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hs-CRP的关系研究
2011-08-15朱海
朱海
近年来国内研究证实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1]。近几年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试剂研制成功,使得其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为了解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hs-CRP的关系,本研究检测了148例ACI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hs-CRP水平,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寻找不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血清标志物,为斑块稳定性评估及疗效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住院的发病3d内ACI患者148例。(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2)出现颈内动脉供血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并持续24h以上;(3)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整者。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1)心房纤颤、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明确为心源性的脑栓塞者;(2)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服用免疫抑制剂者;(3)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病史者;(4)近2周内有感染史者及入院后有继发感染征象者;(5)近1年内患脑卒中、心肌梗死或进行过大手术者。148例患者中,男77例,女71例,平均年龄(71.8±15.6)岁;有高血压病史75例,糖尿病病史32例,高脂血症病史41例。入院时查颈动脉彩超,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44例;AS斑块组104例,在AS斑块组中,具有不稳定斑块者39例,具稳定性斑块者65例。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等均具有可比性。以同期在院保健科常规体检的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史和无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的50例老年人为对照组。
1.2 仪器及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测采用飞利浦iU22超声诊断仪,由专业技术熟练技师专人操作。受检者取卧位,低枕,头略向后仰,偏向检查的对侧。取样部位:颈总动脉离分叉处1~2cm处、分叉部、颈内动脉离分叉处1cm或更远。颈动脉粥样斑块定义为颈动脉系统的任意一个血管节段存在突入管腔的回声结构,表面不光滑或内膜-中膜厚度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0.13cm。根据超声声像特点,将AS斑块分为扁平斑、软斑、硬斑、溃疡斑,其中软斑、溃疡斑属于不稳定性斑块;扁平斑和硬斑属于稳定性斑块。被检查者均以发现颈总动脉或(和)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阳性,每例被检查者不计斑块数,只计例数。
1.2.2 hs-CRP的检测 各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d内的取晨7:00~8:00空腹空腹取肘静脉血3ml,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日本欧林巴斯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s-CRP。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血清hs-CRP水平的比较 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106例 (71.62%),对照组为22例(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76,P<0.05);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为 (6.33±3.21)mg/L,对照组为(3.52±0.8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4,P<0.05)。
2.2 AS不稳定斑块组、AS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 不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为 (8.23±1.03)mg/L,稳定斑块组为 (5.37±0.63)mg/L,无斑块组为 (3.69±0.35)mg/L。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众所周知,脑梗死发病率、病死率高,致残率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外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且与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3-4],在粥样斑块不稳定和斑块纤维帽的破裂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即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2]。因此,斑块的性质决定了斑块的稳定性。近年来,寻找识别易损斑块的方法成为研究热点。颈动脉超声测量作为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形态学上变化及检查评估和预测动脉硬化发生、发展及危险分层的常规方法和手段已被国际公认。但不同性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质与血清标志物变化的有无相关性仍不甚明确。
近年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从发生发展到转归的全过程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炎症是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CRP就是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是反映机体各种急慢性炎症的蛋白指标,被认为是最敏感的炎症指标之一。Biasucci等[5]发现,CRP的升高还能预测卒中再发及有症状周围血管病的发展[6-7],超过20项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健康的个体中,hs-CRP水平增高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预测卒中、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8]。因此,CRP是用于监测脑血管病预后最有前景的炎症标记物。CRP在ACI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作用于动脉内膜,使黏附分子大量分泌,诱导血管平滑肌硬化增生使动脉硬化斑块不断扩大,促进白细胞释放蛋白酶、使血栓纤维帽破裂直接导致血栓形成;(2)影响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功能,引发脑梗死[9-10]。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的临床标志物。临床上则对具有一项或数项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颈动脉多普勒检测,以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合相关生化指标及炎性因子的水平,为斑块稳定性评估及干预疗效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1 汪奇,钱蕴秋,刘丽文,等.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管壁运动的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32-35.
2 Libby P.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J].Nature,2002,420(6917):868-874.
3 Jander S,Sitzer M,Wendt A,et al.Expression of tissuefactor in high grad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ssociation withplaque destabilization[J].Stroke,2001,32(4):850 -854.
4 刘芳,杨院.国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30-32.
5 Biasucci LM,Liuzzo G,Grillo RL,et al.Elevated levers ofC -reactive protein atdischange in patientswith unstable angina predict recurrent instability [J].Circulation,1999,99:855.
6 Ridker PM,Cushman M,Stampfer MJ,et al.Plasm a concentration of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 of developing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J].Circulation,1998,97:425.
7 Di Napoli M,Papa F,Bocola V.C-reactive protein in is chemic strok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t[J].Stroke,2001,32:917.
8 Torres JL,Ridker PM.Clinicaluse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for the prodiction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revents[J].Curr Opin Cardiol,2003,18:471.
9 张慧萍,王云,孔玉,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MMP-9、IL-6、hs-CRP关系的临床研究 [J].中国医疗前沿,2010,23(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