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2011-08-15刘莹昕石伟
刘莹昕,石伟
(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
刘莹昕,石伟
(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44)
在具体分析信息素养的内涵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高校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建议和方法。
信息素养;计算机基础教学;终身学习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急剧增长,信息素养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入门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与培养目标
1.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此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定义也不断扩展和演变。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在其后都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和扩展,使其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和进行知识创新的基础。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于1989年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养的总结报告》,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做了系统详尽的描述。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这样定义: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2]72。信息素养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内容。
2.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2001年1月18日,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CRL)审议并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信息素养Competence Standards for High Education)”。其中包括五大标准[2]72:
标准一: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决定所需要信息的种类和程度。
标准二: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有效、且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标准三: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
标准四: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无论是个体还是团体一员,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目的。
标准五: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
在我国,华南师范大学的桑新民教授认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确立[3]:
①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②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③有效地吸收、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④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⑤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⑥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比国外起步晚,近年来才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逐渐普及。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有一定提高,但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如下:
1.信息意识淡薄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对信息需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现已实行网络管理,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自由选择所需书刊,通过计算机进行个人信息查询、书目查询、数据库检索等工作。而实际情况是这种管理模式不但新入校的大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些高年级学生,对于快速查找所需图书是否在架,归还时间等简单操作也无所适从。而且,大部分学生除了写论文,平时很少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获取信息。
2.信息能力较差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家里都有计算机,大多数同学虽然会使用电脑、上网,但缺乏信息检索、信息处理等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无法简便通过计算机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例如:学生在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搜索时,面对互联网提供的成千条上万条记录,往往不知选择哪一个,缺乏信息的鉴别能力,不知道如何正确评价和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和信息处理,无法将无序的信息转换成自己需要的信息。
3.信息道德缺乏
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等,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通过自己的判断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就信息行为个体来讲,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行为人在传递、发布、利用信息时,应真实、准确、及时,尽量做到信息互补和共享,以诚待人,不传虚假信息,同时,还要发扬民主作风,反对信息垄断、封锁和独占。这就要求行为人在从事具体的信息活动时,应遵循一定的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行为与活动。而有的学生在计算机机房或网络教室里,擅自改变微机的设置,甚至删除一些有用的程序,破坏系统程序,造成严重影响。
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1998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发布《关于加强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成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渐进的教学层次[4]。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线学习、交流、办公的能力被列为了最基础的第一层次培养目标,而这一目标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来完成。那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责任呢?
1.注重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
信息意识是指人的信息敏感程度,即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前提[5]。图书馆是文献资料集聚的地方,文献是知识的载体,而各种知识中又包含大量的信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例如,可以启发学生利用网络来解决在Word或Excel中出现的编辑错误。
2.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一种基本的信息素养,它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能力层面上的素养。是个体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基本素质,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6]。由于互联网的普及,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已广为人们所用,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引擎查找资料,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同学们课后查找关于“图灵奖”的相关资料,归纳整理,然后鼓励同学互相交流,增长知识。通过查找,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通过整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通过对计算机病毒的讲解,结合实际出现的病毒种类及预防措施,提醒同学们一定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同时要特别提醒学生不能在公共机房随意下载软件进行安装或删除文件。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建议学生把自己的文件进行加密或把重要文件放到自己的邮箱,以免被其他学生浏览或删除。另外,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不要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不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较好地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才能使学生具有信息免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和信息腐蚀。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信息社会需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课程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教师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学习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
[1]许锦彪.浅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8):258-259.
[2]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72-74.
[3]李端强,何国基,王禹.新时期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7(12):31-35.
[4]王欣如,文俊浩.非计算机专业三层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4(3):79-80.
[5]张义军.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养[J].光盘技术.2005(5):63-64.
[6]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
【责任编辑王立坤】
Teaching of Com puter Basis and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LIU Ying-xin,SHIWe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On the basisof the specific analysis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ntentand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objectives of college students,the problem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existing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are researched.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th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andmethods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in the teachingof computerbasisare put forward.
information literacy;teaching of computer basis;lifelong learning
H 315.9
A
1008-3863(2011)01-0046-03
2010-08-06
刘莹昕(1977-),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