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路效应
2011-08-15延寿县青川中心校李向奎
✿延寿县青川中心校 李向奎
几乎所有的家长和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希望找到并通过一条捷径,帮助孩子直接抵达成功的彼岸。然而这种做法孩子往往并不领情,他们非要走一条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路径不可,尽管知道那可能是一条使自己吃尽苦头的弯路。
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有一篇寓言体散文小品《非走不可的弯路》,写女儿要走一条小路,母亲拦住了女儿,她不想让女儿走弯路。但是她喜欢,非走不可,她义无反顾地向那条路走去。当她经历了很多苦难、吃了很多苦头之后,她终于走过来了。当她再次站在当年的路口时,当另一个人也要走这条路时,她仍然充当了母亲的角色,奉劝那位朋友走不得,那是条弯路。然而那位朋友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那条路。最后,作家写到:“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长大呢?”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有过关于是走弯路还是走捷径的事例。在《中国新教育风暴》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青年教师朱海燕自恃自己参加过高考,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想用她一个人的时间来为学生节省时间,办法就是自己加班加点把习题尤其是重点题、难题,做得非常简洁、概括,简直就是走出了一条通往答案的最短的路。如此去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掌握,也就是学生通往成功的最短的路。为了巩固,她发下卷子测验,却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懂。她怀着抱怨的心情向王能智老师请教,才知道是以自已的聪明办了一件最傻的事:以教师的努力替代了学生的努力。
弯路是学生通往目标的阶梯。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经验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然而学生的摸索过程是绝对不可省略和取代的。因为任何正确的答案或者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得到的,探索的过程是一条曲线,你不想让学生走曲折,你省略了这种曲折,实际上就是抽走了学生通往目标的阶梯,教师上去了,抽走了阶梯,学生就攀不上去了。
捷径是靠走弯路才得以发现的。学习过程其实天生就是通过“误——正——误——正”才在大脑里生长出的果实,你不让学生体验错误,他就永远得不到正确。人要在某个领域走向至高境界,必须以几倍的曲折代价,经过艰辛的摸索,逐步领悟才能找到一条最佳的“捷径”。其实,这种捷径也是暂时的“最佳”,如学生继续深入探索下去,会发现刚走过的“捷径”仍是一条弯路。这里,我并非是说捷径一文不值,它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实践,从一条或多条的弯路领悟中发现出捷径来,这种捷径才具备超出弯路无数倍的价值。
弯路多生乐趣。北京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正宪老师的示范课《求平均数》,教者在教学时先把学生平均分为两队进行拍球比赛,在第二轮比赛中,教者加入其中的一队,结果发生了评比不公道的问题,从而于快乐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现和解决了求平均数问题,这便是利用认知规律中的弯路效应进行愉快教学的范例。美学原理证明,直线常常使人兴味索然,而曲折才能使人苦中得乐,于探索中获得享受,启人心智。要不古人怎么说“曲径通幽处”而不说“捷径通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