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家世考论*

2011-08-15李福禄

菏泽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东明县惠施宋国

李福禄

(东明县人民政协,山东东明 274500)

庄子家世考论*

李福禄

(东明县人民政协,山东东明 274500)

《庄子》一书记载了庄子的生平家世,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居在宋国为宋国人,家住濮水之滨,在河上织屐、濮水钓鱼,借票于监河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庄子事迹均在《庄子》书中有所诏示,汉代学者又直称为宋人,据此对庄子家世进行了梳理考论,较为客观地将庄子的家世揭示出来。这种注重两汉早期文献,特别是《庄子》一书中寻求印证的方法,也是作者对庄子里藉研究的一种尝试。

庄子;家世;战国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他立了传,班固将他的《庄子》一书也列入了《汉书·艺文志》,但对他的家世都没有翔实记载,只是说他为蒙人或宋人。除此之外,刘向在他的《别录》中、张衡在他的《髑髅赋》中、高诱在他注《吕氏春秋·必己》及《淮南子·修务训》中都称庄子为宋之蒙人,汉代学者将庄子定为宋国人,对此《庄子》一书提供了大量内证,并揭示出了庄子的生平与家世,现根据文献对庄子家世的源流做一番析理。

商代:由于宋国奉祀于商,庄子的家世应由周代的宋国公族,上溯到商代王室。从《史记·殷本纪》中我们知道商的始祖是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商乃由此得名,为古部落。当时的商地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契传至孙相土时势力达到今渤海一带。相土三世孙冥,善于治水。冥子王亥,从事畜牧业。传到汤,灭夏桀,建国于亳(今山东曹县南)。从契到汤,共14代。自汤建国至纣为周武王所灭,共历十七代三十一王,约为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历时六百年左右。商代农牧业比较发达,能用多种谷类酿酒,手工业已能铸造精美青铜器和烧制白陶,交换扩大,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早期城市,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但由于水旱自然灾害和社会诸多原因,殷人屡迁有前八后五之说,据《尚书序》记载:“自契至于成汤八迁。”王国维称契居番,昭明迁砥石又迁于商,相土东迁泰山下又迁商丘,上甲微迁于殷又迁至商丘,成汤灭夏定都亳,是为八迁;后来又有五次迁徙,即仲丁迁于嗷,河直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到盘庚时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后“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故周人又称商为殷或殷商,而商人自称仍为商。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国的始祖,是微子开(一名微子启),是殷帝乙的首子、纣王的庶兄,因见商朝将亡,数谏纣王,王不听,遂出走。周武王灭殷纣后,他抱殷祭器向周乞降。武王释放复其位,并封纣王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为傅佐。武王死后,管蔡与武庚作乱,周公旦诛杀武庚、管叔、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封地于商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周围地区。

西周、春秋:当时宋是公爵大国,据《史记·微子世家》记载。宋微子卒后,其弟微仲继位。微仲卒后相继传位于稽公、申公、湣公共、炀公、厉公、禧公、惠公、哀公、戴公,戴公名武庄,于公元前799年继位,卒于前766年,在位34年。后代以庄为姓,为庄氏最早祖先。《姓氏急就篇》、《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了庄氏起源于春秋战国,并说庄姓战国有庄子。在今本《宋域百姓宗祠》一书中记载了庄氏起源:“庄”出自子姓,是春秋宋国公族的后裔。元代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载:“宋戴公,名武庄,后代以庄为姓”。《庄氏族谱·序》载:“吾族之始出自春秋宋国,《左传》所谓(宋戴公)‘武庄之族者是也’。其后战国吾始祖讳周,字子休,生于古蒙区,天资异常,灵敏超众,又好学不倦,年未及冠老子之学深得乎奥妙,而著作之才能已肇于此矣”(见1950年版)。在春秋时庄氏族人或居住于宋都城商丘,或居住于戴地。戴公之后又有武公、宣公、穆公、殇公、庄公、湣公捷,“湣公十年(前682年)宋伐鲁,战于乘丘,鲁生虏宋南宫万。宋人请万,万归宋。十一年(前681年)秋,湣公与南宫万猎,因博争行,湣公怒,辱之曰:'始吾敬若;今若鲁虏也。'万有力,病此言,遂以局杀湣公于蒙泽”(《史记·宋微子世家》),这里所说的蒙泽,是宋国之地,后代学者考证在东汉时的考城,即原户牖地,属汉东昏,为东明旧治。唐《括地志》云:“东昏故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九十里。”据《兰考县志》记载:考城于元代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城没于河,以后六迁,1949年治于张君墓。宋湣公死后,宋南宫万“杀太宰华督,万更立公子游为君。宋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冬,萧及宋之诸公子共击杀南宫牛,弑宋新君游而立湣公弟御说,是为桓公”(《宋微子世家》)。桓公之后有襄公,宋襄公倡行仁义,《史记》亦有记载。于宋襄公七年即公元前644年,晋公子重耳过卫,无礼,到了宋成公五年(前632年)“晋欲假道卫救宋,卫成公不许。晋从南河渡救宋。征师于卫,卫大夫欲许,卫成公不肯。大夫元恒攻成公,成公出奔,晋文公重耳伐卫,分其地于宋,讨前无礼及不救宋患也”(《卫康叔世家》)。从这则史料看宋在春秋中期就拥有了一块卫国南部之地。这块卫地与宋疆相邻,今东明之地当属宋。

宋成公卒后昭公即位。昭公九年即公元前610年,宋国发生了一场政变。原因是昭公无道,国人不服,而昭公的弟弟公子鲍贤而下士。昭公之祖父襄公的夫人,王姬帮助公子鲍施政于国,以大夫华元为右师,昭公出猎夫人王姬使卫伯攻杀昭公杵臼,公子鲍夺得政权,立为文公。晋国听说宋国内乱,就出兵讨伐,责备其弑君,但鉴于文公已立,政局稳定,晋国便退了兵。次年,昭公的儿子欲为昭公报仇,便纠集了文公母弟须与武、穆、戴、庄、桓诸代宋君之族为乱,文公平息了这场动乱,参加动乱的贵族全部被杀,并驱逐了武、穆之族(参见《宋微子世家》)。庄子的先祖在这次动乱中受到了严重打击,没有杀掉的便逃出了宋国的国都,很有可能连戴国的庄姓贵族也被驱逐到宋国的北部边境,或逃至原曹、卫之地,近邻古蒙漆园(今东明城关、陆圈一带)。

文公之后又有共公、平公、元公、景公,景公三十年即公元前487年宋灭曹,“执曹伯阳及公孙强以归而杀之,曹遂绝其祀”(《史记·管蔡世家》),自此宋有曹地,漆园此时定归于宋国。

当时宋国国都、国人都有蒙称,如:《左传》记载:“襄二十七年(前625年)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宋都城门为蒙门。再如《史记·宋世家索隐》载:“桓侯(宋桓侯,名辟)行,未出城门,其前驱呼辟,蒙人止之。”这里的蒙人是指宋国国人。宋国有泽称蒙泽。当时宋国有漆园称蒙漆园。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庄子为蒙人,蒙人即宋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自注:“庄子,名周,宋人。”这是蒙人最好的注脚。漆园在庄子出生前的一百多年前就已属宋国,且贯有蒙,说明这个漆园是春秋末年宋国的漆园。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期漆园属于何国,事关庄子的家世,必须认真作以梳理。从《史记正义》宛朐在“今曹州西四十七里”和《括地志》“漆园在宛朐县北十七里”的记载,经考证在今东明县陆圈镇裕州屯一带。参照此座标战国时漆园曾几易其主,宋、魏、齐、秦等国都曾占有过。

在公元前475年-前339年,漆园属宋国。因当时宋已灭曹,并有濮水南之卫地。但随着宋国内乱,国势日衰,而魏国日强,到公元前369年也就是庄子出生那年魏惠王立,《史记》载,魏惠王五年(前365年)庄子约5岁,魏伐宋占仪台(《资治通鉴》亦有魏伐宋的记载),魏惠王十五年,庄子约15岁,魏为强国,宋、鲁、卫、郑四国朝于魏,次年侵宋黄池(今长垣西南)。魏惠王十八年魏拔赵邯郸,赵求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于桂陵(今菏泽牡丹区北二十里《史记地名考》),是年诸侯围魏襄陵,魏筑长城塞固阳(今东明西南),此时魏有桂陵、固阳,东明一带当为魏地。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与十二诸侯会盟于孟津,魏惠王称王,为战国最早称王者。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中山君相魏,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魏以庞涓为将伐赵,赵求救于齐,齐以孙膑计破魏于马陵(今濮县北)杀庞涓。《东明县志》载有“魏惠成王三十年(前340年)城济阳,东明即济阳之易名也,其始属卫,而后被割于魏也更可知”,亦说明在庄子约50岁时,漆园东明之域,已不再属宋而已属魏了。其间魏国虽然遭到了秦国、齐国的打击,但下卫二城,围赵邯郸,夺宋、卫之地,建城首垣(长坦),东明一带归魏。

约公元前340年-前318年,此间漆园属魏。自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陟治大梁,至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的七年间,魏国没有大的战事。在这七年中,惠施为魏相,主张罢兵,争取到了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惠施与庄子同是宋国人,且又是好友,这时庄子正是青壮年时期(约31-37岁)学业已成,但由于祖上家道衰微,移居于战国宋之北疆,漆园附近(今东明一带),生活极为贫困。庄子卑视名录,视魏相为腐鼠(见《列御寇》),但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于是采取了混迹于世的态度,屈就了漆园吏。漆园当时属魏,惠施是魏相。据《史记·魏世家》记载:“魏孝王二十八年(前342年),中山君相魏,”“三十一年(前340年)安邑近秦,于是徙临大梁。”惠施相梁,应在中山君相魏与魏迁都大梁之后,至后元十三年(-322)张仪任魏相之前的十七年间,即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322年,虽然在公前318年惠施曾出使楚国,公元前314年,惠施又出使赵国,但他已不在相位,那时的魏相是田需,之后魏相是太子果。再之后又是魏冉,魏冉二次任相国,时为前291年,惠施当不在人世了。由于惠施与庄子,有乡梓之谊,又是学友、挚友,故惠施十分了解庄子,与庄子常相往来。在《庄子》一书中多有记载,如“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秋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至乐》等等。庄子为吏漆园一定与惠施有关,很可能是他帮助庄子解决的一个衣饭碗。庄子为吏期间与惠施有许多往来,在《庄子》一书中多处可见。如《逍遥游》载:“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我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再如“惠子谓庄子曰‘我有大树,人谓之樗(一说为臭椿,树有胶),……大而无用’。庄子曰:‘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之下?……’”再如:“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始可与言用矣……’(《外物》)。”再如庄子在(《德充符》篇中记下了他与惠施的一次辩论:庄子说:“圣人有所游,而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于天,又恶用人!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我们就能看到庄子此时为吏漆园,他说到了工匠、斤斧、漆胶、大树、商货、江湖、秋水这些都是漆园吏经常看到、遇到的人、事、物。背景在漆园,心境也较好,连同有名的濠水鱼乐之辩,恐怕也应在惠施为相、庄子为吏期间,不然不会那么轻松。濠,战国初尚为宋土。二人游濠再远也是故国之游。

还有两条重要的史料证明惠施为相期间有七、八年的和平环境,而且证明惠施当时为相:一则是魏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年)魏惠王招贤,孟子应招,魏惠王问:“何以利我国”,孟子以仁义对,魏惠王未用孟子。惠施亦不与孟子相见,当是政见不同的缘故(《魏世家》)。另一则是次年魏惠王以惠施谋与齐威王会盟于鄄《史记·魏世家》。约二年后齐威王负约,将派人行刺于齐王,魏将公孙衍进言,兴兵伐齐,魏贤臣季子反对说:“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见《庄子·则阳》)。此七年当是庄子为吏时期,因为魏惠王三十八年“魏伐赵、赵决河灌之,漆园必遭水患,次年秦又败魏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予秦河西之地”,再次年“秦取魏汾阴、皮式、焦”。庄子约42岁,魏惠王后元七年(前328年)魏尽入上郡于秦,秦降魏蒲阳。是年宋君偃立,之后败魏。以此推算庄子为吏当在魏惠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八年的七年间,也就是庄子约31岁-38岁的七年间,最迟到庄子42岁,也就是蒲阳归秦,宋君偃自立为王,复夺宋地,漆园归宋。

公元前318年至前286年,其间漆园当复归宋。《史记》记载宋君偃于公元前328年自立为君,前318年又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盛血以韦囊,悬而射之,命曰‘射天’,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曰‘桀宋’。”(《宋微子世家》)于公元前286年齐国联合楚国、魏国灭宋,杀宋偃王,并与楚、魏三分其地。齐得济阴、东平,楚得沛,魏得梁、陈留。在宋灭国前,即宋偃王执政的42年(《史记》为47年)中漆园当为宋收归,最迟也是在宋偃王称王之后,在宋君偃执政的42年也正是庄子的42岁至去世的42年,但庄子已退隐南华(今东明境),垂钓于濮水、辞聘于楚王(《秋水》),借粟于监河侯(《外物》),揶揄于曹商(《列御寇》),赞誉于宋研(《天下》,交友于惠施(《逍遥游》),答问于宋太宰(《天运》),《庄子》一书中处处可以找到他隐居当时宋国的印证。如:《列御寇》篇中记载了两则庄子隐居当时属宋国的一个穷闾隘巷里。“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行也,得车数乘,王悦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屐,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文中的“反于宋,见庄子”说明庄子居在宋国,且是宋国君称王之时,宋国君称王的只有宋君偃一人,故实指宋偃王。另一则: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稚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庞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必遭其睡也。使王而寤,子为齑粉夫。”这则记载不仅说明庄子在宋国,而且隐寓河上有其家,且靠的是用蒲、苇编织为生,庄子居住的“穷闾隘巷”、“河上有家”在哪里呢,《秋水》篇交待说:“庄子钓于濮水”,他是居住在濮水的岸边,“濮水”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说:“濮水出东郡濮阳,南入巨野”。《水经注》:“濮水又东迳济阴离狐故城南,”“濮渠之侧,有漆城。”张舜徽《约注》曰:“古濮水流经春秋卫地,即所谓‘桑间濮上’之濮。一称濮渠水。上下游各有二支……《下游》一支经山东东明县北至鄄城县南注入瓠子河;一支经东明县南,又东经菏泽北注入巨野泽……明清之际余流犹残存于长垣、东明一带,俗称普河。”2007年7月,东明县城东出土的《袁旗营重修河桥碑记》石碑,系明嘉靖三十八(1559年)为重修河桥而立。碑文字残缺,但有“濮流之故渠也”、“河以普地名”,据乾隆二十一年版《东明县志》载:“普河桥离东明城东南八里。”与此文献正符合,“普”“濮”同音。故濮水又名“濮河、普河”。这座普河桥离漆园遗址仅有二公里,当是庄子垂钓的濮水。春秋时黄河称河,中、下游的走向是自云中(蒙古地)向南,到盐池(今西安洛阳中间)向东,至成皋(今郑州地)向东、北经帝丘(今濮阳)西,向东北直达燕长城(今之天津地)入渤海,中下游是一个U字型大弯道。而今黄河则是自潼关东向过洛阳、郑州、开封,进入兰考后又北向入东明,在东明夺濮水故道向东北,再入古济水经过济南,抵滨州之河口入渤海。当时河、济、、淮为四渎,濮为河济之支流,而东明北滨大河,域居濮水、济水之间,中贯漆水,实为禹迹之域,亦是商的发祥地。这个地方,东南有北亳,是为汤建国之地(今址曹县),古称北蒙,南有戴地为契都,春秋为戴国,秦汉为甾县,考城,考城称蒙,中有宛朐,古属蒙县,更有漆园贯以蒙称,因庄子的先祖、本人为吏、隐居皆在蒙地,且庄子的故里在庄子生前又几易其国,在庄子大约去世的那年宋国又为齐国所灭,宋土被齐、魏、楚三家瓜分,终归于秦。鉴于漆园在庄子生前归属不定,庄子死后宋国又不复存在,故司马迁在为庄子立传时说:“庄子者,蒙人也”而不说其国属。

蒙漆园不仅是庄子作吏之所,也是祖上早已迁居的地方,很可能是庄子的生地。这个地方今属东明。东明春秋为户牖乡,秦有东昏名,汉立为东昏县。王蟒改为东明县,户牖乡亦有春秋戴国之地。秦汉因河患曾称谷县、灾县,东汉改灾县为考城,是东昏旧治,考城东有蒙泽。晋初东昏废县,南入浚仪,北入济阳。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重建东明县,隶属开封府。金兴定二年(1218年)废东明县为通安堡。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曹州被水淹,通安堡(东明县)划归曹州,并北徒于冤句、南华旧疆。后九年,罢通安堡为仪封县(在东昏旧治),并割兰阳六乡为兰阳县(今兰考境,于民国又割于民权数乡)。元代东明县属南京路曹州,治在冤句故地,今东明集,其县南部仍有考城之地,中部属冤句,北部有南华,明初废仪封县为东明县,治仍在东明集,这时兰阳属东明。因洪武二年(1369年)河水泛滥,人民四散,县治遂废。到明弘治三年(1490年)复东明县,治所在大单集改隶大名府,属北直布政使司。清,顺治十六年(1696年)将庆卫、彰德卫归并于东明,遂增二十六营,属直隶大名府,自元至清东明漆园南华之遗址尽在域中。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庄子生于蒙,亦考城人”当指庄子的祖藉戴国;南宋学者罗泌在《路史》中说“蒙即考城,为庄子生处,庄子故里必有所据”,也是根据宋戴国是庄氏最早居住的地方推断的,但庄子的故里已随着祖上由戴地宋都迁至漆园附近而改变了。今东明南部属考城,是庄氏的发祥地,东明的中部属腕句,蒙漆园在其北。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括地志》云:‘漆园故城在冤句县北十七里,’并说‘庄周为漆园吏即此'。按其故城古属蒙县。”经考证,汉宛句故地在东明集以北。蒙漆园在今东明县陆圈镇裕洲屯村一带,正合十七里,东明的北部是汉时的离狐县,那里有南华山,是庄子著书授徒的地方。

综上所述,庄子远祖为商、宋公族,始祖为宋戴公,到了庄子时代,祖上已迁至古漆园一带,由于家道衰微,庄子在青年时期,曾做过一段漆园吏,不久,便辞官归隐于南华山,著书授徒。庄子在南华山著书十余万言,名为《庄子》,又名《南华经》。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天宝元年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册《庄子》宜依旧号曰《南华真经》。李太白赞曰:“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诗见《庄氏族谱序》)

庄子死后葬于南华山,南华山遗址在今东明县北部,蔡元集乡一带,唐时属离狐县,唐玄宗李隆基为纪念庄子,又下诏将累代不改的离狐县改为南华县。庄子卒后,庄氏后裔将庄子葬于南华山之阳,并建祠纪念,唐贞观二年(628年)建庄子观,此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降五十五年(1790年)多次重修,院内立有乾降五十五年大名府正堂批示的“先贤庄子例应优免差徭碑”,大厅内悬挂着不少匾额,有: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仲阳月,兵部尚书封光禄大夫石星题写的“犹龙化境”;明万历甲寅年(1614年)观月,户部员外郎穆文熙题写的“漆园旧泽”;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阳月,东明县知县杨日升题写的“至乐无为”等。庄子族人在1988年重修的基础上,近来又筹资重新修建庄子墓和庄子祠。

庄子在《庄子·逍遥游》开篇即自称庄子,《齐物》论又称自称庄周《说剑》篇又以赵文王称其字“子休”。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祖藉为宋国,称商之后裔,居于宋地,为吏漆园钓于濮水,家居濮水之上,皆为《庄子》一书所交待,他又在这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在《庄子》一书中亦有内证,《至乐》篇写道: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从惠施口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庄子的妻子为庄子生育了儿子。庄子死后他的子孙定居在他生活隐居的地方,今东明县东、北部一带,庄子为始祖。至今已延续到七十八世,庄氏原有老谱可考。但可惜的是在清代丢失了。据《庄氏族谱》记载: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庄子后裔69世孙庄济字毅亭中了丁卯科举人,当时庄济发现同榜中另有一各姓庄的举人,系关外人氏。二人约定在京城会试期间,将东明庄寨仅有的一部《庄氏族谱》借与他转抄。不负旧约,庄济在会试期间将《庄氏族谱》交于他,让他抄好奉还。不想会试后庄济即被委派河北省新乐县充任学官,未足一年暴病身亡,客死他乡,《庄氏族谱》故未索回。后来依据族人追忆、考证,于1950年又续写了《庄氏族谱》。现在的《庄氏族谱》大致记载了住居在东明一带的庄子后裔,近三百年来族人的繁衍分布情况。自庄周到58世孙庄全字备君,是长门后裔,住东明县城东北九公里的北庄寨;庄子54世孙字广财,是二门后裔,后迁住东明县城东南35公里的南庄寨村;庄子56世孙庄武,字允文,系二门后裔,迁住于菏泽县城东南8公里的庄庄。二百多年中相继有庄氏族人迁出。到目前已分布在山东、河南、黑龙江三省七县的二十九个村庄,共有族人约5400人。

相传庄子生于二月初九,卒于八月二十四,故有二月祭生,八月祭死之说,至今东明县庄寨仍保持着隆重的祭祀活动。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竹书纪年[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当代版.

[4]谭其骧.汉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5]钱穆.史记地名考[M].合肥:商务印书馆,2001.

[6]许慎.说文解字[M].长沙:岳麓书社,1997.

[7]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中华书局,当代版.

Abstract:The book Zhuangzi recorded Zhuangzi’s life and his family background.His sir namewas Zhuang,first name zhou,another name zixou.He was from the state of Song,his home was on the bank of Pushui.Itwas said hemade shoes on the river and fished in Pushuiborrowed money from the river official.The information about Zhuangzi in History Record by SiMaqian was indicated in the book Zhuangzi.The scholars in Han Dynasty called him the Person of Song.Accordingly thewriter of the papermade some textual research of Zhuangzi’s family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ly revealed his family background.It is a try for thewriter of the paper to seek for the evidence from the early literature of Han Dynasties to study the native place of Zhuangzi.

Key words:Zhuangzi;family background;the Period ofWarring States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Zhuangzi’s Fam ily Background

LIFu-lu

(The CPPCC of Dongming County,Dongming Shandong 274500,China)

B 223.5

A

1673-2103(2011)01-0095-05*

2010-11-26

李福禄(1946-),男,山东东明人,东明县人民政协高级研究员。研究方向:庄子学说。

猜你喜欢

东明县惠施宋国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鞭长莫及
惠施的大葫芦
东明县绿色通道建设方案
东明县风沙化土地监测与治理
东明县露地花卉的分布与病虫害防治
文 人 抬 杠
鞭长莫及
惠施说“弹”
颜氏家训千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