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文化风格特点
2011-08-15聂鑫明
聂鑫明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徽州建筑文化风格特点
聂鑫明
(巢湖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徽州文化的主体——徽州建筑更是让人沉迷。徽派建筑具有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等特点。
徽州;建筑;文化;风格
一、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州是古代越人所聚居的地方,因为地处山地丘陵,所以建筑模式主要以适应山区生活的 “干栏式”建筑为主。后来由于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改变了徽州原本的人口数量和结构,造成了当地人多地少、居住面积狭小的局面,使得后期建筑都以楼房的形式出现。建筑材料的选择中主要是就地取材,以木材为主,为防火的需要,出现了马头墙。又由于地处山区,居住的人群以老幼妇孺为主,所以形成了高墙高窗的建筑构造,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实用性。
从明朝开始,徽商开始逐渐垄断中国商界。由于封建文化衣锦还乡的思想,富裕后的徽商将大量资金带回家乡,并且投入到当地建设,修建祠堂,建造宅地、园林,竖立牌坊,铺路架桥。由于当地商贾对教育非常重视,徽商大部分都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建筑的布局、室内的装饰乃至建筑的结构都融入了风水、传统习俗等自己的想法,其实用性与文化性的结合得到充分地体现。
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促使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显示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等方面更是独具一格。明朝中期以后徽式风格建筑更是跨出本土,流传各地,遍布在江浙一带。徽式建筑开始成为一大古建筑流派,这一流派形成的重要元素是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们,他们用高超精巧的技艺,设计和创造了这时期的文明。[1]68
二、徽派建筑工艺特征
“大门”在徽式建筑中最为讲究,配有门楼,起到了下雨天防止雨水打湿木门的作用。家境贫寒的人家一般做不起门楼,但都配有门罩,在离门框上方,用水磨砖切成向外挑的檐脚,并且盖上瓦片。富商家的门楼都十分讲究,采用了砖雕和石雕装饰。
穿堂又名回厅。位于大厅的后面,起到了连接大厅与内室的作用,是一过渡建筑。所用材料基本是木地板,大厅背面是小三间,从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出。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冬季时为了保持室内温度,用活动的屏风进行阻隔。大厅的两侧均有回廊,面对天井。大厅的正中的入口一般也是被屏风挡住的,平常从两侧门出入。只有遇到贵客或重大节日和礼节性活动,才能从中门出入。客房一般设在天井下方。大厅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是主要的活动场所。
徽州很多古民居,四周都用高墙围起,远远望过去像一座座城堡,这些高墙被称为“封火墙”。这些房屋除了大门之外,只开有少数小窗户。进门的地方叫前庭,中间有天井,后面是厅堂,用来住人。厅堂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还有个天井,两边是厢房。还有的大户人家,有两个厅堂,前后都有两个天井,中间有隔扇,卧室有4间。一般这种宅子是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而慢慢扩建起来的,所以现在看户户是相通,门一关又各自为家了。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格窗是徽式建筑中非常具有民间艺术文化特色的事物。格窗一般被使用在沿天井一周回廊,用以隔离空间。主要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为了增加室内的光线,格窗一般用纱绸绢纸等材料。最具特色的是格窗上的纹饰和图案。用花瓶与如意表示平安如意;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福寿双全;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成五谷丰登;用蝙幅、鹿、桃表示福禄寿。
过街楼。又称“骑楼”。一般建在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3-5米,宽4—5米不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过街楼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每逢红白喜事,拆下过街楼上段墙板,由喇叭鼓手立楼上奏曲,主人在屋内可依据过街楼上吹奏的不同曲牌,得知客人的身份,确定迎接礼仪。
徽州地区地处山区,湿气过重,人们主要栖息之处位于楼上。因此楼上的厅室特别轩敞,不仅有卧室、厅堂、厢房,沿天井处还设有美人靠,设计精巧美观,非常具有艺术氛围。美人靠是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栖息和活动场所,古代女子是轻易不能下楼外出的,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所以雅称这个椅子为“美人靠”。此椅靠背向外突出,超出天井四周的栏板,临空悬挂着,也被叫做“飞来椅”。[2]58
天井一般设在厅中。由于建筑本身墙体很高,窗户开的也很高,为了使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天井的设计就由为重要。但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冬天室内气温过低,雨天过潮。“天井”的设计还有其他的一些寓意,由于徽州人主要是做生意的,他们讲究财源不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天井的设计恰恰符合了这一观点或习俗。
一般较大的宅居之内,还设有火巷,火巷宽敞深长,功用主要是防火,也作居室通道。古时富贵人家夫人、小姐出门都必须坐轿子,但是不可以在大门外上下,火巷就又成为女眷上下轿子的场所。
徽州地处山区,因地制宜,建筑的所用材料大部分以木材为主,建筑程序是先建好木质的建筑框架,然后再做墙。所以徽州的建筑,墙是向外倒的,墙倒了,房子不会倒。由于内部结构用的是木料,采用的装饰手法都是雕刻和描绘。所以徽州的木雕、砖雕的繁荣与技艺的高超也是由建筑材料决定的,体现了地域性。
徽州宅居有其特殊的基本格局,比较传统一点的叫做三间式,一般是有三间屋,两边是厢房中间是厅堂,里面形成一个内天井,后发展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
三、徽派建筑艺术风格
徽州是封建宗法制度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的地方,宗法制度在这里非常完整。因为封建思想中的血统思想,徽州人一般都是全族聚居在一起,村镇布局都考虑整体性。由于当地官商士民对封建风水文化都特别推崇,认为村镇的整体布局所表现的形状直接表现了一个家族的文化修养和素质。所以在构建时都是整体统一规划,排列非常整齐,而且在布局上又用了道家的阴阳八卦,在有些古村庄中,外姓人进入如果没有本地人带路的话,一般都很难走出。所以徽州建筑的整体布局是中国风水学最完美的体现。宏村就是个典型,各种各样的建筑物规划严整、排序有秩,让人感到肃然起敬。徽州地处丘陵,属亚热带气候,雨水很充沛。所以徽州人在建筑村落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建筑布局的环境,力求整体建筑与地理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达到建筑群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徽州建筑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然典雅、古朴大方,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其本质上按照代代相传的方式,推崇儒家思想,坚持自己的宗族法规,追求朴素,没有一味的浮夸和攀比。依山傍水、背山面水是徽州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客观反映,也是徽州建筑之所以可以和大自然融合一体的基本条件。徽州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徽派建筑处处体现了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更体现了徽州人的思想,作为徽州人,需对其汲取和改良,使其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1]王杰.水墨徽州[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吴丽霞.走进徽州[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StylesofHuizhou ArchitecturalCulture
Nie Xinming
(Art Department,Chaohu College,ChaoHu238000,China)
Huizhou cultur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t the end of the federal society.As a main part of Huizhou culture,Huizhou architecture characterized by integrality in preservation,unity in style,diversification in modeling,and artistry in form has always been fascinating.
Huizhou;architecture;culture;style
TU8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2-447X(2011)06-0008-02
2011-11-10
巢湖学院院级一般项目(XWY-201111)
聂鑫明(1979-),安徽芜湖人,巢湖学院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高 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