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思考

2011-08-15张志勇司春霞

关键词:实力建设文化

张志勇,司春霞

(1.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重庆 400041;2.三峡学院 政法系,重庆 万州 404000)

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思考

张志勇1,司春霞2

(1.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重庆 400041;2.三峡学院 政法系,重庆 万州 404000)

文化软实力作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们的精神家园、营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具有独特作用。文化软实力建设既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加强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进行文化创新,挖掘、改造传统文化并赋予其现代性内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加强文化的对外交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文化软实力;机遇与挑战;精神家园;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由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在现代社会,单纯依靠军事和武力为主要支撑的“硬实力”竞争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文化在经济社会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各国党和政府的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的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党和国家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着眼点,彰显了一种清醒、一种理性、一种成熟、一种智慧。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持续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特别是在后金融国际危机时代,文化对于缓解社会民众焦虑心理、增强人们恢复经济的信心、引领经济走出低谷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文化软实力在实现民族复兴中的地位与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

中的地位和作为越来越突出,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所展示出来的独特魅力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软实力”一词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1990年在《注定领导:美国力量本质的演变》一书和同年发表在《外交杂志》中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根据约瑟夫·奈的观点,国家的软实力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1]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和一些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等;广义的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感召力、政治动员的能力、运作国际组织的能力等。文化作为我国软实力的核心与灵魂,不仅是凝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精神动力,也是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支柱。正如刘云山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2]

(一)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它不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消费方式等产生了极大影响。市场经济首先要求进入市场的主体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平竞争,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于培育人们的现代精神、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对于出现在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消极东西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坑蒙拐骗、短斤缺两、以次充好等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等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社会正义和社会和谐。对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文明,是维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高度重视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并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高度自觉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迄今为止人类的生活所涉及的领域大致上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分,当人类解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问题后,对精神的追求就迫在眉睫,失去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就不会有安顿感、温馨感和光明感,人的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而无所事事,甚至发生心灵扭曲和变形。作为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价值取向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也是个体精神家园的力量和源泉。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国内看,是自觉应对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现实状况的需要。”[4]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能够万众一心、不断取得进步、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惟有中华民族一枝独秀,究其原因就是那饱尝艰辛、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民族文化精神。从1998年的南方抗洪到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后全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抗震救灾和家园重建精神,就是中华传统一人有难、众人相帮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现,也是我们共有精神家园的自然流露。

(三)增强文化软实力有助于为中国发展营造和平、和谐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一球两制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学会与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就必须学会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相互合作、和平共处,在短时期内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没有放弃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奉行接触与遏制的双重政策,不断利用文化优势输入西方的民主制度、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同时他们用尽一切办法延缓、阻挠我国崛起的时间,利用一些周边国家与我存在的领土、领海争端制造摩擦,再加上他们对我国内一些分裂势力的支持怂恿,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极大的不安定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软实力是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在内的,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是基于共赢、贡献与和谐的价值观,“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是价值观,并且具有普世意义的、能够为他者共享的价值观。共赢、贡献与和谐,就是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能够为他者共享的、普世性的价值观。”[5]让文化“软实力”同“硬实力”像匹配,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让世界既要看到中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要让世界人民听到中国人民的声音,把和平、和谐、合作、互惠、共荣共存的理念洒遍全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现代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张瑞霜等[9]报道,与饲喂非FLF或干饲料相比,饲喂FLF通常会降低猪的干物质采食量。当水和饲料一起浸泡时,或不能及时采食干净,会增加沙门氏菌感染的机会,营养物质易腐败,饲料浪费会提高。液态饲喂有时和肠道出血综合征、肠胃胀气和胃溃疡的发生相关。

二、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与维护本国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众所周知,但是,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还很滞后,中国文化软实力不可能在短时期内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相抗衡,西强我弱的局面使我们必须有一种紧迫感和时代感,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勇敢面对当前挑战,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抱着冷战思维的模式,不断地人为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反动舆论,在国际上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以所谓的人权问题、西藏、新疆、台湾问题等搬弄是非,混淆世界舆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方设法阻碍、延缓中国崛起的时间。西方国家是国际议题提出者、国际规则的制定者,国际的话语权大部分由西方控制。如何掌握世界舆论的话语权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大挑战。

挑战一:如何应对西方利用文化软实力进行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宣传机器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输出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民主制度和意识形态,以自由、民主、人权卫士自居,配合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以期达到永远称霸的目的。利用文化软实力作为全球称霸的扩张工具,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与隐蔽性,且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值得引起高度重视,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与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长期渗透是分不开的。正如有人所指出的“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6]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巨大作用,造成当今世界的一些冲突主要地不是表现在军事上,而是表现在文化上,无怪乎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认为,未来社会的冲突不是经济政治军事之间的冲突,而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明和文化冲突。“在全球或宏观层面上,核心国家的冲突发生在不同文明的主要国家之间。”“当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卷入冲突时,文化差异就会加剧冲突。”[7]无论亨廷顿看法是否偏颇,但至少说明他认识到了文化软实力在当今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启示我们必须尽快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否则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挑战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文化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相对于这些国家来说,中国所占份额与中国的文化资源水平和整体发展规模很不相称,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本身的内涵和魅力相比,相差甚远。面对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发达的文化,如何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是一个巨大挑战。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尽管困难重重,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只有把握住这些机遇,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加强文软化实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软实力建设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离开了发展,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文化软实力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提升,作为上层建筑,它需要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建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为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和知识创造财富的社会,互联网的普及与IT行业的发展大大加速了文化的传播速度,拓展了文化的传播的范围,日本成为世界公认的“动漫王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米老鼠和唐老鸭》风靡全球,都是依靠现代高科技去打造动画王国,从而催生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于文化产业来说金融危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各个行业,文化产业也未能置之度外,但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每一次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时,都是人们心灵最脆弱最需要慰藉的时候,文化就具有这样的功能。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及时推出“文化立国”的治国方略,提倡发扬民族的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使韩国成功渡过了危机,国家竞争力迅速增强。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困难时期的独特作用,加快文化软实力建设步伐。

三、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路与对策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加强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来源和前提基础,只有大力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立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真正把提升文化软实力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提高中国在世界舆论中的话语权,形成与中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话语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一)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性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我们必须立足现代社会,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实现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真正继承传承中华文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和思想动力支持。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中华文化历来就有爱国主义传统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古代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如不畏强暴的晏婴,英勇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保卫北京的于谦,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横戈戍边抗清的袁崇焕,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等,他们的爱国献身精神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仍然是我们今天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就显得非同寻常了,它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根纽带,也成了凝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一致对外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成了一道凝聚全国人民意志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一面旗帜,1998年的洪水灾害,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疫情,2008年南方抗击冰冻雪灾,5.12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团结,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灾难,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大力挖掘传统思想中的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儒家倡导“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因此,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人和”是事业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以肆意妄为,应该倡导天人合一,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追求社会和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理念提出的思想根源。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自觉继承与发展,又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华文化的自觉继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丰富的理论内涵。

立足传统、积极创新,赋予传统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容,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要注重内容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时代心声,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真正创作出优秀的精神食粮。《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等就是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典范,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必须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软实力建设不等于文化产业,但是却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手段,是文化借以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西方国家正是看到了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才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美国的迪斯尼公司,从一个手工作坊起步,发展到今天价值550多亿美元的娱乐产业帝国,……1997年韩国影视出口额仅仅为49万美元,但2003年已经增长到3089万美元,……日本文化产业2002年的市场规模为11.5万亿日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15万日元,有可能超过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业。”[9]纵观世界各国文化市场中的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日本占10%,韩国占5%,而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只占4%。美国的影视和图书出版等总收入是600多亿美元,美国还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来自美国。

相对于他们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发展的潜力很大,需要注意挖掘。因此,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部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到关系文化安全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高度去重视。大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产业,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自觉地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当中,是解放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三)大力开展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中国在世界舆论中的“话语权”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想发展都不可能游离于世界发展之外,尤其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就必须批判吸收借鉴国外的经验,就必须学会和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晚清的闭关锁国和改革开放前的政策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说今天我们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话,最大的经验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条件和实力,必须抓住机遇,广泛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才能真正把握世界舆论的话语权。

对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去阻止西方文化和思想方式的渗透,必须主动出击,建立自己的文化阵地,拥有世界的话语权,表达中国人民的心声。其中一个重要要途径和方式就是要加强文化建设,开展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也有学者认为,“表现为国家‘素质和能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软实力,需要以‘释放’、‘超越’、‘扩大’等‘外显’方式,让人们认识、理解和掌握,进而提升、增强软实力效应。”[10]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同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截止2009年10月,我国已经与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280多所孔子学院。通过建立孔子学院,一方面中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支持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与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又消除了某些国家对中国迅速崛起的担忧,也达到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的。通过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把一个和平、祥和、富裕、文明的中国带给了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良好的国际形象。

总之,文化软实力建设无论是对于解决后金融危机时代出现的社会问题,还是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与紧迫性。要想不断增强“中国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想真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必须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放在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高度来重视,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

[2]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

[3]徐光春.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困难时期的独特作用[N].人民日报,2009-04-10.

[4]郭建宁.提高文化软实力与建设共有精神家园[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1).

[5]丁成际.文化软实力刍议[J].生产力研究,2009(15).[6]王广军.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J].理论界,2009(1).

[7][美]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29.

[8]老子·上篇[M].

[9]江凌飞,主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140.

[10]李树业,孙兰英.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

D601

A

2095-0683(2011)01-0038-05

2010-12-11

张志勇(1978-),男,河南许昌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博士;司春霞(1979-),女,河南许昌人,三峡学院政法系讲师。

责任编校向东

猜你喜欢

实力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