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声乐学习中倾听的作用与意义

2011-08-15康国晶

关键词:声乐音乐能力

康国晶

(漳州师范学院 艺术系,福建 漳州 363000)

简论声乐学习中倾听的作用与意义

康国晶

(漳州师范学院 艺术系,福建 漳州 363000)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更是一门以“听”为本的艺术,这是由音乐的本质所决定的。而声乐课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听觉世界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音乐鉴赏力和技艺精湛的歌唱能力。因此,训练学生感受音乐的耳朵,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基础课题。我们认为,审美感觉器官的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制约着审美感知能力,决定感知能力的有无和高低,不具备音乐感的耳朵,当然对音乐一无所知,一无所感,谈不上对音乐美的理解、感悟和把握。

这里必须指出,感受音乐的耳朵有着潜在的先天因素,有的学生的耳朵自幼对音乐反应木然,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只是占少数,广大学生只是表现出素质的高低,都有着不同程度对音乐美的爱好天性。只因升学压力等原因,他们的音乐天赋遭受压抑,传统型音乐教育观念模式又漠视他们的存在,为了应考才准备的一两首歌曲使他们到了大学还是“音盲”、“谱盲”。在实际生活中,一旦有了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包括音乐环境),他们爱好音乐的天性就会复苏,音乐感受力就会被激活。当前校内外一些青年沉迷于形形色色歌坛百态,从反面证明了这一事实。因此,肩负素质教育重任的音乐教育者如何通过激活学生音乐耳朵的听觉感受力,培养他们发现和感受音乐美的能力,并让他们在音乐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就成为音乐创作者、传播者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

“倾听”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不同的欣赏能力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这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是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的一种无意识且深具魅力的心境中。而声乐是艺术门类中比较特殊的专业,它是声音的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又非常微妙,因此教师所具备的灵敏的听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听对、听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发出悠扬的歌声,才能形成师生的良好配合,教师的灵敏听力所做出的精准的语言表达和学生的听觉感悟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师生之间良好的配合,才能够成功、完整地进行好一堂声乐教学课。

在声乐学习中,歌唱的发声与听觉感知是有着必然的联系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心理与生理上的相互作用。首先,用耳朵倾听,收集到周围的声音再传导输送至大脑皮层对外界声音信息的分析、存贮、反馈等一系列生理、心理机制的反应过程。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无非来自于听觉能力,这对声乐学习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除了要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分辨和判断能力外,还要培养音准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并且能够在大脑里清楚地构思出要如何发声,各个相关器官都处于积极的状态,这一点是不容易做到的。比如说,一位声乐初学者我们会让他打开喉咙,拉紧声带,可是他们往往打开喉咙的同时,声带也打开了。这时老师可以加以示范,强化学生的听觉,学生通过听觉感知,将声音中包含的信息反馈给大脑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大脑对发声器官发出指令,及时调控各发声器官以适应声乐演唱的需要。其实,有许多种倾听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课堂上的教学。

1.用心聆听。说到听音乐,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学习。但是要真正静下心来去听一段我们并不熟悉或者并不是那么动听或自己不是很感兴趣的音乐,而且要去想象和思考它所传达的思想,那可能是一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音乐是通过音符旋律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而音乐形象又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也是一样,让学生在第一遍倾听歌曲时,充分发挥对歌曲的想象能力。音乐是体验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2.有目的性地听。作为声乐教师要不断创造让学生多听音乐的机会,有目的有计划地播放,力求精听。更可以一曲多听,且每个听的环节都要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倾听,不仅要听出情趣,还要听出表现手段以至作者创作意图等,这样学生在聆听一首作品时才不会迷失方向。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这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的由浅入深地聆听,以此来提高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为今后更深入的声乐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真情流露来感染和带动学生,即教师的演唱、教态及语言是构成音乐氛围的重要因素。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有兴趣才能去“听”,“听”了才能知其美 ,才会更有兴趣,“听”得多了才能学会“听”。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对歌曲的审美意识,提高其对歌曲分析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学习歌曲,驾驭歌曲做好铺垫。

3.对比性地听。老师在指导学生聆听歌曲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对歌曲的音色、节奏、情感进行辨别。除了“听”的内容还应考虑“听”的方法 ,提高“听”的效果。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歌曲的意义。欢快的歌曲、忧伤的歌曲、激动的歌曲、悲伤的歌曲等,充分利用对比教学对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歌曲的范唱对比,来沟通歌曲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歌曲的能力,达到对歌曲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乐教学这门艺术是通过听觉来进行,所以需要具备敏锐的听力。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笼统和一般的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经验丰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做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掌握许多方法,方法固然重要,但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总之,声乐教师的听辨能力是关系声乐教师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更是声乐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人体是一个高级、复杂的整体,靠人的神经系统去领导和指挥。神经系统有三大功能:一是感觉功能,包括自身的感觉和对外界环境的感觉;二是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三是发出指令使有关身体部位改进动作或做出新动作的功能。歌唱是人的呼吸器官、语言器官、共鸣器官、表情器官等生理动作的组合,它直接受人的心理意识的支配。声音传出到听觉器官做出适当的调整,调控好做出合理的机能配合才能再发出听到的优美的声音。所以歌唱既是生理活动,也是心理活动,两者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声乐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影响和支配着发声技巧与艺术情感的发生与发展。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声乐学习的初期阶段的学生,演唱技巧尚未成熟,心理状态更是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时期,笔者认为让其先了解一些正确的有关声音概念方面的基本要素,会比直接带他们进入琴房进行呼吸的训练和发声更有意义。比如,可以给他们列举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男女歌唱家的音乐作品,拿出相关的影音资料给学生倾听观看,使他们有一个初步印象,由少至多、由浅至深地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听辨声音习惯,拓展学生听觉系统的感觉域限。接着就可以给学生进行一些有引导性的讲解与比较,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良好的范唱,帮助学生尽快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初级印象,在倾听与观看中感受歌曲的韵律。另外,我们常说的“打开喉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哈欠”。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喉结会自然下降,软腭也会自然地抬起,咽管也随之拉开了上下距离,扩大了腔体,使声音的共鸣通道更加宽敞。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听懂老师所表达的意思。所以,通过从多方面的引导可以令其有更多认识并且加快了学生进入声乐学习的道路。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处于中等程度的学生,在有一定的基础上,也学习了较多的声乐作品,确定了正确的声音概念,可以运用自己的听觉去仔细倾听歌曲,进行仿唱,适当地分析一些歌曲的感情、风格等,锻炼自己对歌曲的倾听能力,这个阶段当对音乐有整体感知时,对音乐要素的感知也适时有序地展开。由简单到复杂把理论和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统一起来,不断加强歌唱的基本功训练,在处理歌曲、演唱歌曲的时候表现得会更好。

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对于程度较深的学生,他们掌握的技能也相对较好,学习的独立性也会更强,因此,我们要采用精听、细听的方式来深刻记忆。可以从歌曲的旋律背景、歌曲意境、情节发展、难易程度等各方面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的完美效果,通过听觉的调控功能不断完善声音技能,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认识基础上通过表演将作品变成比较完美的声音现实,提高二度创作的能力,从老师的带领中再次感受自己创作的音响并产生自主的评价,领悟更多倾听在声乐学习中的意义与作用。

我们认为,良好的师生配合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关键。

1.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倾听的主动性,教师所要做的是一名咨询者和辅导者。以满足学生的艺术发展空间需求。教师的责任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要强调听觉的主动介入,给学生讲解一些疑问或者是拿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让学生在整个倾听、学习中有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得到结论的过程。这样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才会有良好收益。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歌唱才华,并且还可以看到更多学生的发展潜力。

2.师生之间共同探讨。教学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音乐背景知识和音乐感知能力 (即完美的音乐听力)。如果学生的音乐背景知识不够丰富,音乐感知能力较差,那么讨论就会失去了教学的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讲,讨论一个完全没有音乐背景知识的问题,就像是要一个小朋友讨论意大利歌剧一样,这种讨论完全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讨论能力范围以内的,把学生放在一个互动性的平台上,让学生大胆地,有条有理地发表并交换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适当地做出一些延伸性的问题,有助于让学生拓宽思路,领悟更多声乐学习中的乐趣。

如今,教育事业在不断地改革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在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既符合生理条件又符合心理规律的科学教学方法。作为今后的音乐教师在不断更新、完善和提高自己教研水平的同时,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内容,不仅要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生理技能水平,更要深层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快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声乐艺术,真正实现声乐教学“以人为本”。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声乐音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音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