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压力分析及化解策略

2011-08-15陈自龙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辅导员培训工作

陈自龙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压力是指在动态的环境条件中,个体受到压力源长期的、持续的作用,在个体特征的影响下,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相关辅导员工作、管理和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善,一些辅导员由于不能长期承受过重的压力而产生了“职业倦怠”现象。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深入分析高校辅导员压力来源,研究化解其压力的措施策略,是稳定和发展辅导员队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教育效果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压力源分析

(一)工作任务重

我国高校设立辅导员岗位的初衷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辅导员的身份就是政治辅导员。然而现实情况是: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都与辅导员有关,“辅导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有人形容他们集特警“110”、消防“119”、救护“120”多种角色于一身。除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外,辅导员还要负责学生奖学金评定、贫困生资助、安全教育、学风教育、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公共卫生、课堂考勤、班级管理、活动组织等工作。此外,不少辅导员还承担了专业教学、行政办公等任务。工作任务的琐碎与繁杂使辅导员身心疲惫。

(二)工作难度大

第一,高校学生工作的专业性在逐渐增强。由于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学生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广,难度也越来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工作已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需要专业人才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教育方式才能有效进行。第二,高校学生工作的技巧性在逐渐增强。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独立意识、自强意识、创新意识等都在不断增强,以往教师的那种“我说你听,我令你行”的管教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辅导员必须学习新的教育和管理的方法才能使学生信服,才能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第三,高校学生工作的不确定性在逐渐增强。高校辅导员同行对本职工作的状态有一个共同的描述:整天坐在“火山口”上;不知道下一分钟要发生什么事;最怕夜里电话铃响。[2]层出不穷而又难以预测的学生突发事件使辅导员心理压力巨大,经常处于紧张、害怕的精神状态中。学生工作的专业性、技巧性和不确定性的逐渐增强无疑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发展方向不明

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较为艰难。虽然他们可以既走行政路线又走专业技术路线,但走行政路线不确定因素太多,如岗少人多、人际关系难处、机制不完善等,因而大多数辅导员是没有机会的;走专业技术路线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在职称评定上,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比,也缺乏优势。职业发展前景不明,辅导员“地位”低于专业教师,他们担心自己的前景与出路,焦虑感和自卑感不断增强,心理压力巨大。

(四)经济状况差

辅导员工作意义大、任务重、难度高、时间长、压力超负荷,然而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待遇却普遍偏低。在重庆市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研中,有一项关于“你认为自己收入与教师、科研人员相比如何”的题目,认为收入相比较高的没有,认为略高的为4.4%,认为相等的为20%,认为略低的为46.4%,认为低得多的占29.2%。[3]辅导员大部分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其家庭生活、个人发展需要坚实的物质后盾。经济状况差,生活压力大,使他们难以安心工作。

(五)个体素质弱

有的辅导员知识素质不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学生教育和管理专业知识缺乏,知识面狭窄;有的辅导员心理素质不强,忧虑多,对压力缺乏正确的认知,不懂如何释放情绪,不能坚强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也没有承担责任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有的辅导员能力素质不强,工作中欠缺方法技巧,不能合理安排时间,不懂创新而墨守成规,以至于不能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辅导员个体素质越弱,抗压能力就越差,感觉到的任务就越重,困难就越大,压力也就越大。

二、高校辅导员超负荷压力的后果

适度的压力有积极作用,可以激励辅导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效完成工作,压力变成了动力;超负荷压力则有消极作用,会使辅导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不适,行为消极,工作倦怠,效率低下,压力变成了阻力。我国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承受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生理上。长期处在压力之下,身体的资源将被耗竭,导致免疫系统机能下降,会使心血管系统超负荷运行,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骨骼肌肉长期紧张,造成肌肉酸疼等。[4]不少高校的辅导员面对繁杂的工作,已经不堪重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辅导员很难胜任本职工作。

(2)心理上。据调查,在我国教师是心理疾病高发人群。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他们中大部分人几乎都曾经或正因为压力过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抑郁和焦虑超标,还有的出现轻微的强迫症等,危及健康。[5]辅导员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化解,他们势必产出紧张、焦虑、易怒等不良心理状态,严重影响工作。

(3)行为上。在长期超负荷压力下,辅导员在工作中会改变行为方式,由积极主动变为消极应付,表现为:工作不认真、不细致、不深入、不彻底;师生关系不和谐,与学生感情疏远;同事关系紧张,与同事纷争不断;上进心不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自我约束力差,不断出现违反纪律的言行等。

三、高校辅导员压力的化解策略

(一)完善学生事务处理机制,明晰辅导员岗位职责

学生事务处理机制不完善、辅导员岗位职责不清晰是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的直接原因。大包大揽的“保姆”式工作方式使辅导员做了许多职责范围外的工作,本职工作却没有做好。首先,要完善学生事务处理机制。当前国内有些大学成立大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大学生事务中心采取集中办公的方式,专门处理学生具体事务,这既方便了学生,又可以使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其次,要明晰辅导员岗位职责。美国的高校辅导员分类非常细,既包括全职的心理辅导员、职业辅导员、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也包括兼职的学习辅导员、生活辅导员、住宿辅导员等。[6]我国的辅导员在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还没有出现很细的分类,只是统称为“思想政治辅导员”。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实际,细化辅导员分类。科学的分类是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学习指导、职业规划等各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可以专心研究,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值得提出的是,要完善机制和细化分类,需要重新研究辅导员的配备情况,使教师数量与学生数量有一个科学的比例。

(二)加强辅导员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辅导员培训工作绝非某个高校一支力量就可以做好的,它需要社会、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完善辅导员培训体系和机制,通过成立专门培训机构,制定科学培训计划,提供培训条件保障,强化相关制度建设,提高培训的层次,丰富培训的形式,促进培训常态化等措施提高培训效果。另一方面,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符合自己特色的、有效的培训方式。各个高校的发展情况不同,学生素质水平不一,辅导员整体素质水平也不齐,对辅导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各高校应对本校辅导员的培训做认真研究和科学规划。

(三)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明晰发展方向

根据马克思社会分工的论述,社会发展进步会使社会分工细化,任何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面临分工细化的问题。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辅导员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不但可以使辅导员获得社会认可、取得社会地位、提高物质待遇,而且可以使他们消除对发展方向的忧虑,安心工作,实现自我价值。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认真研究规律,积极探索途径,制定科学政策,完善相关机制,加快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步伐。可喜的是,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比如,浙江绍兴文理学院改革津贴分配制度,为辅导员走职业化道路提供了配套的物质保证,规定工作满25年及以上辅导员相当于工作满20年的教授;规定工作满20年及以上辅导员相当于教授,给岗位绩效津贴1.8万元。[7]

(四)提高辅导员收入,改善其经济状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各高校要将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辅导员的实际收入与本校相同职级专任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当。笔者认为,在强调同工同酬的基础上,考虑到辅导员岗位特殊、工作投入大、压力大,其平均薪酬应该高于或者大致相当于同校专业教师的平均薪资水平。薪酬体系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工作,短期内难以有针对辅导员的局部有效改革,但是高校内部针对辅导员可以采取灵活的薪酬调控制度,可以在辅导员岗位津贴的基础上设置额外的工作补助,如提供节假日、双休日补贴,晚上值班和加班补贴,电话补贴等。只要有关部门和高校充分重视,认真研究,辅导员的经济状况还是较易改善的。

(五)辅导员个人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做为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

首先,要提高知识素质。辅导员要培养持续性学习的习惯,努力克服自身专业背景和知识积累的弱点与不足。要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要勤于学习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伦理学等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工作的专业知识素养;要广泛学习文学、科技、历史、体育、美学等学科知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其次,要提升心理素质。一是要建立正确的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一个压力源最终发挥的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关键取决于个体的认知方式。辅导员要客观地面对困难和压力,在工作中积极地调整心态,努力打破自我的狭隘眼界,以坚强的毅力克服自我心理矛盾,超越自己,变压力为动力。二是要学会释放和调节情绪。情绪管理是一门艺术,对不良的情绪不能压抑、否定或任意放纵,而要有效地释放和调节。辅导员要能够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通过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等方式有效释放和调节,以避免情绪积累而产生负面作用。

最后,要提升能力素质。学生工作尽管繁杂,但是每一项工作都有特定的规律和技巧,辅导员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不断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1]黄文浩.高校辅导员的压力管理——专职辅导员基本状况调查的结果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74.

[2]张平,尹跃进.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5):398.

[3]罗涤.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的建设[J].世纪桥,2007(1):100.

[4]余欢平.高校辅导员压力管理策略[J].科技信息,2009(4):29.

[5]赵鹏,丁菊.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1.

[6]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3):20.

[7]李朵.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辅导员培训工作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不工作,爽飞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选工作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