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谈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意识
——以本刊的编校为例

2011-08-15常文芳

关键词:编校文稿参考文献

常文芳

(淮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 235000)

再谈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意识
——以本刊的编校为例

常文芳

(淮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 235000)

编辑修改稿件的态度体现了编辑的良心,是编辑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对高校学报编辑而言,就是要认真做好学报编辑流程的每一个具体业务环节。在标题的把握上要遵循学术论文标题的制作原则,斟酌修改;在对文稿内容的编校上要对专业知识、专业术语认真把握;对论文的参考文献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要付出精力和时间来细心核实。

高校学报;编辑;责任意识

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政治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工作。编辑的工作性质,要求编辑人员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①笔者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上撰文《高校学报编辑的责任意识》,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阐述:一是要切实做好学术规范工作;二是要有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善于策划栏目、培养作者和开拓稿源;四是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学报编辑要很好地履行他的社会职责,必须进行政治的、思想的、学术的、专业的、编辑业务的等等方面的修养。而最起码的,编辑要会加工文稿、善于用心加工文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提到的需要加工的文稿,指的是已通过审稿,无政治上的问题,在学术上有其一定价值的待排版刊用的论文)。即要具备良好的编辑业务素养。有的编辑拿到待刊用稿件后完全按照稿件的原样来发排,名为作者“文责自负”,实为编辑不负责任。而一个负责任的编辑,是要在作者的原稿上花费一番功夫来做编辑和校对工作的。编辑修改稿件的态度体现了编辑的良心,②郝铭鉴在《编辑学刊》2005年第3期的“开门鞭”(卷首语),借巴金老人的话“把心交给读者”来勉励出版界的同仁。任火在《编辑之友》2010年第5期 的“卷首语”上,用一位网友的话“编辑,是用良心工作的,一篇稿子来了,用心去修改和敷衍而过全是良心使然”来阐释编辑编校书刊,靠的是编辑的良心。是编辑责任意识的具体表现。对文稿的加工主要包括对论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文稿具体表达和错别字、参考文献等方面。本文仅以笔者在编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部分具体实例作一简要说明。

一、论文题目的加工

标题即文眼,好的标题能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把稿件中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东西拉出来制作成标题。然而学术论文不同于普通文章,不能故弄玄虚、随意渲染。学术论文的标题是“读者窥视整篇论文的窗口和检索论文的标志”[1],它有其自己的语言特色,应该用简明得体的语言表达文章的特定内容。学术论文标题的制作原则已在学术圈和编辑部之间基本达成了共识,基本包括以下几方面:1.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并有助于选定关键词。2.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3.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不出现结构式和数学式。4.题名应通顺,合乎语法要求。5.题名应明确。6.题名要与文章内容相符。7.题名与文章内容的风格应一致。

对文题准确地把握和修改,这是学报编辑职责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报文章有它的学术严肃性,不能哗众取宠,例如,有一篇投稿文题为“真相从何而来?”的文章,内容是以《南方都市报》对“三鹿事件”的报道为例看当下中国精英媒体的监督困境,于是,编辑将其题目修改为“当下中国精英媒体的监督困境——以《南方都市报》对“三鹿事件”的报道为例”(本刊2009年第5期)。常见的学术论文标题有以下两种,一是文章的题目是论题,例如:明代书厄论的继承和发展 (本刊2009年第3期);一是文章的题目是论点,例如:眷恋与弃绝之间——试论民国皖籍女作家的性别认知与创作(本刊2009年第3期)。而有些论文的题目不尽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报编辑进行编辑加工了。例如:

1.有的文题没有准确地反映出论文内容,文题与内容有偏差,编辑在仔细阅读过文稿后,可以和作者切磋进行修改。如:

原稿文题为“近十年来太平天国职官制度综述”,这个题目一看就发现有问题,难道近十年来我们在实行太平天国职官制度?阅读过文稿后我们明白了,原来是一篇研究太平天国职官制度的综述性文章,于是,经编辑加工后为“近十年来太平天国职官制度研究综述”。(本刊2005年第3期)

2.有的题目太抽象,不能准确地反映文章的观点,需要编辑进行加工。如:

原稿文题为“试论张学良眼中的‘自我’——兼论西安事变的原因”,经编辑加工后为“张学良的个性特征与西安事变”(本刊2005年第2期)

“山水以行媚道而仁者乐——从晋宋文化大背景上看《画山水序》的价值”经编辑加工后为“《画山水序》与晋宋文化”(本刊2008年第1期)

3.有的文题过于繁琐,编辑可以精练之,使言简意赅。如:

“关注民族动画产业发展 繁荣青少年文化市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经编辑加工后为“现阶段发展民族动画产业的几点对策”(本刊2005年第3期)

“浅谈在出版工作中如何正确使用28个被恢复异体字”经编辑加工后为“28个被恢复异体字的正确使用”(本刊2005年第4期)

“大学生课外学术创新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探析”经编辑加工后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探析”(本刊2005年第3期)

“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经编辑加工后删去了“认识”一词,变为“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本刊2005年第2期)

4.副题有画蛇添足之感,可以省却。如:

“正本清源,克服道德建设中的‘四化’倾向--对当前道德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经编辑加工后删去了副标题,成为“正本清源,克服道德建设中的‘四化’倾向”(本刊2008年第1期)

另外,学报文章是分栏目刊载的,一串的“论”“浅论”“浅议”等雷同字眼会使人失去阅读欲望,可酌情删改。一些论文多加“研究”字样,“研究”二字实为赘余或有拔高或扩大文题深度的嫌疑,也可以删去。当然,标题绝对不能只反映编者的思想,而违背作者原意,对作品歪曲。编辑应和作者讨论、切磋,力求给文章拟一个准确生动的标题。

二、文稿内容的加工

编辑应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应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正确理解文稿内容。对一些专业知识,要能准确判断,而不能仅凭估计和猜测。对文稿内容的加工应遵循从粗到细,由抓大到抓小的原则。对文稿内容的编校可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在文稿整体篇章的把握中,应力求精炼。学术论文忌煽情,可删繁就简,把观点说透即可。

2.学报文章刊发的都是学术专业文章,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文学、语言学、历史性、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等若干专业领域。而编辑人员的学识不可能涉及所有专业领域,这就要求编辑既要是“专家”,更要是“杂家”,做“学者型”编辑[2],对专业常识、专业术语认真把握,切忌出错。如:编辑在校读文学类稿件时,发现论文中有“黄修巳的《赵树理评传》”字样,原来是作者用五笔法打字时错将“己”误打成了“巳”,这就需要编辑对文学研究领域有一定了解,而不致于将“黄修己”错成“黄修巳”。再如,有的文稿误将《水经注疏》错成了《水经注梳》,这都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另外关于是“曾皙”还是“曾晳”,“文本”还是“本文”都需要编辑用心去核实。

3.错别字纠错。老编辑家陈原老说过,“《常用字表》对于编辑来说应该是极为重要的案头必备资料。合格的编辑从不‘好为人师’。一个合格的编辑,绝不轻易改动别人的文稿,尤其不轻易改变作者常用的语言文字用法,但是一个合格的编辑知道,他必须改正文稿中偶尔写错的、用错的字或词,他必须坚决改正原稿中的一切笔误或明显的或常识性的错误。哪怕是名作者,哪怕是治学十分严谨的作者,也会发生意想不到的笔误或错误。”[3]在我们日常的编校工作中,容易混淆的字词常见的有:“像”和“象”,“做”和“作”,“暇”和“瑕”,“唯”和“惟”,“孑然”和“截然”等。常出现的错别字词有:“蕴含”错成了“孕含”,“钟爱”错成了“衷爱”,“综上”错成了“纵上”,“相形见绌”错成了“相形见拙”,“分量”错成了“份量”,“过滤”成了“过虑”,“确实让人倍感宝贵”中“倍”错成了“备”,“仅用了寥寥几句”中“寥寥”错成了“了了”,“工人出版社”错成了“人工出版社”,“好像”错成了“好象”“松弛”错成了“松驰”,“如火如荼”错成了“如火如茶”,“一筹莫展”错成了“一愁莫展”,“擅长”错成了“善长”,“鸠占鹊巢”错成了“鸠占雀巢”,“急躁”错成了“急燥”,“走投无路”错成了“走头无路”,“金榜题名”错成了“金榜提名”,“再接再厉”错成了“再接再励”,“一如既往”错成了“一如继往”等。

另外,阿拉伯数字和汉字大写之间也容易混淆,如“一九六O”错成“一九六0”。五笔字型打字,常会出现形似字打错。如:“关”打成“并”,“河南荥阳”的“荥”错成“荣”等。

总之,编辑应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去发现问题,并养成查书的好习惯。

三、参考文献的加工

标注参考文献,是对科学的认真态度,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更是对作者自己论文的负责。恰当地标引参考文献不仅可以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还能避免重复劳动,且能为读者进行研究相关问题提供方便等。[4]我们有必要让作者明白参考文献的必要性和著录格式,已有很多文章论述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格式问题,在此不再赘述。作者将论文的参考文献标识齐全,自然省却了编辑的许多麻烦。但编辑人员不应连编排这样的属于编辑业务分内的事也简单地、懒惰地交给作者自己来处理。作为一名学报编辑,应该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7714-2005)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烂熟于心。应该熟悉《论文写作与编排规范》,要知道,这是编辑最基本的技能。

另外,编辑对论文的参考文献应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要认真地、不怕麻烦地细心核对参考文献。有的引文可能在引用时断章取义,有的与原文不符,有的作者因疏忽而造成所引文献的著者项、文题项、刊名项、出版时间项、期次项等出处错误等等,除了要求作者要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其进行自查外,更需要编辑付出精力和时间来细心核实。

近代大编辑家、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的张元济是我们编辑学习的典范。张元济主持编纂百衲本《二十四史》时,为保证图书的质量,求得善本,他走遍了国内所有的藏书楼,抄录、摄影、比较、甄别,真是呕心沥血。编完后,张元济先生又一页页校对三遍,付印时一页页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示负责。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60年,任何事情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邹韬奋先生也说过:“我不愿有一字或一句为我所不懂的,或为我觉得不称心的就随便付排。”“看校样时的聚精会神,就和在写作的时候一样,因为我的目的是要使它没有一个错字……每期校样要三次,有的时候不仅是校,竟是重新修正了一下。”[5]这就是编辑的敬业精神的体现,是编辑责任意识的体现。

[1]林晓霞.论科研论文题目的撰写[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7).

[2]常文芳.论编辑的学者素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陈原.陈原出版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488-489.

[4]冯春明.参考文献的功能分析[J].编辑之友,2003(6).

[5]邹嘉骊,编.忆韬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254.

G238

A

2095-0683(2011)01-0132-03

2010-12-21

常文芳(1972-),女,山东寿光人,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责任编校边之

猜你喜欢

编校文稿参考文献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