文系此类论文占比重超过全部论文的二分之一以上,代表性论文如文艺学中《仪式思维与文学》;古代文学中的《唐代“大手笔”作家的文学史意义——以其应用文写作于对唐代文坛的影响为中心》、《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妇女关系”与文学书写》;当代文学中的《“九十年代诗歌”的内在分歧——以功能建构为视角》、《“个人”从出场到谢幕——试论中国新时期电影(1977—1989)》等。
大量出现的以深广阅读与个人长期思考为基础的学位论文写作在某种意义上颠覆了一般学术期刊对论文作出的某些硬性规约(如所谓的“创新”、亮点、理论性强、前沿性强等),使得研究生论文的写作在经过长期思考与酝酿后具有了一般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具备的优势,在祛除理论先行与单纯比较等简单的文学研究陈规之后,青年学者略带挑战的思考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学术参照价值。
三、文学论文写作的现实诉求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教育是有其普遍的规律性的,但是当教育成为这个国家或民族的一个重要“生活因素”之后,这种教育,又必然要按照这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特殊的道路去发展,成为有自己特点的教育体系,这反映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性,也显示了教育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国民教育制度,学习别国的好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是“抄袭其他民族的教育制度”是不可取的。他认为,完全按照别人的办法不可能培养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来。乌申斯基的结论是“每一个民族都应该自力更生”,绝不能完全依赖他人。⑧这样的思路实际上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中的学术研究,事实上,无论何种研究背后,都天然地带有挥之不去的文化/权利介入其中,问题只在于论者的知晓与不知。当下的文学研究显然无力也不必要承担如上世纪80年代前后那般的历史使命,与整个国族的命运休憩相关,但历史势能的渐次消退不等于学术研究在推进社会发展方面全面隐退。就文学与文学研究来说,其参与社会思潮建构的媒质⑨,虽然发生了某种变化,但从文化思想对民众思想的渗透方面来看,仍有其相当重要的以至不可取代的方面。现当代文学自身与国族休戚相关的脉络;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处理国族形象与跨文化等前沿命题时的积极姿态,实际上都有在理论研究背后浅隐着研究者对当下现实的深切关注。
在此一方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论文尤其表现出强烈的与历史、现实对话的势能。《卢梭在中国:历史语境下对〈社会契约论〉的翻译和阐释(1898—1926年)》,选取卢氏的政治学说在近现代中国所留下的复杂轨迹;《“他者”的透视与回响——明恩溥〈中国人的特性〉的中国国民性书写》,就百年前美国来华传教士明恩溥所著《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之内容,写作,及其在东西方不同时段引起的不同回响做了详细论述,背后则是作者以此切入中国历史/社会的学术诉求;《晚清〈鲁滨逊漂流记〉中译——以“冒险小说”和“儿童文学”为中心》,聚焦于《鲁滨逊漂流记》这部著名西文小说传入中国时较早的三个译本,在比较重探寻晚清时期的翻译文学和译者翻译这一活动本身与中国近代启蒙之间的关系;文艺学专业论文《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研究——以此后殖民理论分析实践》,是几代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研究,但其中投射出强烈的对中国汉字、民俗和历史等关注。
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学科建制上略不同于其他学校中文系之处,在于该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细化为三个方向,青年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虽然有非常广博的相关大专业基础,但在研究上分别侧重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民间文学三个方面,这与其他大学中文系内中国现当代文学打通研究的整合模式有较大区别。对于民间文学专业的执意保留,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大《歌谣》研究会为代表的学院派对民间文艺的关切有很大渊源,而民间文学专业的展开,实际上也为将文学、艺术、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进行交叉研究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该专业虽然招生人数不多,但其研究成果颇为值得注意。2010年度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生论文《他们如何信教——一个基督教苗族村寨的过去和现在》,即从社会史、传教史的维度对苗族的族群心理、族群文化、黔西北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基督教教派差别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成为学院派直面民间的论文代表。
四、结语
似乎被反复论说的一个观点是,当下的学术越来越多的具有“生产性”,这可能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学术刊物、学术论文更多以“生产”来规范其创作的数量、效率等,与此相比,经过多年学术积淀与思考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则无论怎样看都更显厚重与稳健。人们大多从主观意愿上构造出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必然地应当与当下的学术风气相关联,重前沿理论而缺少学术关怀,但纵观近些年的实际状况,出现的图景似乎与人们想象的倒置过来。在这些青年学者的学位论文写作中,首先即是对大而无当的理论的断然拒绝。学科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论文写作者自身的学养与学术情怀,这些可能是促成研究生学术养成的真正要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考察,我们也许更能够彻底反思当下高等教育制度设计层面上的诸多问题并进而行之有效的采取改革措施。
注释:
①反思概念即reflection,沉思概念即contemplation。
②201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共有29篇博士学位论文、50篇硕士学位论文提交答辩。其中文艺学专业博士论文5篇,硕士论文7篇;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11篇,硕士论文14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9篇,硕士论文23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论文4篇,硕士论文6篇。
③参见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第110~118页。
④在学科教学意义上,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商金林教授连续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专题课程始终关注现代文学史料学的研究,与该教研室陈平原教授的“现代学术史”研究、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成为三个极具学科增长点的研究格局,这与该专业毕业论文的基本选题与治学理论形成重要影响。
⑤该毕业论文完成前后,即被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新史料的发掘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作主题发言,文章并选入中国现代文学馆编《新史料的发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
⑥类似此类以扎实的史料整理为背景进而开展研究的论文还有《〈北洋画报〉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学革命——“五四”作家的文学翻译研究》等。
⑦关于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等论文,兹不赘举,其选题整体倾向仍是在清晰的学科脉络基础上进行的为学科发展贡献研究成果的大量论文,如古代文学中的《〈孟子〉与〈庄子〉的文学呈现比较研究》、《西汉文章源流变迁考》、《唐代应试诗研究》、《中唐唱和诗研究》、《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两汉俗赋研究》、《左思〈三都赋〉研究》等。
⑧相关论述可以参见乌申斯基的《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与《祖国语言》等论著。
⑨由原有的纸媒到现今的电媒。
Abstract:Through an analysis of doctor and master dissertations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of Chinese Dept.of Beijing University,we believe that in the area of stressing themajor,overcomingmethodology first,and concerning reality the subjects and contents of the dissertations showed striking features of the time and trends of research of th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dissertations;methodology;pursuit of reality
The W ays of W riting Research Paper and Some Thoughts——Taking the dissertations of Chinese Dept.of Beijing University for Example
WEIChi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 Dept.,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G 642.477
A
1673-2103(2011)01-0128-04*
2010-12-10
魏赤(1958-),女,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
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