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2011-08-15罗竖元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适应性毕业生职业

罗竖元,毛 璐

(1.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2.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罗竖元1,毛 璐2

(1.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2.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职业适应性水平是衡量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活是否和谐的最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是指个体对职业技能、环境、人际关系及职业心理等方面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而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受其自身职业竞争力、社会支持网和家庭阶层背景的影响。因此,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就必须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构建与拓展社会支持网络。

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路径选择

职业适应性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和社会学界所关注的焦点。而最早把适应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的是赫伯特·斯宾塞。作为社会有机论者,斯宾塞认为,包括社会在内的每一种有机体总是在适应它的生存环境。在他看来,适应性就是一个不断被打断又不断趋于完整的过程,适应总是大致的,而且总在不断向前进行的。适应涉及到三个基本要素:那就是主体、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著名社会学者帕森斯曾指出,适应指社会系统和它们的环境打交道。这个问题可以被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必须对于环境所强加的现实要求有一种顺应”;二是有“积极的情境改造过程”。社会学领域的学者认为,适应分为无意适应和有意适应。无意适应是指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了别人的教化和社会的熏陶,参与了社会化过程。有意适应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

教育的宗旨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能够适应社会,并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美国教育家詹姆斯·汤姆生也曾认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热爱真理的学生同仅仅是学习上比较突出的学生相比,前者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更要注重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学会互补技能,正视竞争,尊重原则,我们需要更多的快乐和健康、能够从事各项工作的普通人,而不是病态的‘天才’”。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提出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论述:当代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这也是目前所讲的教育应有的基本内涵,而适应性教育正是人们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但对于绝大多数刚从高校毕业进入职场转化为职业人的毕业生来说,对职业的适应无疑是他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

在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快速变迁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量逐年增长,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原来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在面对人际纠葛与就业压力和自我角色的迅速转换时他们无所适从,有很多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茫然四顾,很难找到真正的立足之地,即使暂时就业,也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和顺利在单位担当新的社会角色;不少人在职业适应性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大,单位的可选择余地越大,他们找到的高校毕业生员工希望能够马上适应工作岗位,尽可能能达到“零磨合”状态。而高校毕业生面对一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陌生环境,往往在期望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进而冲击着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发现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工作单位很难发挥作用,自己的言行也显得格格不入。较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因难以接受自己目前的职业环境和工作状况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消极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适应职业以及取得职业成功。

一、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

职业适应性是指个体对职业技能、环境、人际关系及职业心理等方面的适应过程和适应结果,是人与职业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过程。职业适应性反映了高校毕业生个体与从事职业之间通过不断磨合达到和谐的过程和结果,是高校毕业生适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适应性水平是衡量个体职业生活是否和谐的最重要指标。而在提高职业适应性的过程中主要受到职业竞争力、社会支持网和家庭阶层背景的影响。

1、职业竞争力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竞争能力是指高校毕业生基本社会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其继续社会化的基础。个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实现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的基石。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毕业生在人才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当代高校毕业生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人才竞争主动权的根本。因此,职业竞争能力是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学中市场化的基本论点认为,虽然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中国在不断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是转型经济动态过程的主流。这表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不是靠行政调拨,而越来越多的是通过市场进行,具体表现为硬预算上升,软预算下降,私有产权的比例上升,劳动力配置实行双向选择。也就是说在中国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过程中居民个人的职业生活的成功与否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个人后天的努力。个体的竞争力是其实现顺利就业和良好发展的基础。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职业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毕业生在职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当代高校毕业生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人才竞争主动权的根本。

2、社会支持网

在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适应过程中,社会支持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网是个人社会网的一个子集,是那些提供给个人情感的、工具性的以及社会交往方面帮助的关系集合,是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例如金钱、服务、情感、信息、交流等)的社会网络。行动者从网络成员那里摄取资源,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并度过危机,维持日常生活正常运行。费孝通曾指出“我们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受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的生活可以冷静客观地用图表说明。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一个由拥有弹性的橡皮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出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每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就会痛苦地跌倒,整个网络便立刻松弛。[1]

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获得了企业、政府、中介组织以及其它社团组织等正式机构的支持,尽管这种正式支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很微弱,但当中国社会慢慢从“关系信任”转向对信用制度的依赖时,当公共信息真实性提高、市场运作机制完善从而交易风险降低时,弱关系就会替代强关系成为求职时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来自正式的社会支持和来自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所提供的支持内容不同,正式的社会机构主要提供信息支持和部分财务支持,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则提供情感、信息、财务等多项支持,不同的支持内容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有不同的影响。

3、家庭阶层背景

林南和边燕杰的“政治经济体制假说”强调了父亲所在“单位部门”对子女就业所在“单位部门”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中国社会的先赋性因素对儿子社会地位的获得也具有作用力。李路路的研究发现无论在改革开放之前,还是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但相对于流动性来说,阶层的继承性或复制力远强于它们的流动性。[2]这说明高校毕业生的家庭阶层背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的重要性,当然其中的重要影响是会对其职业的适应性产生重要影响。王春光研究院将家庭背景定义为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亲密亲戚的职业、权力和经济条件。[3]而布劳与邓肯则将其定义为父亲的职业地位、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张乐在其研究中认为父辈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单位组织资本即是子代的阶层背景资本。陆学艺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拥有状况是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4]权力维续的论点认为,虽然市场化是经济转型的总趋势,但这并不能表明政治权力对资源的直接和间接控制将会削弱。[5]相反,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公共和其他重要物品生产和流通的国家垄断,单位制在盈利企业和事业组织中的巩固,地方社团主义的上升,以及党对人事任免的决策作用,都保证了政治权力的维续,保证了资源控制在代理人而非所有者手中。因此,在转型经济中,父辈的社会地位对子女的生活机遇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其职业适应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路径选择

教育家杜威指出:“良好的适应能力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所以我们本能地对学会适应比对其他任何东西都更感兴趣。”[6]这就给高校的现行教育制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有效地提高在校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如何基于提高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目的来培养学生。

1、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是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前提条件

首先,高校毕业生要在进入职场前进行准确的自我认识。职业选择理论认为:每种职业对就业者的能力、兴趣等特性都有不同的要求,而每个人的特性又是可以进行具体测量的,因而只要将测试结果与职业要求相对照,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未来的就职方向。因此,这样通过及时地了解自己及自己所感兴趣的职业,及早地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做出合理的定位。其次,积极培养职业角色适应能力和竞争意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相应地社会实践活动,无疑会为日后就业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与实践基础。高校毕业生通常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与社会接触,拓宽视野,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亲切感,锻炼自己的胆识和技能。这些都是未来职场中非常重要的素质。如果高校毕业生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形成了博专相融的知识结构,那么将来需要补充的知识就会相应的减少,而且因为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自学能力,即便需要充实某些学科的知识,其掌握的速度也快于知识面狭小的高校毕业生。这样的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就强,职业竞争能力也自然提高。再次,要树立正确科学地职业价值观。由传统文化以及社会评价系统形成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影响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这些因素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原来的职业社会地位序列正在发生变化,并逐渐被新的地位序列所取代,从而与高校毕业生观念中的价值取向不协调。因此,高校毕业生要接受这个社会现实,尽早修正原先的职业价值取向,使其与社会现状保持协调。具体来说,要有远大的理想观、正确的苦乐观、现实的地位观和客观的待遇观。最后,培养适应于将来职业角色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这是提高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基础。

2、加强学校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是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重要保障

目前,在外部就业压力和内部的学校革新的双重力量推动下,高等学校在普通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方面正在经历着重大的改革,但是这种努力仍有待于在理念上更新、在时间上扩延和在空间上拓展。因此,要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需要高等学校真正转变办学思路,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多方面努力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首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重构大学教育与职业的应有关系。在尊重职业知识的特殊性和特殊价值的基础上将职业知识合理地纳入课程实践中,重视大学生多种发展可能,将学校教育作为开发学生未来职业潜能的途径之一。应根据市场需求的数量和需求的结构要求,及时回应职业场所的变革需求,将培养大学毕业生将来的职业适应能力作为大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其次,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毕业生全面了解职业,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可以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和认识职业世界,推动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活动,重视和推进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具体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就感、优化大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测评建设和将职业生涯指导与心理咨询相结合等方面入手。第三,积极拓展培训就业技能的途径。应从开设就业指导课、开展就业指导专题报告、加强日常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展培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技能。

3、构建与拓展社会支持网络是提升高校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积极构建与拓展政府对高校毕业生的支持网络。各级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在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营造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完善以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把大学生就业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围,各级政府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统一有序的就业制度、机制和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公共信息平台,为聘、求双方提供信息支持,解决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机会不均等的问题;要出台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政策,消除不合理地限制高校毕业生自由就业的歧视性政策或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保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次,要积极构建与拓展社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网络。长期以来,人们得到的帮助和支持主要来自家庭支持网络和单位支持网络,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们家庭家族观念的淡化,家庭家族支持网和单位支持网的社会支持作用日渐减弱,而社区支持网络正在逐步建立,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城市社区中应逐步建立由基层政府或其派出机构(街道)、警察(派出所)、群众性团体(妇联、青年团等)、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居委会)、专业机构(医院、社会工作、心理咨询、婚姻辅导等)和街坊邻里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社区生活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支持救助网络。这一网络是建立在居民居住的社区之中,而且是由不同性质的多种组织和人群构成,具有一定威信和权威。使刚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真正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社会福利,逐步树立他们的社区主体意识、协作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感,促进社区的融合,进而提升其社会适应性特别是职业适应性。最后,要构建与拓展就业单位的支持网络。各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消除对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切实保障刚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倡导人文关怀,为新员工提供精神支持。一方面,单位要重视其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为其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丰富他们的娱乐文化生活。同时要尊重并听取新员工的合理建议,关心他们的疾苦,以直接物质捐助、赞助等形式向贫困新员工提供无偿支持,为他们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增强其单位的归属感,从而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水平。

[1]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61.

[2]李路路.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2,(2):7-12.

[3]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3,(2):27 -37.

[4]郑路.改革的阶段性效应与跨体制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6):37 -53.

[5]Bian,yanjie,and John Logan.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61):54-72.

[6][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 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83.

Abstract:The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level is themost important indicator tomeasure whether college graduates’life is harmonious.The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refers to the adaptive process and result of the subjects to skill,environment,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vocational psychology.It is a process of the coordination and organic unity of the people and vocation.It is effected by the vocational competence,social support net and family background.Therefore,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should strengthened,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enhanced,and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should be built and expanded.

Key words:college graduates;vocational adaptability;path selec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Vocational adaptability of Graduat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LUO Shu-yuan,MAO Lu

(1.College of History& Politic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2.College of Management,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China)

G 640

A

1673-2103(2011)01-0116-04*

2010-11-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

07ASH011。

罗竖元(1981-),男,湖南新化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发展与政策。

猜你喜欢

适应性毕业生职业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