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相持阶段鲁南地区的国共两党关系*
2011-08-15孙宗一
孙宗一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抗战相持阶段鲁南地区的国共两党关系*
孙宗一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鲁南地区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虽然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在鲁南敌后多有摩擦和冲突,但每逢大敌当前,双方总能捐弃前嫌,共同抗敌。最终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承担起坚持鲁南敌后抗战的历史重任,与根据地人民一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共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是连接华北和华中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共两党在该地区合作与冲突的情况非常复杂。对抗战相持阶段鲁南地区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进行系统的个案研究,将会使抗战期间国共关系的研究更加全面、深入,有助于综合研究的开展。
一、初期的国共两党合作
鲁南地区多山地,地形复杂,非常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中共山东省的各级地方组织即开始在这一地区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根据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共在鲁南地区建立了鲁中区、鲁南区、滨海区三大抗日根据地,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115师的领导机关均在鲁南地区活动。1938年1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湖南南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设立鲁苏战区,辖区为苏北和山东,任命于学忠为鲁苏战区总司令,1939年4月,于学忠率原属东北军系统的51军和57军进入鲁南地区。
于学忠在西安事变前后与中共有过接触,自己又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因而他在主持鲁苏战区时采取的策略是:“既不红,也不蓝,三条道路走中间,取中间立场,团结友军,不打内战,坚决抗日救国。”[1](P28-29)1939 年12 月 6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对山东及鲁苏战区工作作出指示,指出“对于学忠及东北军应多方进行统一战线的工作”,帮助其政治上的进步,但不帮助其力量的发展。[2](P101)因此,中共山东分局在1939年至1940年实行了“拥护于学忠,联合东北军”的统战政策。在1939年夏日军对鲁南地区的大“扫荡”中,八路军山东纵队与日伪军作战70余次,伤亡指战员千余名,毙伤俘日伪军30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于学忠部的作战和转移。同年9月和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又奉于学忠的命令,为配合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对津浦铁路、胶济铁路、陇海铁路和山东省内各主要公路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破袭战。于学忠也多次致电嘉奖山东八路军英勇抗战的战绩。
于学忠所部在初期与中共维持了良好的关系。1940年1月下旬,千余日军分六路“扫荡”莒县、日照边区,由沈疃出动的一路日军200余人被57军111师333旅万毅部包围于王家庄子,激战一天,八路军山东纵队第2支队一部赶来增援,与333旅协力将日军歼灭,战后双方认为这次战斗是“两军配合粉碎敌人扫荡的极好模范。”[3]费县白彦区区长孙宜耕和其父孙鹤龄暗通日伪,曾引导日军袭击57军112师334旅旅部。1940年2月,八路军115师一部攻占白彦村,抓获孙鹤龄父子后主动移交给112师师部处理。[4]此外,凡发生鲁南国民党地方武装与中共冲突的事件,中共方面就呈请于学忠调查并惩办肇事者,而于学忠“对摩擦坚持息事宁人,最好相安无事,小事化零,大事化小,如有冲突极力劝止,劝不止则希望不扩大,木已成舟,则希下不为例,是标准的中间立场。”[5](P128)
二、国共两党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进入1941年以后,由于全国范围内国共关系大环境的变化,鲁南地区的国共关系趋于紧张。1941年2月,驻沂水县北部的51军114师与八路军发生武装冲突,八路军伤亡 80 余人。[6](P582-585)驻费县南部的112师334旅荣子恒部,114师342旅683团张本枝部在国民党地方部队的配合下,自1941年5月起开始袭击中共地方武装,进攻中共的抗日根据地。10月以后,于学忠部与中共的武装冲突加剧,10月27日,张本枝部、荣子恒部袭击了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驻地银厂村,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赵镈被捕,11月13日被杀。1941年以后,中共方面已不再提“拥护于学忠”的口号,但51军与八路军发生冲突后,中共方面仍多次呈请于学忠处理。1942年2月日伪军发动对于学忠部的大规模“扫荡”,八路军积极配合作战,于学忠率鲁苏战区总部转移途中经过八路军防区,八路军也给予帮助和便利。[7]
57军111师驻莒县、日照交界处的甲子山区,中共鲁中区五地委在其工作总结中指出,1940年该师尚与中共保持友好关系,但1941年以后即与“顽军”合流,公开与八路军作战,“双方对峙形势,甚为紧张。”[8]1942年2月,鲁苏战区总部转移至111师防区,驻坪头、李家彩一带。身患重病的中共特别党员、111师师长常恩多决定率部起义,并写下手令要全师官兵服从中共地下党员、战区党政分会代秘书长郭维城的指挥。8月3日,郭维城按照与常恩多商定的方案,以师长的名义派人通知全师团以上军官到师部,将副师长刘宗颜、参谋长陶景奎,333旅旅长刘晋武等人扣押起来。3日夜,起事的111师官兵攻打苏鲁战区总部,将于学忠软禁。6日,起义部队出现分化,部分官兵逃离师部驻地,于学忠也趁乱逃走。8日,常恩多、郭维城等率2700余人转移到八路军抗日根据地,9日常恩多病逝。李家彩事件使于学忠部受到很大削弱,日军趁机对其发动了大规模“扫荡”,鲁南地区的国共关系陷入低潮。
李家彩事件后,于学忠任命331旅旅长孙焕彩继任111师师长,率部5000余人在甲子山区布防。由于甲子山区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八路军山东军区组织部队发起了第一次甲子山战役,于1942年8月14日至18日攻占了甲子山区,孙焕彩率部向莒(县)日(照)公路以北撤退。此战孙焕彩部伤亡500余人,被俘650余人,八路军伤亡400余人。10月11日孙焕彩又集结4000余人,进攻驻甲子山区的八路军,第二次甲子山战役开始,至18日共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孙焕彩部伤亡200余人,八路军伤亡100余人,因日伪军“扫荡”中共滨海区根据地,八路军撤出阵地,孙焕彩部占领甲子山区。12月17日,八路军山东军区集中1万余人发起第三次甲子山战役,分四路进攻孙焕彩部,至12月30日八路军再次攻占甲子山区,孙焕彩率余部突围逃走。此战孙焕彩部伤亡1000余人,被俘1137人,八路军阵亡 148 人,伤 500 余人。[9](P106-111)
甲子山区争夺战是抗战以来鲁南地区国共双方最严重的军事冲突,但双方关系并未全面破裂。中共方面将在战斗中俘虏的111师军官及眷属四、五百人全部放回,并通过他们向于学忠和鲁苏战区高层进行疏通。1942年11月2日,8000余名日伪军将八路军山东军区机关和51军一部合围在沂水县对崮峪,八路军和51军配合作战,分别担任对崮山南、北两面的防守,与日伪军激战一天后成功突围,毙伤日伪军600余人。
三、国共两党关系的修复
进入1943年以后,日伪军连续发动了对于学忠部的大规模“扫荡”,鲁南地区国共双方的关系得以逐渐修复。1943年1月,国民党新编第4师吴化文部投敌,八路军山东军区派人将情况告知于学忠,让他提高警惕。2月,日伪军开始进攻于学忠部,八路军鲁中军区沂蒙军分区司令员吴瑞林率部在沂水县大崮头牵制日军,激战一天,伤亡百余人,掩护于学忠部转移。于学忠并派人与吴瑞林联络,要求进入八路军鲁中根据地休整,八路军鲁中军区同意了他的要求。于学忠率部进入八路军根据地后,吴瑞林派人送去粮食给养,并派医护人员医治于部伤兵。5月日伪军再次对于学忠部进行大规模“扫荡”,于学忠率鲁苏战区总部机关人员100余人到八路军鲁中根据地内暂避,八路军鲁中军区部队在蒙阴县坦埠天桥岭一带阻击尾追51军的日军,并及时为51军各部提供情报,建议其转移方向。114师一部转移到八路军根据地内,八路军给予粮食三万斤,医治该部伤员,收容其失散官兵和枪支后一一送回,并发动根据地民众慰劳该师官兵。中共山东分局的《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指出,1943年以后八路军与于学忠部的武装冲突已基本停止,于学忠部“由极其尖锐对立的形势,一个时期恢复了联络,或终止反我。过去系统对立形势,均有改变。”
于学忠部在日伪军的连续“扫荡”下不断削弱,且未能有效遏制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山东敌后的发展,蒋介石决定派其嫡系将领李仙洲率部入鲁。1943年2月,李仙洲被任命为第28集团军总司令兼苏鲁豫皖边区挺进军第1路总指挥,所部开始进入鲁南地区。中共方面最初对李仙洲部入鲁采取了尽量疏通、争取团结的策略,李仙洲的先头部队142师在3月底至6月初与鲁南八路军发生冲突,占领了中共鲁南抗日根据地的部分地区,中共方面为避免摩擦事态扩大,令滕县、峄县边区的八路军大部撤至费县、白彦公路以北地区。6月中旬,蒋介石电令于学忠率部撤离山东。7月4日,朱瑞、罗荣桓、黎玉、肖华等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提出:“对于部西开不加箝制,并在一定条件下给予便利。对李部东进、北上尽量迟滞其时间,并在自卫原则下,乘其伸入我根据地立脚未稳之际,予以歼灭一部之打击。”中共中央书记处复电同意了这个部署。而于学忠决定不等李仙洲部接防就开始撤离,他派人与八路军事先约定:于部撤离防区时,以烟火为号,八路军即可去接防。于部可在中共鲁中根据地之坦埠和旧寨两地,通过八路军的防区,于部通过时,八路军筹备粮草,予以欢送。7月,于学忠部开始撤退,在防区留下子弹两三万发给八路军,八路军送给于部五天的口粮,并派部队护送于部通过日军的封锁线。8月下旬,李仙洲部连遭八路军的打击,损失惨重,被迫放弃了入鲁计划,南撤安徽阜阳。
四、结语
在鲁南敌后抗战的艰苦环境中,虽然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多有摩擦和冲突,但每逢日军“扫荡”,大敌当前时,双方总能捐弃前嫌,共同抗敌。于学忠部撤出鲁南前夕,没有从一党一己的私利出发,而是顾全抗战大局,将防区让给八路军接防,此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承担起坚持鲁南敌后抗战的历史重任,与根据地人民一起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在反攻中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可以说,抗战相持阶段鲁南地区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是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关系的一个缩影。
[1]牟中珩.回忆于学忠将军[A].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52辑[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
[2]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4辑[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3]五七军八路军配合作战粉碎鲁东南敌寇扫荡王家庄子一役歼敌二百余[N].大众日报,1940-02-10.
[4]孙逆鹤龄投降通敌 执行枪决大快人心[N].大众日报,1940-03-25.
[5]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6辑[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7]八路军五一军相互配合 并肩展开反“扫荡”[N].大众日报,1942-02-25.
[8]五地委一年来(1940.7—1941.6 月底)工作总结[Z].山东省临沂市档案馆藏,0007-01.
[9]林秀刚.三次甲子山反顽战役[A].山东省日照市政协文史联谊委员会.日照文史:第5辑[C].1995.
Abstract:South China is the pivot connecting North China and Middle China with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conflicts and friction between the armies led by the two parties,whenever faced with Japanese invaders,the two sideswould bury the hatchet and fight against the enemy together.Finally the anti-Japanese army led by the CPC shoulder the historic responsibility to fight against the invaders in the enemy’s rear area in South Shandong.They went through themost difficulty time with the local people in the base area and won the war.
Key words:Anti-Japanese War;stalemat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MT and the CPC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M T and the CPC in the Stalemate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 ar in South Shandong
SUN Zong-yi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China)
K 265
A
1673-2103(2011)01-0084-03*
2010-11-06
孙宗一(1987-),男,山东临沂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