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意识
——以本刊的编校为例
2011-08-15常文芳
常文芳
(淮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再谈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意识
——以本刊的编校为例
常文芳
(淮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 235000)
编辑修改稿件的态度体现了编辑的良心,是编辑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对高校学报编辑而言,就是要认真做好学报编辑流程的每一个具体业务环节。在标题的把握上要遵循学术论文标题的制作原则,斟酌修改;在对文稿内容的编校上要对专业知识、专业术语认真把握;对论文的参考文献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要付出精力和时间来细心核实。
高校学报;编辑;责任意识
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政治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编辑的工作性质,要求编辑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①笔者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上撰文《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意识》,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阐述:一是要切实做好学术规范工作;二是要有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善于策划栏目、培养作者和开拓稿源;四是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学报编辑要很好地履行他的社会职责,必须进行政治的、思想的、学术的、专业的、编辑业务的等等方面的修养。而最起码的,编辑要会加工文稿、善于用心加工文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提到的需要加工的文稿,指的是已通过审稿,无政治上的问题,在学术上有其一定价值的待排版刊用的论文)。即要具备良好的编辑业务素养。有的编辑拿到待刊用稿件后完全按照稿件的原样来发排,名为作者“文责自负”,实为编辑不负责任。而一个负责任的编辑,是要在作者的原稿上花费一番功夫来做编辑和校对工作的。编辑修改稿件的态度体现了编辑的良心,②郝铭鉴在《编辑学刊》2005年第3期的“开门鞭”(卷首语),借巴金老人的话“把心交给读者”来勉励出版界的同仁。任火在《编辑之友》2010年第5期 的“卷首语”上,用一位网友的话“编辑,是用良心工作的,一篇稿子来了,用心去修改和敷衍而过全是良心使然”来阐释编辑编校书刊,靠的是编辑的良心。是编辑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对文稿的加工主要包括对论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文稿具体表达和错别字、参考文献等方面。本文仅以笔者在编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部分具体实例作一简要说明。
一、论文题目的加工
标题即文眼,好的标题能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把稿件中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东西拉出来制作成标题。然而学术论文不同于普通文章,不能故弄玄虚、随意渲染。学术论文的标题是“读者窥视整篇论文的窗口和检索论文的标志”[1],它有其自己的语言特色,应该用简明得体的语言表达文章的特定内容。学术论文标题的制作原则已在学术圈和编辑部之间基本达成了共识,基本包括以下几方面:1.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定关键词。2.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3.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不出现结构式和数学式。4.题名应通顺,合乎语法要求。5.题名应明确。6.题名要与文章内容相符。7.题名与文章内容的风格应一致。
对文题准确地把握和修改,这是学报编辑职责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报文章有它的学术严肃性,不能哗众取宠,例如,有一篇投稿文题为“真相从何而来?”的文章,内容是以《南方都市报》对“三鹿事件”的报道为例看当下中国精英媒体的监督困境,于是,编辑将其题目修改为“当下中国精英媒体的监督困境——以《南方都市报》对“三鹿事件”的报道为例”(本刊2009年第5期)。常见的学术论文标题有以下两种,一是文章的题目是论题,例如:明代书厄论的继承和发展 (本刊2009年第3期);一是文章的题目是论点,例如:眷恋与弃绝之间——试论民国皖籍女作家的性别认知与创作(本刊2009年第3期)。而有些论文的题目不尽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报编辑进行编辑加工了。例如:
1.有的文题没有准确地反映出论文内容,文题与内容有偏差,编辑在仔细阅读过文稿后,可以和作者切磋进行修改。如:
原稿文题为“近十年来太平天国职官制度综述”,这个题目一看就发现有问题,难道近十年来我们在实行太平天国职官制度?阅读过文稿后我们明白了,原来是一篇研究太平天国职官制度的综述性文章,于是,经编辑加工后为“近十年来太平天国职官制度研究综述”。(本刊2005年第3期)
2.有的题目太抽象,不能准确地反映文章的观点,需要编辑进行加工。如:
原稿文题为“试论张学良眼中的‘自我’——兼论西安事变的原因”,经编辑加工后为“张学良的个性特征与西安事变”(本刊2005年第2期)
“山水以行媚道而仁者乐——从晋宋文化大背景上看《画山水序》的价值”经编辑加工后为“《画山水序》与晋宋文化”(本刊2008年第1期)
3.有的文题过于繁琐,编辑可以精练之,使言简意赅。如:
“关注民族动画产业发展 繁荣青少年文化市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经编辑加工后为“现阶段发展民族动画产业的几点对策”(本刊2005年第3期)
“浅谈在出版工作中如何正确使用28个被恢复异体字”经编辑加工后为“28个被恢复异体字的正确使用”(本刊2005年第4期)
“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析”经编辑加工后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探析”(本刊2005年第3期)
“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经编辑加工后删去了“认识”一词,变为“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本刊2005年第2期)
4.副题有画蛇添足之感,可以省却。如:
“正本清源,克服道德建设中的‘四化’倾向--对当前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经编辑加工后删去了副标题,成为“正本清源,克服道德建设中的‘四化’倾向”(本刊2008年第1期)
另外,学报文章是分栏目刊载的,一串的“论”“浅论”“浅议”等雷同字眼会使人失去阅读欲望,可酌情删改。一些论文多加“研究”字样,“研究”二字实为赘余或有拔高或扩大文题深度的嫌疑,也可以删去。当然,标题绝对不能只反映编者的思想,而违背作者原意,对作品歪曲。编辑应和作者讨论、切磋,力求给文章拟一个准确生动的标题。
二、文稿内容的加工
编辑应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应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正确理解文稿内容。对一些专业知识,要能准确判断,而不能仅凭估计和猜测。对文稿内容的加工应遵循从粗到细,由抓大到抓小的原则。对文稿内容的编校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在文稿整体篇章的把握中,应力求精炼。学术论文忌煽情,可删繁就简,把观点说透即可。
2.学报文章刊发的都是学术专业文章,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历史性、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等若干专业领域。而编辑人员的学识不可能涉及所有专业领域,这就要求编辑既要是“专家”,更要是“杂家”,做“学者型”编辑[2],对专业常识、专业术语认真把握,切忌出错。如:编辑在校读文学类稿件时,发现论文中有“黄修巳的《赵树理评传》”字样,原来是作者用五笔法打字时错将“己”误打成了“巳”,这就需要编辑对文学研究领域有一定了解,而不致于将“黄修己”错成“黄修巳”。再如,有的文稿误将《水经注疏》错成了《水经注梳》,这都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另外关于是“曾皙”还是“曾晳”,“文本”还是“本文”都需要编辑用心去核实。
3.错别字纠错。老编辑家陈原老说过,“《常用字表》对于编辑来说应该是极为重要的案头必备资料。合格的编辑从不‘好为人师’。一个合格的编辑,绝不轻易改动别人的文稿,尤其不轻易改变作者常用的语言文字用法,但是一个合格的编辑知道,他必须改正文稿中偶尔写错的、用错的字或词,他必须坚决改正原稿中的一切笔误或明显的或常识性的错误。哪怕是名作者,哪怕是治学十分严谨的作者,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笔误或错误。”[3]在我们日常的编校工作中,容易混淆的字词常见的有:“像”和“象”,“做”和“作”,“暇”和“瑕”,“唯”和“惟”,“孑然”和“截然”等。常出现的错别字词有:“蕴含”错成了“孕含”,“钟爱”错成了“衷爱”,“综上”错成了“纵上”,“相形见绌”错成了“相形见拙”,“分量”错成了“份量”,“过滤”成了“过虑”,“确实让人倍感宝贵”中“倍”错成了“备”,“仅用了寥寥几句”中“寥寥”错成了“了了”,“工人出版社”错成了“人工出版社”,“好像”错成了“好象”“松弛”错成了“松驰”,“如火如荼”错成了“如火如茶”,“一筹莫展”错成了“一愁莫展”,“擅长”错成了“善长”,“鸠占鹊巢”错成了“鸠占雀巢”,“急躁”错成了“急燥”,“走投无路”错成了“走头无路”,“金榜题名”错成了“金榜提名”,“再接再厉”错成了“再接再励”,“一如既往”错成了“一如继往”等。
另外,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大写之间也容易混淆,如“一九六O”错成“一九六0”。五笔字型打字,常会出现形似字打错。如:“关”打成“并”,“河南荥阳”的“荥”错成“荣”等。
总之,编辑应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去发现问题,并养成查书的好习惯。
三、参考文献的加工
标注参考文献,是对科学的认真态度,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对作者自己论文的负责。恰当地标引参考文献不仅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还能避免重复劳动,且能为读者进行研究相关问题提供方便等。[4]我们有必要让作者明白参考文献的必要性和著录格式,已有很多文章论述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格式问题,在此不再赘述。作者将论文的参考文献标识齐全,自然省却了编辑的许多麻烦。但编辑人员不应连编排这样的属于编辑业务分内的事也简单地、懒惰地交给作者自己来处理。作为一名学报编辑,应该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烂熟于心。应该熟悉《论文写作与编排规范》,要知道,这是编辑最基本的技能。
另外,编辑对论文的参考文献应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要认真地、不怕麻烦地细心核对参考文献。有的引文可能在引用时断章取义,有的与原文不符,有的作者因疏忽而造成所引文献的著者项、文题项、刊名项、出版时间项、期次项等出处错误等等,除了要求作者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其进行自查外,更需要编辑付出精力和时间来细心核实。
近代大编辑家、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是我们编辑学习的典范。张元济主持编纂百衲本《二十四史》时,为保证图书的质量,求得善本,他走遍了国内所有的藏书楼,抄录、摄影、比较、甄别,真是呕心沥血。编完后,张元济先生又一页页校对三遍,付印时一页页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示负责。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60年,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邹韬奋先生也说过:“我不愿有一字或一句为我所不懂的,或为我觉得不称心的就随便付排。”“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因为我的目的是要使它没有一个错字……每期校样要三次,有的时候不仅是校,竟是重新修正了一下。”[5]这就是编辑的敬业精神的体现,是编辑责任意识的体现。
[1]林晓霞.论科研论文题目的撰写[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7).
[2]常文芳.论编辑的学者素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陈原.陈原出版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488-489.
[4]冯春明.参考文献的功能分析[J].编辑之友,2003(6).
[5]邹嘉骊,编.忆韬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254.
G238
A
2095-0683(2011)01-0132-03
2010-12-21
常文芳(1972-),女,山东寿光人,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责任编校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