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国俗语义的英国文化考量
2011-08-15唐利平
唐利平,卢 凌
(1.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安徽 亳州 233500;2.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Horse”国俗语义的英国文化考量
唐利平1,卢 凌2
(1.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安徽 亳州 233500;2.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从昔日庞大的英帝国兴起直到现在,马在英国军事历史和英国民族的生活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基于马在英民族文化具有的独特形象意义,从马的英语语义和习语、历史文学和英国民族的体育娱乐生活三个层面探讨英国的“马文化”。
horse;国俗语义;英国文化;“马文化”
词语是最能明显反映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语言项目之一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most readily seen in words.Words that are intuitively recognizable are basic units of meaning)。它除了本身的概念意义(即逻辑意义、认知意义、指代意义)以外,还具有多项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使词语在读者意识中引起一种形象感。“在特定语境中给予人的一种特定感受”被称为“自然联想型”。词语的另一种联想形象,是前人通过文学作品记载或保留在社会生活习俗中,历经社会变迁和文化历史沿革流传下来,被后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接受并感知沿用的一种非直接经验的形象感。这种联想具有明显的“文化继承性”。这种在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的词语具有了特定的国俗语义,赋予了该民族鲜明的文化特色。
马在不列颠岛国英国属于为数不多的大牲畜之一。英民族的祖先凯尔特人 Celts属于游牧民族,擅长骑马和狩猎。由于英美文学作品的渲染和马在英国古代战争中的军事历史作用,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中世纪的骑士总是被描写成骑着健壮的高头大马,头戴盔甲,身佩战刀的形象。古人出游也常以马为伴。英国人至今喜欢骑马、赛马、赌马。马成了英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伴益友”。它在英语文化中的联想形象始终是和“忠诚勇敢、理性智慧、宽容温和”的词语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一、“Horse”的语义和习语
马在地球上出现要比人类早一些。马被列为动物王国中继大猩猩、象和狗之后在智力上最高级的动物,有极佳的记忆力。那些早已使用马的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则比没有使用马的人类文明发展快得多。
(一)“Horse”的语义
Horse一词的意义有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其概念意义在1976年版的Longman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词典里的第一条注释是:a large,herbivorous animal with……It has been domesticated since prehistoric times as a beast of burden, a draught animal and for riding.Horse做为中性名词,意为:马是强大的食草动物,被驯养来载物驮重、供人骑。“ The horse played a variety of other roles in urban society, such as a companion,an aesthetic object, and a heroic figure for literature”。Horse的功能是“(人类的)伴侣、欣赏物、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1]
在英语中,一些与horse有关的词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基督降生在一个马厩的马槽里。于是,stable马厩和trough马槽在英语文化里便罩上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被视为基督的摇篮和精神源泉。再如,马蹄铁horseshoe在英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民族意义。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物,能驱除邪恶,给人带来好运。英国有在家门口钉马蹄铁的习俗,并且要两端朝上,以防好运流失。据说,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Nelson就曾在它的“凯旋”号(Victory)军舰桅杆上钉着一只马蹄铁,以求好运。至今在英语国家婚礼上,经常有人把马蹄铁或做成马蹄铁形状的饰物配件当做吉祥物赠送给新人,以图吉利。还有人把住宅楼群设计组合成马蹄形,也是典型的英美习俗。人们认为这样能给住在里面的居民带来吉祥好运。[2]
在英语文化中,马的联想意义主要是褒义的。“在基督教国家里,马为勇气和宽容的象征,守护国家、地方、行业等的圣人。如英国的守护圣人圣乔治 (Saint George)常常以骑马的姿态出现。”[3]马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战士”和“武器”。马象征着财富、地位和权力,让人产生“威武健壮”、“忠诚勇敢”“宽容温和”的联想。
马不是某个民族的特有产物,“高大健壮”中含有英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良种马的一般特点。但是英国文化所具有的对于马的共同一致的联想,总是健壮的骏马,伴随着“威武、勇气和宽容”形象。这种联想可以称得上是典型的“文化形象感”。它在英民族多年的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中影响了一代代英国民族。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古诗《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几乎家喻户晓。其中“古道西风瘦马”,还有类似的“盲人瞎马”或“掉了牙的老马”的描写欲赋予的马的文化形象则显得凄凉感伤。这一点在英国文学作品和英国文化中绝难见到或感受到。
(二)英语中与“horse”有关的习语
Horse在英国人民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最能反映英语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人们喜欢用它比喻生活之事。英语语言中有许多短语、习语和谚语融入了英国民族喜欢马、爱马的情感。英语文化中的对于马的形象基本是固定的含有褒义或作为人类的同类而出现。
下面例子中,horse的含义已经超出了它的概念范围,而具有了联想意义。
1.英语语言中,“马”取代了汉语中的“牛”,而被比喻成强壮之物,含有“辛苦劳作、任劳任怨”之意。
如,as strong as a horse,非常健壮,精力充沛;Work like a horse,辛苦地工作,做大量的工作;hitch horse together同心协力、情投意合;eat like a horse/eat a horse,(如,I'm too hungry.I can eat a horse.) 比喻“吃的多”。
2.英语中horse的引申意义含有拟人化用法。
在英语国家,horse是古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武器和工具,甚至是战士、军事力量。在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的《新英汉词典》里注有:马 [总称]:骑兵。如,three hundred light horses,三百名轻骑兵。在这个词条解释中,horses不再是工具和武器,而被给予了与士兵相同的地位,light horses译为“轻骑兵”。再如,horse and foot意为:“全军、全力以赴”。
在以下词语中,horse被拟人化。如,a willing horse意为“心甘情愿、乐于工作的人”;an old war horse意思是“喜欢叙旧的老兵”;wheel horse“踏实苦干的人,骨干分子”;back the wrong horse“下错赌注,误信他人”。[4]
3.其它有关horse的英语习语和谚语。
习语:to change horses in the mid-stream为
“临阵换将,调换主持人”;horse sense,常识,判断力。
To put a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Hold one's horses!祈使句:停止,不着急,不发火。
To buy a white horse浪费金钱;在英语文化中,颜色词“白色”常表示“无用的”,还有 a white elephant意思是“无用的东西或事物”的说法。所以,买白色的马就是买无用的马,是浪费金钱。
英语谚语中有许多关于马的谚语和汉语谚语的意思相近。
(1)All lay load on the willing horse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2)A willing horse needs no spur.良马不需鞭策。意同汉语中的“响鼓不用重锤敲”。
(3)It'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好马也有失蹄时。
(4)Never swap horses while crossing a cream.过河中途莫换马。
(5)As a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 time reveals one's heart.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Never look at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对礼物不能吹毛求疵
(7)Lock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羊补牢,贼走关门。
在英语中,少数与马有关的词汇显示出贬损的一面。
如,《新英汉词典》( 同上)中,注有:horse,[美俚](考试作弊时的)夹带;粗鲁的家伙;笨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里也有类似的表达,如,talk horse为“吹大牛,说大话”;a horse laugh表示“放声大笑”,含有嘲弄或怀疑之意;be on one's high horse意为“趾高气扬,神气活现”;the 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指“暗藏的奸细”等,但这并不影响英语文化中“马”的正面形象。英语中还有许多描述马的词:a willing horse,a good horse,the most useful animal,——“金马良驹”。这种文化传承下来的形象根深蒂固,正如英国语言学家Ogden和 Richards在他们合著的《意义的意义》中所言:“词语的力量是我们生活中最守旧的力量。人类学家仅仅在昨天才开始承认这些纠缠着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无法摆脱的语词绳索的存在。共同继承的概念模式 (common inherited scheme of conception)包围着我们,像空气一样自然而又不可争议的影响着我们,强加于我们,以无数的方式限制着我们的思维活动。”[5]词语往往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被深深烙上民族的烙印。比如,中国人视“牛”为神物和命运的守护神。几千年来借牛力耕地,发展农业。中国人爱牛、敬牛、拜牛,称牛为“金牛”。像中国人自喻为“牛文化”一样,英国人喜欢马、崇尚马的理性宽容精神,形成了英语民族的“马文化”。
二、英国文学作品中的“horse”形象
历史上不列颠岛国曾先后经历过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和北欧海盗的入侵。直到1066年法国诺曼贵族威廉一世征服英国,建立英国诺曼王朝。
最早的凯尔特人the Celtics可以被看做是今天的爱尔兰人、威尔士人、英格兰人……,以及其他西欧和中欧人的祖先。从公元前800年直到罗马占领时期,杰出的铁器时代民族——著名的凯尔特人统治着欧洲的大部分以及不列颠群岛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直到公元43年,不列颠还为凯尔特文化所主导。
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家们一律将凯尔特人描绘成“高大结实,一头金发,擅长马术或驾驭战车的战士”。凯尔特人擅长骑马,作战勇猛,被称为“好战”的野蛮人。公元55年,凯撒大帝在征服不列颠战争中遇到了凯尔特人的战车。他在自己撰写的《高炉战史》中描绘道“战马的嘶鸣,车轮滚动发出的隆隆之声使敌人陷入一片恐慌。”[6]他们的马蹄所到之处,常使敌人闻风丧胆,“而且他们还可以在疾驰的战车中来去自如,如履平地。”“马”作为战争利器和工具与英民族祖先的勇猛威慑盛名一起被载入史册。
或许是祖先喜好的遗传,英国人爱马的传统从凯尔特时期就开始了。“马”在凯尔特时期就已经具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义了。考古学家在不列颠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公元前800年凯尔特人的青铜马具和陪葬马车。据考古学家研究分析:只有在当时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个人和家族,才能拥有精致的青铜马具和四轮马拉战车。同时,马车制造商和造船师一样成为一种发展很快的特殊职业。人们把护身符设计成带有拱形马头的胸针,胸针底部系有三角形垂饰,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可以威吓妖魔鬼怪或正在逼近的敌人。至今在伦敦英国议会大厦外面的泰晤士河堤坝上还挺立着一座1902年建造的一辆双马拉战车的青铜雕像。前方两匹马前蹄扬起,马似在鸣嘶。中间凯尔特王后波笛卡和她的两个女儿勇敢威武地凝视前方。[6]41这座雕像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英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盎格鲁-诺曼时期风行的传奇文学常以精通武术和骑马的骑士为主要人物。在《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传奇小说中,描写亚瑟王King Arthur和他的圆桌骑士们Calvary的骑士精神的故事家喻户晓。骑士的形象总是骑着英俊威武的高头大马、劫富济贫的侠义之士。马是骑士、武士的忠诚良伴,是勇敢的战士和作战利器。马对主人无比忠诚,关键时刻能替主人殉命。英国文学中,有多部作品描写骑士和马的生活,如《高温爵士与绿衣骑士》、《沃维克的盖尔》等等。英国骑士文学升华美化了马的形象。
马原本就是有灵性的动物,但是再没有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像英国作家斯威夫特那样赋予“马”如此高尚的理性和高贵的地位。在《格列佛游记》中,斯威夫特在第四卷慧骃国(即马国)游记中叙述了自己在马国的经历。这个国家统治者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马,即慧骃。供马驱使的耶胡yahoo(指人)——影射英国统治集团和社会上的坏人——却是一群丑陋龌龊、贪婪淫荡、残酷好斗的畜类。“因为这些高贵的“慧骃”生来就具有种种美德,它们是理性动物,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罪恶,所以他们的伟大格言就是要发扬理性,一切都受理性支配。……它们的理性并不受感情、利益的蒙蔽和歪曲,所以它必然会令人信服”[7]252“友谊和仁慈是“慧骃”的两种主要美德;这两种美德并不限于个别“慧骃”,而是遍及“慧骃”类。”在“慧骃”国,青年男女都有学习有关节制、勤劳、运动和清洁的功课。“慧骃”国建立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们创造了天文学和文学。可以根据日月的周转运行计算年月。“它们的诗歌比喻恰切,描写细致正确。”[7]258作者在“慧骃”国所有这些见闻,俨然是在一个理性的人类王国。在斯威夫特的笔下,马就是一个理性、智慧,具有人类各种美德的化身。无疑,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塑造的“马”的形象——“理性、智慧、勇敢和宽容”——给英国文化带来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三、“Horse”与英国人文化生活的联系
(一)“Horse”给英国人的体育娱乐生活增添了丰富内容
世界上许多体育运动,如足球、板球、高尔夫球和赛马等都起源于英国。数百年来,赛马horse racing在英伦诸岛一直是流行的观赏性体育运动。英国人尤其喜欢赛马、赌马,把它视为生活中最重要的赛事和娱乐活动。英国的赛马赛事频繁,只要天气允许,一年四季都有赛事。每周六天都有赛马活动,英国的小酒店和咖啡馆随时播放赛马的现场直播。赌马是赛马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国人传统生活的一部分。它增加了比赛的激烈性和紧张气氛。英国所有的商业街道high streets上都设有赌注站betting shops,turf accountant,供人们给喜爱的马匹下注“to place a bet”。这反映出英国上层社会和一般普通百姓对赛马运动的喜爱和兴趣。近年来,由于政府规定赌马下注的资金可以用于资助比赛获奖者,星期天也设有赛马活动。[8]
英国的赛马运动开始于中世纪,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时人们是为了能把马卖个好价钱,让赛马手骑马比赛,展示马奔跑的速度。在“狮心王”理查 King lion-heart,Richard统治时期(1189-1194),人们第一次为赛马设立了奖金,并制定了一套规则,对骑手和参赛马匹的资格认证等等。赛马很快成为英国人热衷的运动,特别是上流社会和贵族。随后,赛马运动很快传到美国、香港等英国殖民地。到20世纪下半叶,赛马运动迅速发展开来,人们对喜欢的马匹下注betting the race,英语国家出现了旷日持久的赛马赌马热潮。随着赛马项目增多和参与的人及马匹的增加,赛马运动越来越激烈精彩。被称为“正宗的英国皇家运动”的赛马和马术表演于1912年被正式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英国历史上,安妮公主就曾经获得一次最困难的三阶段赛马的欧洲冠军。香港一位名人曾说过,这已成了英语国家人民“生活的一部分”。[9]
赛马项目主要有两类:平地赛flat racing和越野赛steeple-chasing。平地赛马会常年都有,甚至在冬季;夏季举行越野障碍赛。平地赛是英国古典赛马运动。其中两个重大的赛马会是全国障碍大马赛the Grand National和皇家阿斯科特赛马会Royal Ascot。始创于1836年的英国最著名的全国越野障碍赛马会the Grand National为期三天,每年春天在利物浦的昂特里Aintree举行,被认为最具观赏性的赛马会。[10]1352每年六月在英国伯克郡举行的为期四天的皇家阿斯科特赛马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王室成员会前来观赛下注。现今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非但喜爱骑马,也常常出席英国重要的赛马会,同时会绕有兴趣的下注赌一赌自己的运气“bet for luck。”[11]
谈论“赛马”成为英国各阶层人民和媒介的一个经典话题。“A dark horse”(黑马)一词源于赛马:19世纪英国小说家迪斯雷利Disraeli在1841年出版的《年轻的公爵》中首次使用该词。该书描写了一次赛马活动:两匹被认为最有希望夺冠的马被淘汰,而一匹从未引人注目的黑马却冲过终点获胜。从此“黑马”一词被广泛使用,含有出冷门之意。比喻实力难测的竞争者,出冷门的候选人。[12]
英国皇家阿斯科特赛马会被称为时髦的赛马盛事。赛会的第三天通常是女士节Ladies'Day,女士们常带上奇形怪状的帽子,向人们展示她们的时髦打扮。这一活动往往成为英国电视和报纸媒介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英国的一些小报,如《世界新闻报》the News of the World,《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会连载文章评论女士们的帽子,预测时髦流行趋势。另外,还有一些专门报纸杂志登载赛马等消息。如,《马和猎犬》Horse and Hound是英国一家主要刊登与马有关的新闻和信息的杂志,谈论赛马和打猎。该杂志1884年开始发行,现为周刊。[10]741
(二)“Horse”与皇室的联系
有史以来,马与英国皇室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全球进入现代化的今天,英国人依然固守着古老的传统。在一年一度的英国女王生日庆典盛事上,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和她的丈夫爱丁堡公爵仍然是坐马车去广场出席阅兵式,检阅英国军团Trooping the Color。骑兵与马列队前往,行走整齐有序。女王马车前健壮英俊的高头大马成为女王生日庆典上最引人注目的风景,有节奏的马蹄声构成庆典活动中动人音乐的一部分。这种壮观的马与人构成的和谐画面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英国有着世界闻名的皇家骑兵队the Royal Horse Guards,创立于1661年。皇家骑兵团第一第二连队担任保卫白厅禁卫骑兵司令部的警卫任务,每天在骑兵司令部门前换岗cavalry regiments。这对士兵和马常常是个考验,因为当人群挤压过来,相机咔嚓作响,糖块挥撒,品头论足之声不断,士兵和马必须保持纹丝不动,尤其是马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和优雅的姿态令游人惊叹不已。皇家骑兵换岗仪式是英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同莫斯科红场士兵换岗或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一样,吸引着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旅游观光者。[13]一位记者这样描述英国皇家骑兵团换岗仪式:“骑兵们按照红、蓝色分列两队,每人骑兵手里都拿着一把宝剑,随着一声声号令,他们动作整齐地进行着交接仪式,训练有素的马匹就象听得懂指挥号令,随着一声声令下完成着一个个整齐的动作。交接仪式上,人与马的配合非常默契,令人赞不绝口。”人与马的密切配合如此默契,把马的理性精神、优雅姿态和温顺性格演绎到近乎完美的境界。悠然自得的骏马成为英国人的骄傲和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彪教授认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是各种文化保持其发展活力的源泉。”[14]19美国哲学家罗素也有一句至理名言,概括了多元文化的互补性和互动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我们在探讨英国文化,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时,“并非为了判定中西两种文化孰优孰劣,而是为了指明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便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正常交往,也便于两种文化取长补短,创建更加理想的人类文明。[14]176受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内省,强调悟性,安分守己,知足忍让。人们在默默无闻的“老黄牛”身上发现了这种品德性格,于是中国人赞美“老黄牛”精神,推崇“牛文化”。而英国人崇尚马的理性、秩序和规律,这一点恰好正是西方人讲求理性和逻辑思维方式的观照。因此,从这个视角考虑,英国的“马文化”可以被看做是中国“牛文化”的对视点。
[1]TheHorse in the City——Living Machin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The USA: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Baltimore Press,2007.
[2]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5.
[3]林明金,霍金根主编.简明英美语言与文化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37.
[4]侯宁海.英语习语大全[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戴尔·布朗.凯尔特人——铁器时代的欧洲人[M].北京:华夏出版社,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7]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张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PeterChildsandMikeStorry.ENCYCLOPEDIA OF ONTEMPORARY BRITISH CULTURE当代英国文化百科全书 .[e-M] .Londonand New York: theTaylor &Francis e- Library, 2002.(c)1999 Routledge.
[9]毕继万.世界文化史大全——英国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0]Jonathan Crowther.Guide to British and American Culture[M].黄梅,陆建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1.
[11]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华全坤.盛学葳.英语典故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14]左彪.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H313.3
A
2095-0683(2011)01-0146-05
2010-12-23
唐利平(1959-),女,安徽阜南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副教授,硕士;卢凌(1954-),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
责任编校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