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11-08-15吕嵩崧陆淼焱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土语民族出版社壮语

吕嵩崧,陆淼焱

(百色学院 中文系,广西 百色 533000)

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吕嵩崧,陆淼焱

(百色学院 中文系,广西 百色 533000)

通过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现状进行概述,认为不足之处有:研究的全面性有待提高;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深入研究的成果不多;研究手段和平台偏旧;研究队伍不够完善。文章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设想:对各土语区普通话教学和测试进行穷尽式的调查和研究;新技术的运用将使壮语区普通话教学得到质的飞跃;语用将是研究的新方向。

壮语区;普通话;教学;测试;研究现状

一、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现状

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成果已经不少。几十年来针对壮族人民学说普通话进行研究的专著、教材、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做了多方面的探讨,而其他针对广西人学说普通话的成果一般也涉及壮语区普通话的教学和测试。

当前较全面的对壮语区普通话学习存在问题进行论述的有王均、梁敏、韦庆稳、覃国生所著《壮语及壮汉人民怎样互学语言》(民族出版社,1979),该著作除了介绍壮语概况,还探讨了壮汉人民互学语言的方法,开了壮汉语言对比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先河。韦茂繁、韦树关《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难点突破》(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则是通过田野调查,运用语音学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为壮族人学习普通话寻找规律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此外,韦茂繁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6期至2003年第4期发表的探讨壮族学习普通话语音瓶颈的5篇系列论文也对壮语区较典型的语音偏误及纠正方法做了分析和探讨。余瑾主编的《广西普通话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则从壮语南北两大方言区分别选取代表点,以专章的方式运用中介语理论对壮族学习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偏误进行了描写,提出了纠正的对策。自20世纪末至今,广西有关部门先后组织语言文字工作者编写出版了3部普通话培训测试教材,其中均有壮语区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内容。自2001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教育厅先后组织了3届普通话水平测试论文比赛,征集了200多篇论文,并将获奖论文结集出版,共出版了3集,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探讨。

但通观这些成果,不足也相当明显。

(一)研究的全面性有待提高

1.作为有着两大方言区12个土语区的语言,壮语各土语语音、词汇、语法特点各异。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应着眼于全面,针对各土语的不同特点加以开展,才可能对普通话训练与推广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事实上,壮语中各土语的差异远超人们的想象,有的土语之间甚至难以通话;而不同土语之交叉混杂叠置又远超当前人们的认识。仅以笔者家乡靖西为例,虽以壮语南部方言德靖土语为主,但分布其中的有数量颇巨的其他土语。其中侬安话来自隆安,应属邕南土语;左州话来自崇左,应属左江土语;府话,应与德保话接近;省话来自南宁,应该属邕北土语,属北部方言。所以,壮语区土语分布的复杂程度、其语言特点的驳杂远非已有的理论所能解决。

2.研究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一是对两大方言的研究存在不平衡性。壮语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而言,均是北部方言强于南部方言,针对于此的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也是如此。二是对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研究存在不平衡性。相关研究重语音轻词汇、语法,语用的研究更是缺乏。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作为三要素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从语音角度对壮语与普通话进行比较研究,其成果更为丰厚,当是无疑的。但另几方面研究的不足,使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全貌无法体现,也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对壮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对照的成果较少,主要原因应在于对不同语言进行词汇对照殊为不易。《广西推广普通话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利用中介语理论罗列了部分壮语普通话中介语词汇,对词汇偏误规律进行了一些探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吕嵩崧在《靖西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容易出现的词汇失误》①311-317中提到的德靖土语区靖西人所说普通话的词汇偏误类型,所论虽是单点的语言现象,但对于整个壮语区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总体而言,词汇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语法研究的成果同样不多。目前所见较全面的描写有:《广西推广普通话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分别以武鸣县城厢和靖西县新靖镇为代表点,与普通话所进行的比较。除此之外,成果比较缺乏。

与语音、词汇、语法相比,对语言中更为潜性的语用的研究则几乎没有涉及。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深入研究的成果不多

当前,长期在壮语区推普一线工作的具有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人员中缺乏足够的具备语言学知识的人员,导致相关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因此,几十年的研究中积累的这一大批成果,多为教学人员零星的经验之谈,其研究往往既不深入,亦缺乏理论的阐释。采用科学方法、运用语言学理论的成果并不多见,真正对教学与测试起到指导作用的成果数量不多。

(三)研究手段和平台偏旧

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手段不相适应的是,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并未紧跟时代步伐,尤其是利用现代技术进行训练的方法少。

(四)研究队伍不够完善

1.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学者重视程度、参与度不够。直接导致了研究成果理论性不足,学术含量偏低。

2.有壮语母语背景的研究者数量偏少。当前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中,有母语背景的并不多,由此而导致的对壮语的缺乏了解,直接的弊端便是分析上的错误。如将某个土语甚至某个方言点的语言现象等同于整个壮语区,谬误自然不可避免。如长期流行的所谓“夹壮”其实指的是普通话中带有壮语北部方言口音,尤其是送气不送气的混淆,但不少研究者将其作为整个壮语区学说普通话的特点,这一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研究基础的错误。有壮语母语背景的研究者数量偏少,容易导致隔靴搔痒式的研究甚至得出与实际不符的结论。

二、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研究的展望及设想

(一)对各土语区普通话教学和测试进行穷尽式的调查和研究

作为有着两大方言区12个土语区的语言,壮语各土语语音、词汇、语法各有特点。当前许多人把壮语区普通话称为“夹壮”,这个概念极其笼统且不具备科学性,不能说明壮语区普通话学习的特点,甚至会引起误导。许多人提起壮族人民学说的普通话首先想到的是送气声母与不送气声母的混淆,其实该问题主要出现在北部方言区,南部方言区基本不存在;再如不送气塞擦音与擦音的混淆主要出现在北部方言区的部分土语,送气塞擦音与擦音的混淆则主要出现在南部方言的部分土语;靖西人常把舌尖后浊擦音发成舌尖中边音,在其他土语中似乎未见。等等。因此,对个别土语区普通话状况的认识及笼统的观念都无法全面展现壮语区普通话的真正面貌。只有对壮语区普通话做穷尽式的调查研究,至少对各土语区的代表点进行分析,才有可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1.数十年的基础及相关研究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语言应用研究的基础是基础研究的开展,换言之,基础研究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用研究的成就。

自1929年《科学》杂志发表丁文江的《广西僮语的研究》后,李方桂先生又出版了《龙州土语》、《武鸣土语》、《剥隘土语》等著作,而使得20世纪中期,我们就可以了解壮语北部方言、南部方言个别方言点的准确面貌。之后,对壮语所做的调查与研究成果渐丰。如:袁家骅、张元生《武鸣壮语词法初步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1958),韦庆稳、覃国生《壮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广西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壮语常用词汇(修订本)》(广西民族出版社,1981)、《壮语语法概述(修订本)》(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壮语量词》(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壮语新词术语汇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韦庆稳《壮语语法概述》(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覃国生主编《壮语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研究室编《壮语词典》(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广西区民语委研究室编《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覃晓航编著《现代壮语》(民族出版社,1995),覃国生编著《壮语方言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刘叔新《连山壮语述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韦景云、覃晓航《壮语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班弓召《壮语描写词汇学》(民族出版社,2010)等,这些成果或从宏观或就某个专题对壮语进行了描写、介绍、分析。此外,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西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撰写的《广西通志·少数民族语言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对各地壮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做了介绍;吴小奕博士学位论文《跨境壮语研究》目的虽是对边境壮语与越南岱侬语进行比较,但介绍了边境数个点的音系及部分词汇语法特征;单点的专著有郑贻青《靖西壮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96),该著作对靖西新靖镇壮语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室编的《武鸣壮语语法》(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是对属于北部方言的武鸣壮语语法的介绍,黄阳硕士学位论文《靖西壮语语法》则是对属于南部方言的靖西话的语法进行较全面的描写。而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描写、分析的单篇论文更是不胜枚举。集大成者当是张均如、梁敏、欧阳觉亚、郑贻青、李旭练、谢建猷合著的《壮语方言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这部从开始编写到定稿耗费了40个年头的专著描写了36个方言点的语音,罗列了36个点的词汇,并以北部方言的武鸣话为主简略介绍了壮语的语法特点。此外,还有各县县志对本县壮语语音、词汇、语法的简单描写。这些较为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即便是语用方面的研究,也已有不少成果供研究者进行比较和推阐。如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对壮族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各个元素做了逐一分析,其文化构架较为系统和全面。班弓召《壮语描写词汇学》,蒙元耀《壮语熟语》(民族出版社,2006),覃凤余、林亦《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等著作同样涉及了诸多语言文化问题。涉及这一方面的论文也不在少数,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而近年来致力于研究壮族在长期发展中所积淀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和发展规律,研究壮族社会、宗教、经济、教育、心理、生态、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新兴学科 ——壮学,为壮语语用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基础材料,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中语用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普通话推广及普通话教学为这一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壮语区开展的持续至今的推普工作,尤其是自上世纪末始在壮语区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使人们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为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2006年至今,连续举办的5届广西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培训班,参训者多为壮族学员,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提供了较丰富的经验。波澜壮阔的推普以及由此衍生的普通话培训与测试造就了一大批极富经验的教师和推普工作者,如不能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而为普通话教学提供支持,无疑是极大的浪费。只要把他们的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将可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提供更具指导性的理论。

3.语言工作队伍的发展壮大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条件。近年来,处于壮语最主要分布区的广西,语言工作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突出的学者在注重语言理论研究、语言调查的同时,也把注意力投入到普通话教学研究的领域中来,相关课题、相关成果不断涌现。而遍布于壮语区各地的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为主体的语言工作者,如通过一定的培训,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开展研究,将可以产生大量的有价值的成果。若真如此,则丰富的人力资源必然转化为丰厚的学术资源。

4.新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语料收集的难度,提升了语料收集的广度。以往语料收集难度较大,语言点、发音人的选择均耗费研究者的大量精力,且往往不尽如人意。自广西上世纪末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以来,语料的保存工作做得不尽如人意,这当中当然也包括壮语区的语料。若及时建立语料库尤其是有声语料库,则相关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当可尽早且较好的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但这一问题在近期有望得到很好的解决,广西自2008年始开展的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为研究手段和教学平台创新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每年十万左右应试人的语音资料均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存储、调用、分析。依托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一强大的功能,则相关语料的收集难度大大降低。

如前所述,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进行研究,最好能在每个土语区选择代表点,对其进行细致描写和分析。因此,应利用新技术,收集普通话常用字、次常用字在各土语区的常见偏误音频,对偏误的类型进行描写。从而为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提供不同等级的语言范本,为壮语区学习普通话的规律提供大量口语语言表征的各种单项或综合的资料和信息,并进一步为语言习得理论提供语料和理论支持。

(二)新技术的运用将使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培训得到质的飞跃

传统的普通话习得理论大略是将语音、词汇、语法与共同语进行比较,或对偏误进行描写。这样的方法及训练手段已远远滞后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培训应充分运用实验语音学的理论,运用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跟上技术手段发展的步伐。事实上,不少研究者已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杨瑞鲲硕士学位论文《壮族汉语普通话与壮族汉语中介语声调的比较研究》②是对壮族汉语中介语(壮中)和壮族汉语普通话(壮普)的音高进行对比研究,以探求二者各自声调搭配的语音特征,并且将二者同标准普通话(标普)的音高进行比较,重点研究壮普与标普声调和声调搭配的音高特征。

显然,数字技术的发展必然促进培训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并将取得较传统方法明显得多的效果。广西运用实验语音学进行普通话教学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目前所见主要有杨红华《南宁普通话的语调、语气词及其声学特征》③和白云《方言区人普通话声调的学习 ——以广西桂北平话区人为例》④,利用相关理论、技术对壮语区普通话教学进行研究的目前尚未见到。但只需将这些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到壮语区研究当中,即可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语用将是研究的新方向

壮语区普通话水平的迅速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提高主要体现在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的提高,语用的提高明显滞后于这三者。异于汉语普通话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风俗习惯等,必然造成壮族人民在学习运用普通话时在语用上产生偏误。壮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汉语普通话所包含的文化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矛盾或冲突时,壮族人民往往倾向于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进行自觉的对比,并按母语文化的主体认识图式及尺度对新东西加以砍削,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交际的隔阂,对普通话的习得产生干扰作用。因而,即使掌握了普通话标准的语言、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也往往难以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跑进行成功而有效的交际。显然,语用作为一种潜性的状态,是语言使用中更深层的问题,因此也是更容易被人们忽略、更难以根本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壮语区普通话教学与测试中语音、词汇、语法研究成果日渐增多,壮语区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水平明显提高的今天,语用的研究应成为必然的趋势。

注释:

①郑作广.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第一集》[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②杨瑞鲲.壮族汉语普通话与壮族汉语中介语声调的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

③郑作广.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第二集)[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④杨伟嘉.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第三集)[C].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

The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Putonghua Teaching and Testing in Zhuang Dialect Regions

LV Song-song,LU Miao-yan
(Chinese Department,Baise University,Baise Guangxi 53000)

This paper first makes an overview of statusof studieson Putonghua teaching and testing in Zhuang dialect regions and finds out such inadequacies as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studies,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e results of research in depth,the outdatedness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platforms and the imoerfectness of research teams.Then the paper makes prospects of studies on Putonghua teaching and testing in Zhuang regions by putting forward these ideas:Thorough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on Putonghua teaching and testing in all dialect regions should be taken;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will bring forth a qualitative leap in Putonghua teaching in Zhuang regions;Pragmatics will be the new research direction.

Zhuang dialect regions;Putonghua;teaching;testing;status of studies

H102

A

1673-8861(2011)02-0060-04

2011-04-05

吕嵩崧(1972-),男,壮族,广西靖西人,百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2010C161)。

猜你喜欢

土语民族出版社壮语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互联网时代民文出版数字化转型研究
论扎赉特土语语音系统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论蒙古语元音[i]-基于扎赉特土语
The Analysis of Teacher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n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云南河口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解读
民族出版社责任编辑的工作职责刍议
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
壮医常见病症名称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