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2011-08-15何序哲
何序哲
(沈阳大学思想政治部,辽宁沈阳110044)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何序哲
(沈阳大学思想政治部,辽宁沈阳110044)
论述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问题的动因;从以科学发展观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为奋斗目标,以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的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并践行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十六大;民生问题;理论与实践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十七大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提出一系列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措施。我们党治国理政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鲜明的主线,这就是:让发展成果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关注民生问题的动因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孙中山曾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社会主义中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经济问题。这种问题,就是一般人的生活问题。”[1]民生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解决了原有的民生问题,又会出现新的民生问题。经济社会越是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就越是会扩展”[2]。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民生得到了极大改善,多数城乡居民迈进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同时应该看到,当前民生问题远未得到全面解决,主要体现在:
第一,保障性民生和结构性民生问题依然严峻。突出地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盾的重要性。从教育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和义务教育的福利性保障不够,受教育的机会尚不公平;从就业看,农民工不能安居乐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城镇失业率在持续攀升;从收入分配看,初次分配仍是向资本所有者倾斜的,二次分配中,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大,三次分配中,先富群体的慈善公益十分有限;从社会保障看,广大农民仍不能享受应当享有的社会保障,等等。
第二,民生问题持续发展,新民生问题不断出现。目前,环境保护与污染减排成为政府最难控制的治理指标;顽固的户籍壁垒与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限制着个人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人民对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制以及个人尊严与体面的追求还有待满足,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民生问题。
第三,市场化和全球化正在放大我国的各种民生问题。市场化能够带来效率,但它不会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全球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完全控制的全球风险。市场化和全球化正在放大我们国家的各种民生问题,如果不重视防止和控制,民生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
1.坚持以人为本,牢记党的根本宗旨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它不仅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同时强调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发展依靠谁的问题。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广泛地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团结奋斗。这些阐述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胡锦涛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
2.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构成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民生思想内容极为丰富,涵盖教育、医疗、文化、就业、人权、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致力民富的经济民生,保证民权的政治民生,提高民质的文化民生,尊重民意的社会民生[4]。致力民富的经济民生,体现了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强调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发展经济,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改善民生创造丰厚的物质基础。保障民权的政治民生,体现为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强调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提高民质的文化民生,体现在一是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文化民生的重要一环。尊重民意的社会民生,体现在党自觉担当起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职责。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价值取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民生思想的价值取向[5]。在这一价值取向统领下,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总要求,实现了民生观的重大转变。表现在:一是“财富观”,发展的目的更在于财富的公平分配,在于使财富能够让社会最大多数群众所享有,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实现全面发展的能力。二是“政绩观”,政府工作的政绩不再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而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满足。三是“执政观”,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只有代表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四是“人本观”,重视民生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上,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三、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新实践
1.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指导思想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维护公平正义,社会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在重大民生问题上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生活要求的提高,利益群体诉求多元,民生问题日益凸显。这些决定了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实现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让亿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为奋斗目标
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方面新任务,即到2020年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人民民主、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五项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都与民生息息相关,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3.以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重视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利益的有机整合,一方面能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能极大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焕发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改革的自觉性,激发社会的巨大活力。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民生问题得到不断解决的过程。
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一是对民生问题进行全面的“一体化”制度设计。把教育、就业、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诸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全面的具体的制度安排。二是更加注重“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逐步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局面。三是建立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加大了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使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四是营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在分配领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突出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五是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直补。在全国范围内免除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使中国农民从此告别了田赋,这是我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六是优先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建立高、中等学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杂费,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建立廉租房制度,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强医药价格管理、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减轻农民看病负担。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七是完善社会管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八是建设生态文明,完善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法律和政策,创建更加优美的民生环境。
[1]孙中山.孙中山选集:民生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02,807.
[2]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郑功成教授演讲录,后改革开放时代的民生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9.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4.
[4]龙佳解,罗泽荣.胡锦涛民生思想初探[J].学术论坛,2009(2):60.
[5]张敏,杨非.胡锦涛民生思想探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3.
【责任编辑王颖】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lving Livelihood Issues by CPC since the 16th People’s Congress
HE Xu-zhe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Themotivation of focusing on livelihood issues by CPC since the 16th People’s Congress is expounded. It is analyzed that Hu Jintao as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measures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actice the“right of the people,love the people,benefits for the people”based on the four following aspects: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s livelihood issue guidelines;the new task of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ng well-being society as the goal;through solving livelihood issues to promote socialist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and focusing on livelihood issues to improve social building.
the 16th People’s Congress;livelihood issues;theory and practice
D 26
A
1008-3863(2011)01-0063-03
2010-12-10
2007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07CDJ024)。
何序哲(1970-),男,回族,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