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学诵读传统的形成与衰落

2011-08-15徐明英邱瑰华

关键词:经学古代文学科举

徐明英,邱瑰华

(淮北师范大学 a.文学院;b.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古代文学诵读传统的形成与衰落

徐明英,邱瑰华

(淮北师范大学 a.文学院;b.信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中国,诵读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很早就受到重视,文学诵读风气的浓厚与经学隆盛、科举发达关系密切。晚清以降,随着经学告退、科举废除、白话文盛行,重视诵读的传统失去了依赖;而今的学科增多、文化多元、学术务虚更进一步促使诵读走向衰落。如今,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日渐生疏,这与诵读受重视的程度下降是有关联的,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会涉及写作与研究水平的下降及思想文化上的隔膜等方面。

诵读;传统;形成;衰落;原因

一、诵读的源起与发达

“诵读”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许慎《说文解字》曰:“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段注复谓:“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可见“诵”是一种诉诸声音的习读方式。至于读,《说文》解释为“籀书也”。段玉裁注曰:“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不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义蕴。”后来,诵读这个词的意义又有一定的发展变化,更加丰富细腻,并派生出更多相关联词语,如吟诵、朗读,但其传统诉诸音声之本义仍是主要的。据此,我们可以给它下个定义:诵读是一种通过诉诸音声、借诸口耳来习熟章句、把握文义的学习方法。吟诵等词虽然意思与诵读有所不同,但从广义上来说都不出于诵读的基本意义。故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它们是包含于本文讨论的“诵读”概念中的。

在中国,诵读的发达相当久远。《墨子·公孙篇》中说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以通过诵、弦、歌、舞的形式来表现,体现了先秦诗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基本特征。《毛诗序》又说:“诗言志,歌永言。”“言志”是从内容上说,“永言”是从形式上说的,诗与歌并不冲突,诗亦是歌,可歌当然须配以乐调,这体现的是诗歌演用的高级形态。未配乐调或者虽有乐调而不依用却仍诉诸口头声音的方法便谓之诵,因为诵相对简单易行,所以,施行方便,用之更广。孔子有“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云云,而不及“歌”与“舞”。由此可以想见:由于诵的方便易行,比诗、乐、舞密切结合的时代更早的时候,诵诗当已经是一种普遍的情形。此后作为读书重要方法的诵读代代相沿,更加受到重视。汉代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说“受《论语》、《尚书》,日讽千言”;韩愈《进学解》中称自己“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清人衡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序引俗谚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凡此,皆可明历代重视诵读之情况。

实际上,在中国诵读不但很早就成为学习的基本方法而受到重视,还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在制度的层面被肯定而加以推行。《周礼·春官宗伯下》曰:“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礼记·文王世子》亦有“春诵”之目。《学记》亦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郑玄注曰:“呻,吟也,占,视也,简谓之毕。”“占毕”指简牍形式的书册,“呻”即是诵读的意思。从这些材料可见出制度化诵读教育实施之早。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而被后人推崇。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张载曾提出“书须成诵”的原则。此法更为朱子所复倡,他说:“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朱熹谓读书有六法,诵读是其第一要诀。他在《童学须知》中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有些时候,前人对这一方法的重视程度,到了让今人瞠目的地步。元程端礼在《读书分年日程》里说:“每段要细读二百遍,默读一百遍,背读一百遍。”明清士子读经,率循此法!

二、诵读发达的因由

诵读有其作为方法上的优点,正如谢榛《四溟诗话》所说:“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可见,诵读的意义在于通过反复诵读中记住词句篇章,把握文章义脉,领略其主旨,同时体味其精蕴,得到情感陶冶。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它既是理解文章的先导,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又可获得思想上的教益。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不可或缺的手段。这是诵读受到重视的重要原因。

诵读之法倍受重视亦有着特殊历史时代的原因:造纸及版印技术发明以前,载籍希缺,片字为珍;加之简牍粗重,书册卷帙繁巨,持携翻检俱为不易。相比之下,诵读牢记便成了极可取的一种办法。汉唐之间,情况有了变化:先是造纸术普及,此后版印技术发明。至宋,版刻盛行,书籍易得,诵读的风气本应因此而有弱化的趋势,但另一个新因素压倒了这种趋势,那就是科举的逐渐严密。经学例以儒家经典为尊,科举实即分科举士,分科便有书目,举士便有竞争。这就使得个别书籍比之于其它书籍更加重要。这些书籍的主体是儒家经典,它们在汉代取得独尊的地位后,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随着科举的施行,儒家经典不仅是修齐治平的大道,还是功名利禄的阶梯。因此,它们成为士人重点攻读的对象,强化对这些书籍的诵读成了普遍的选择。诵读风气也因此更其浓厚。

强化诵读儒家经典与重视诵读文学作品有密切关系。在古代社会,经学地位崇高,后来,文学与经学在学科上虽终于走向分立,但二者之间关系并没有因此而被隔断。一方面,经学文本——如《尚书》等本身即有丰富的文学因素,其中的一些篇章亦是文学上的典范,经学与文学从篇章上看是相融的;另一方面,经学的范畴亦非既定不变的。《春秋》原系史部之书自不待言,《论语》、《孟子》本是子书亦信而有证,《诗经》自始就是文学总集。读书人在读经时可以阅读到大量的具有文学意义的作品。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与要求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仍不排除经学诵读具有文学意义。

读经是为了举业,通过它入仕,但仅读基本的经书是不够的,这也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选举人才不全囿于经术,唐以前,凭文学入仕的门径一直是开放的,故学子多诵习篇什、称颂诗书,唐代举业以进士为尊,其法全以诗赋为衡鉴,故须认真学习往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欣赏与写作水平。二是即便在科举文体与文学分途的宋以后历朝,诸体文学与科举文体仍有密切关系。宋人两则俗谚能说明这种关系,其一是:“文选烂,秀才半。”其二是:“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作为元明清三朝主流文学的戏曲也与举业有密切关系,袁枚就曾有八股通曲之论,焦循也将八股文与元杂剧比附。因为这种关系,士子们很重视通过诵习文学作品以提高写作能力来促进举业,除《文选》、苏轼的文章以外,《西厢记》、《牡丹亭》也都因此引起士子的极大关注,也是重点诵读的对象。

三、诵读的衰落

晚清以降,随着经学告退、科举废除,而后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它完全改变了数千年来传统规制、走上了十足的西化形式。与经学与科举的密切相关的诵读也遭到了清算,被视为死记硬背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而遭到彻底否定。此后诵读逐渐走向衰落,今天,这种情况更加恶化。

(一)诵读衰落的表征

今天,对旧式教育可取之处有了一些正面的思考,对于诵读教学的要义亦有所肯定,但对诵读重视的程度与古代差异仍是十分显著,表现在:一方面是诵读量的古今巨大差异,“书读百遍”在古人那里并非无任何夸张,今人则绝少这样读书,这是古今诵读的本质差异;另一方面,今天普遍强调包括诵读在内的阅读教学,但它更多的情况下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方法,而不是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基本途径。

在高校,中文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是应与作品选相辅为用的,一般来说,讲课时以文学史为主,对于作品只能选讲个别篇目,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余下的大部分作品是需要学生课下自己熟读的,实际上课后很少有同学能做到这一点,这样,作品及与之相关的诵读教学被轻视乃至被忽视。晨读时间,响彻校园的是咿呀的外语。即便偶有读诵古代作品的,亦皆限于屈指可数的几篇唐宋诗词,范围十分狭窄。在王国维先生眼中:楚骚、汉赋、六朝骈文是与唐诗、宋词、元曲并驾的“一代之文学”。如今,对于先秦之诗骚,两汉之赋颂,魏晋之文章,明清之词曲。除去中小学应试压力下还记得的一点,之外便一无所知。摆脱了早年应试压力的大学生们用来诵古代文学作品的时间几乎等于零。很多同学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所做的努力,只在于考前临时记住文学史上的一些纲目,供考试过关之用。对于中文专业大部分同学而言,如果平时偶有阅读古代作品的兴趣,一般也仅限于《红楼梦》等晚近的小说,稍及宋人小词与唐人诗歌而已。延续千年的传统在此刻是无可置疑地衰落了!

(二)诵读走向衰落的原因

曾经盛极一时、延续千载的诵读之法走向衰落甚至行将告废,原因很复杂。就大环境而言,自经学告废,白话文盛行,知识爆炸,科技革命成了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与生活水平提高最重要的力量,经史文章作为修齐治平圣教的地位被推翻,没有了经学与科举的环境,经史文章在诸多学科中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其地位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对诵读仍有一定的硬性要求,但只限于在高考前的语文学习,涉及的篇目有限。高考以后,高校中文专业古代文学客观上应有更高的记诵要求,但因考试容易过关,艰辛记诵因而被回避。而各类标准化的测试中,这样的记诵并无要求。与古代社会相比,诵读作品不再有现实功利的诱劝,后劲完全丧失,这是诵读教育衰落的基本因由。

另一方面,学科增滋也给传统诵读教育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学科多、课业重,要考各种各样的证书,英语负担尤其沉重,在教育市场化、商品化的时代,这些关系到学子们未来的生计!相对这种功利化的大背景而言,作品诵读既不需过级,亦不要考证。涵咏讽诵便成为一种近乎奢侈或是迂阔的行为了。

再者,世俗文化繁荣且日趋多元化,青年学子被裹挟其中。偶像明星,歌舞影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相对于这些快餐式的文化消费,诵读文学精品则似乎显得吃力而落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可以极其方便快捷地查询典籍文本。背熟一万字的古代文学文本要花上百个小时的诵读,用随身携带的手机从网络上查到它只需要几秒钟,辛苦朗读记诵太不划算!这样的看法代表了不少学子的心态。

学术转向务虚亦是导致诵读衰落的一个原因。章学诚认为,学术有务虚与务实之分,汉唐宋清,各有所尚,完成了一次由实到虚再回归到实的历程。当下的学术氛围,则是渐尚清虚。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受到重视,博闻强识并不被强调,章句之学日趋边缘化。据笔者所知,在高校计算科研分值时笺释注疏类的成果最没有份量。笺注之学与记诵关系密切,却不被看重。诵读在学术层面上被轻视,这几乎抽掉它的全部功利价值。

当然,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与考核方式的制定与采用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些方面虽然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大学文化生态关系密切,非教师可以完全左右,但还是可以进行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来弥补诵读教育的缺失,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改进也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三)诵读缺失的影响

因为诵读的欠缺,古代文学的教学也从整体上限入了困境。文学可以怡情悦性、陶冶风雅,具有“会通众心、互纳群想、而兼发情智”之功能。但由于诵读的缺失,学生对作品日渐生疏隔膜,普遍丧失了对古代文学作品观感的能力,越来越多地局限于书本上结论,而缺乏自己的切身理解与体认。在考试答题时,学生们对名词解释、简答题尚可应付,这只须答出条目与要点即可,最怕的是论述题,由于诵读的缺失,以致对作品本身十分隔膜:对于文章的语句、情境他们没有深切印象,所以举不出鲜活的例证,更没有自己的体会理解。如果按照要点、阐释、例证三三制的正常标准去评卷,一大半同学的论述题得不到及格分。

阅读作品少,阅读面狭窄,还可能导致写作水平的下降。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阅读与写作关系亦可如是观。古代各时期的文学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其中的优秀篇章无不自有其神妙之处,这些作品为后人写作时布局谋篇、抒情写志提供了无限法门,今天,虽然除楹联等少数文体之外,其它诸多文体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数千年的文学精华,其垂范作用是无法否定的,而诵读的缺失必然导致借鉴的渠道受限。

诵读的缺失还有可能导致研究水平的下降。诵读的缺失意味着阅读面的缩小,对作品认识理解浮浅表面化。对文学的理解日益局限于文学史上的一般性概括,很难有自己深入自得的见识,亦很难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于是研究日渐从务实转而务虚,或仅涉及一些远离作品体认的外围问题。

古代优秀作品包含着前人的思想情感,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从大的方面说,阅读的缺失使得汲取精神遗产的通道阻滞,造成思想的萎靡与情怀的枯干,一个民族的群体精神也将因此而走向贫弱与迷惘。这些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G64

A

2095-0683(2011)01-0172-03

2010-12-02

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研项目“《中国古代文学》诵读教学研究”(2008xxjy009)

徐明英(1973-),男,安徽明光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信息学院讲师;邱瑰华(1964—),女,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信息学院教授。

责任编校文方

猜你喜欢

经学古代文学科举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皇侃论“学”与南朝玄学的经学化理路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元代朱子后学经学著述整理之特色
汉魏经学的“人才进退”问题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小小花钱看科举
唐代科举的投卷与荐举之风
宋代科举冒贯管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