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说》士人形象研究

2011-08-15严都岿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世说八大山人士人

严都岿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新世说》士人形象研究

严都岿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新世说》是民国时期易宗夔模仿《世说新语》之作。作为中国最后一部文言笔记性质的志人小说,尽管其影响和艺术成就不能和《世说新语》相提并论,但《新世说》中的士人形象还是很有特色的,值得研究。将《新世说》中所涉及的士人进行整理归类,选择了士人的三种不同道路的代表人物:“学而优则仕”、身居庙堂之高的方望溪;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龚自珍以及身处江湖之远,佯狂混迹于尘世,不与当朝者合作的隐士“八大山人”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新世说》;士人形象;研究

在中国的小说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过一部影响很大的小说,那就是被鲁迅先生评价为“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1]61-62的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编著的《世说新语》。

自从《世说新语》这种情趣盎然的小说体取得很大成功之后,仿者尤众。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作品问世。根据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的论述,易宗夔的《新世说》是“世说体”仿著的最后一书。

《新世说》记录时间跨度三百余年,全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收录故事1057则,涉及历史人物七百余众,而“士人”数量达到了500多人,近乎全书涉及人数之三分之二,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

“士人”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社会集体。在上起春秋,下至清代的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士”在每一时期的变异也就是中国史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折射[2]4。在他们身上,可以领略到传统士人的风采,亦可一窥有清一代的历史。易宗夔之所以描述了数量如此之多的“士人”,主要还是“士人”在社会阶级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其“本春秋三世之义,成野史一家之言”的创作初衷使然。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众多的“士人”之生存状态表现出三种不同的轨迹:一种是“学而优则仕”,且身在庙堂之上,满身朱紫、名利双收者;其二是仕途坎坷,英俊沉下僚,郁郁不得志者;其三是因为对统治阶层绝望、王朝更替等种种原因身在江湖,隐于山林,混迹尘世者。在《新世说》多达500余众的“士人”中,这样的特征也很明显,作者就三种不同人生状态的类型中选取方望溪、龚自珍以及八大山人作为代表予以论述。

一、“学问天下莫不闻”的方望溪

方望溪少年成名,科考顺意,仕途坦平,且在文学方面成就非凡,“学”与“仕”皆有可书之处。这是历代“士人”最为理想的人生模式。

其一,年少才高,名动京师。《新世说》夙慧十三:

方望溪四岁时,父口授诸经,即能成诵。尝早起闻鸡,父以“鸡声隔雾”命对,公应声曰:“龙气成云。”八岁时偶窃效为诗,父恐耗有用之心力,止之,遂绝意不复作。

再看《言语》十三:

方望溪为诸生时,即名动京师。李文贞以直抚入相,公贺之。问自本朝以科目跻兹位者凡几,文贞屈指得五十余人。公曰:“甫六十年而已得五十余人,其不足重明矣,愿公共求其可重者。”时魏公廷珍在座,舌挢不能下。

两则故事描述的就是后来成为饱学之士,被康熙皇帝称为“学问天下莫不闻”的方苞方望溪。其四岁即能答对如流、对仗工整且气象不凡,八岁就能为诗,是“神童”之属的人物。16岁随父回安徽桐城参加科举考试。24岁至京城,入国子监,以文会友名声大振,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学士李光地称赞方苞文章是“韩欧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少年成名,风头正劲。

其二,推究壶奥,开辟户牖,遂成桐城派的鼻祖。《新世说》文学三十二:

姚姬传授古文学于刘海峰。海峰与方望溪生同时,居同里,日与之讨论义法,望溪推为今世之韩欧。公乃禀其师传,覃心冥进,益以所自得,推究壶奥,开辟户牖,世人翕然推为正宗,几有青胜冰寒之喻。论者谓望溪之文质,恒以理胜;海峰以才胜,学或不及;姬传则理与文兼至。三人皆籍桐城,故世称为桐城派。求学之士,如蓬从风,如川赴壑,百余年转相传述,遍于东南。由其道而名于文苑者,以数十计,可谓盛矣。

描述的就是方望溪、姚姬传以及刘海峰三人在文学上各自最为擅长之处,如方望溪“文质”恒以理胜,被推为“今世之韩欧”;而刘海峰则才气超之,文化底蕴不及方望溪;而姚姬传则兼有二人之长。方望溪桐城派古文的影响“百余年转相传述,遍于东南”,“清代文论以古文家为中坚,古文家之文论又以‘桐城派’为中坚,有清一代的古文,前前后后殆无不与桐城发生关系”[3]420确立了其正宗地位,气势之盛大,一时无出其右者。在《文学》十八中,则重点介绍方望溪作文之法:

方望溪论文严于义法,非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不苟作。凡所涉笔,皆有六籍之精华寓焉。尝谓:自南宋以来,古文义法不讲久矣。吴越间遗老尤放恣,无一雅洁者。古文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世以为知言。

方苞首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在《史记评语》里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论文提倡“义法”。讲究“言有物”、“言有序”,讲求的是文章之“雅洁”[4]236。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其三,遵循古礼,为人刚正,有儒者风范。《德行》二十六:

方望溪生平言动必准礼法,事亲至孝。父尝曰:“吾体未痛,二子已觉之;吾心未动,二子已知之。”赴诏狱时,母老疾多悸,乃诡言奉召入者,不得顷刻留。逾年事解,迎养京邸,母夫人尚不知也。所著《丧礼或问》祛扫人心昏蔽,士夫感而服行者多。居家客至,必令子弟奉茶侍左右;或宴会,则行酒献肴,示长幼之节。

方望溪信奉程朱理学,遵循古礼,首先就是以“孝”为先,对父亲的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心意想法非常关注关切,其关切程度超过他父亲本人。对母亲亦是考虑周全,不让母亲担惊受怕。可谓“至孝”,比起历代以孝留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学问上,抗颜为师,不虚伪、不矫情。《德行》十八所记“中朝耆德”内阁大学士徐蝶园“频频就望溪考问经义”,方望溪“以忠心答徐公实心”“诲之如弟子”之事就是非常形象直观的映证。而在《规箴》十一中面斥江苏按察使张敬庵之失,《谗险》六中,方望溪在朝廷之上“力陈河督之愎”等记载,其为人刚直可见一斑,这也是古之士大夫之风范。

其四,不喜逆耳之言,亦是性情中人。《轻诋》十三:

方望溪以古文自命,有不可一世之概,李穆堂意甚轻之。方尝携所作曾祖墓铭示李,才阅一行,即还之。方恚甚,曰:“某文竟不足一寓目乎?”曰:“然”。方益恚,请其说。李曰:“今县以桐名者五,桐乡、桐庐、桐柏、桐梓,不独桐城也。省桐城而曰桐,后世谁知为桐城者?此之不讲,何以言文?”方默然者久之,然卒不肯改。

方望溪曾奉敕选录明清诸大家的时文,编成《钦定四书文》,颁为时文程式,被称为“以古文为时文,允称极则”[5]10271。而易宗夔自注说:“金坛王若霖尝言‘望溪以古文为时文,以时文为古文’,识者以为深中望溪之病。钱竹汀亦不满之云。”面对李穆堂等人提出他的为文之弊端,心里非常不爽快“默然者久之”,固执己见,“卒不肯改”。《轻诋》十四载:

龚明水尝谒方望溪,望溪议论风发,龚拱听久之,避席赞叹曰:“先生不愧称本朝第三人矣。”方为之瞿然,问第一、第二何人,龚徐曰:“贵老师安溪先生,令兄百川先生,非欤?”方为之不怡者竟日。

面对龚明水的“先生不愧称本朝第三人矣”的赞叹,方为之“瞿然”,很吃惊,且“为之不怡者竟日”。而龚明水所列之第一人、第二人为方望溪师傅和兄长,按常理度之,师长强过自己亦算常事,但方望溪却因此不快达到了一整天之久,可见,名高如方望溪者,亦有“文人相轻”之陋习。两则故事中有一共同点:方望溪“以古文自命,有不可一世之概”、“议论风发”。方望溪习惯了世人的好评和赞誉,对一些逆耳之言和轻视之意耿耿于怀。但是,正是有这些“负面”记录,才使其人物形象更见真实,才有亲和力,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高大全”的“神”。

二、郁郁不得志的文坛飞将龚人

在历史上,虽然有如白居易、欧阳修、方望溪等仕途比较如意、学问成就显著的“士人”,但更多的是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龚自珍就是这样一位“英俊沉下僚”之代表。

《新世说·容止》二十六载“:生有异表,顶棱起而四分,如十字形,额凹下而颏仰上,目炯炯如岩下电,眇小精悍。作止无常则,语非滑稽,不以出诸口。”这位容貌异于常人,言行不合时宜的“怪人”就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端之际得风气之先的杰出思想家与文学家龚自珍。[4]440

其一,为文凌厉彪悍,飞动郁勃“,剑气”纵横。

《新世说》文学四十三:

其二,言行狂诞不羁,放浪形骸“,箫心”难抒。

平时,面对倒屣交迎的朝贵,旁若无人,口若悬河,没有人能够与之辩难《。轻诋》十八:

嘉庆某年,翰詹大考,赋题为“正大光明”。殿试后,有部郎数人小集,偶论及此题之难,而忘却其韵脚。方俯首凝思,龚人适在座,曰“:吾当忆之”,俄顷则曰“:长林丰草,禽兽所居八字耳。”

“正大光明”为大考之题目,且是乾清宫正中顺治皇帝御书匾额。在“部郎数人”“忘却其韵脚”时,龚人语出惊人“:长林丰草,禽兽所居八字耳。”实在是胆大包天,狂诞之极。《忿狷》十七记载“,龚人生平不善书,以是不能入翰林。”“则大忿恨”,不仅作《干禄新书》以刺执政,还令其女、其媳、其妾、其宠婢,悉令学馆阁书,并且对说及翰林的人艴然作色曰“今日之翰林,犹足道耶!我家妇女,无一不可入翰林者”。言语行事,个性鲜明“,语不惊人死不休”。“伤时之语、骂坐之言,涉目皆是”平时又狂诞嗜博,但每博必负。“生平所得金,皆随手尽,京师人以怪物目之,夷然不顾也。”[7]189

嗜赌,访妓,访僧,伤时,坐骂……狂诞不羁,放浪形骸。然这只是表面现象,正如龚人自己所说:“陶靖节种菊看山,岂其本意?特无可奈何,始放情于山水,以抒其忧郁耳!故其所作诗文愈旷达,实为愈不能忘情于世事之征,亦与余今日之拂水弄花无以异也。”[6]36实在是其胸中悱恻的怨抑之气——“箫心”难抒,无可奈何之举。“怨去吹箫”、“声满东南几处箫?”到最后只能“剑气箫心一例消”、“双负箫心与剑名”。虽一生郁郁不得志,然中国士人,又有几个能像龚人这样张扬个性,追求独特,睥睨群伦,匡然独出呢?

三、墨点不多泪点多的仙才八大山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光的步伐水逝风殇。很多“士人”饱受历史的潮流激荡而身处江湖之远,佯狂混迹于尘世,不与当朝者合作。“八大山人”就是这样。

其一,高视物外,混迹尘中,一生忠于明王朝。

《栖逸》十九载:“八大山人者,世居南昌,明亡,弃家,遁奉新山中,祝发为僧二十年”。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据传,他是明宁王朱权的后裔。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

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抑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不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

“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还走会城,独身佯狂市肆间。尝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蹁跹行。市中儿随观评笑,人莫识也。”[6]21佯狂市肆间,混迹于尘世中,以外在的任诞掩盖内心不能释然的苦痛。

其二,陶情杯酒,隐于书画。

《栖逸》十九说:“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泣下。”只有在饮酒的过程和赌酒的游戏中,才有瞬间的乐趣,“笑声哑哑然”。但是酒醉后,又暴露了心底深处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深深苦楚,“醉则往往泣下”,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刻骨铭心之痛啊!

《巧艺》一载:

八大山人有仙才,善书画,题跋多奇致,不甚可解;书法有晋、唐风格;画之所长者,擅山水、花鸟、竹木,笔情奇恣,不泥成法,而时有逸气。所谓掘规矩于方圆,鄙精妍于采绘者也。襟怀落落,慷慨啸歌,世目以狂。既逢知己,十日五日,尽其技乃已。

指出八大山人书画双绝,都有很高的造诣。书法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有“晋唐风格”;绘画“擅山水、花鸟、竹木,笔情奇恣,不泥成法,而时有逸气。所谓掘规矩于方圆,鄙精妍于采绘者也。”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津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征录》评价八大山人曰:“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题跋多奇致,不甚解。书法有晋唐风格,书画擅山水、花鸟、竹木,笔情纵恣,不泥成法,而苍劲圆日卒,时有逸气。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者也。襟怀浩落,慷慨啸歌,世目以狂。及逢知己,十日五日尽其能,又何专也。”与易宗夔所述基本相同,只是多了几个字。由此观之,易宗夔吸收了张庚对八大山人的评价。

《巧艺》六十七中记:“写意花鸟者,清初八大山人优为之;康熙时有李复堂甚工此,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而多得天趣;乾、嘉时孟丽堂亦工此;齐乃由孟、李以规仿八大山人,率意涂写,皆生气盎然,间自题跋语,亦历落有致。”可以看出,八大山人对后来画坛影响是深远的。清代中期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都深受他影响。

五百多士人,在历史舞台上演绎着不同而又相似的人生。时空变换,这些士人早已隐在历史深处,但他们的文采风流,传奇轶事却代代流传。

[1]鲁迅.鲁迅全集(第9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新版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郭少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易宗夔.新世说·文学第四[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7]孙静庵.栖霞阁野乘[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The Study of Xin Shi Shuo Scholars Image

YAN Du-kui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Shanxi 723000)

Xin Shi Shuoi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ese YiZongKui imitation inShi Shuo Xin Yu.As a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properties of notes and unofficial historical works,who despite its influence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and inShi Shuo Xin Yubut the scholars image ofXin Shi Shuoare very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will be worth to study Xin Shi Shuo involved in sorting the scholars were analyzed.

Xin Shi Shuo;scholars image;research

I206.6

A

1673-8861(2011)01-0085-04

2011-01-18

严都岿(1978-),男,陕西安康人,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猜你喜欢

世说八大山人士人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世说新语》:潘安与左思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看“世说学”的这方里程碑
《世说新语》书名新考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