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文坛88新反思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解读

2011-08-15黄伟林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评论家文坛批评家

黄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广西文坛88新反思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解读

黄伟林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文学包括创作和评论两翼,文学桂军的崛起与广西文学评论家的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广西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始终关注着中国文艺理论的前沿和广西文学创作的动态,广西的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总是以其富于学理的理论思辨和敏锐而又智慧的阐释为文坛新桂军的崛起提供知音式的解读。通过对广西文坛事件、团队和刊物三个方面的现象解读,回溯了近20年广西文学评论界的实绩,并揭示了广西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互动关系。

“88新反思”;高校批评团队;《南方文坛》

作为文艺事业两翼中的一翼,广西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始终关注着中国文艺理论的前沿和广西文学创作的动态,广西的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总是以其富于学理的理论思辨和敏锐而又智慧的阐释为文坛新桂军的崛起提供知音式的解读。

一、事件

1989年1月3 日起,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用五周时间播发了五位青年作家黄佩华、杨长勋、黄神彪、韦家武、常弼宇的《广西文坛88新反思》系列文章,紧接着,《广西文学》1989年第一期以《广西文坛三思录》为题发表了系列文章的部分内容[1]22,该组文论由常弼宇的《别了,刘三姐》、杨长勋的《文学的断流》、黄佩华的《醒来吧,丘陵地》、黄神彪的《功利的诱惑》和韦家武的《我们的烙印很古老》五篇文章所组成,对广西文学的传统思维定势、作家人格、文学生态等提出近乎痛切肌肤的忧思和前所未有的严厉批判[1]22。《南宁晚报》也在第一时间即1989年1月5日专门作了报道。以此为导火索,1989年3月14日,《广西文学》、《南方文坛》、《广西日报》文艺部等6家单位联合召开了有150多人参加的“振兴广西文学大讨论”[1]22。会后,《广西文学》、《广西日报》、《南宁晚报》、《学术论坛》、《社会科学探索》、《广西作家》、《南方文坛》等多家刊物发表了相关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一篇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批评文章《走出“免神崇拜”》的作者秦立德还是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86级的在校本科生,他主持的广西作协机关刊物《广西作家》发表大量文章参与这场文坛反思活动,充分显示了广西文艺批评家的理论自觉。显而易见,“88新反思”最大的冲动就是要突破“刘三姐模式”,逃离“百鸟衣圆圈”。从表面上看,这场反思试图摆脱广西文坛长期以来固步自封于《刘三姐》神话的沾沾自喜的情绪,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以实现对广西17年文学成就的超越;深层考察,却是对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单一的文化生态的解构。这场反思之后广西文坛表面上进入了中心无主、权威不再的状态,但就深层而言,它打破了广西主流垄断的文化格局,还原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为即将到来的广西文坛的群雄竞起造就了休养生息、修身养性的文化环境。事实上,“88新反思”之后不久的90年代初期,一个日后被广为流传的名词“文坛新桂军”悄然出现,这个名词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中国文坛即将出现一支骁勇善战、攻城拔寨的队伍,而且,在广西文坛内部,它几乎直接意味着广西文学资源的重组和广西文学主体的更新换代。

反思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建设。在20世纪90年代的开局之年,《三月三》1990年第3期隆重推出“广西青年30人作品专号”,四名长期活跃广西文坛的青年评论家彭洋、杨长勋、张燕玲、黄伟林联袂出击,他们以《选择与被选择》、《原始的文本与变迁的批评》、《你无法走出你》、《独立自足的文学世界》等四篇个性鲜明的文论第一次展示了广西青年评论家的整体阵容。批评的自觉逐渐形成,以彭洋为会长的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学会于1991年8月成立,这一民间团体集结了一批广西文学批评领域的青年才俊。1993年4月,以外国文学出版享有盛名的漓江出版社出版了由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学会编的《文艺新视野》一书,选收了李建平、杨长勋、黄伟林、王杰四位评论家的文艺评论。这一年冬天,《文艺报》、《当代》、广西作家协会、广西青年评论学会、接力出版社联合在南宁就《当代》集束性刊发广西五位青年作家喜宏、常弼宇、黄佩华、凡一平、姚茂勤的五部中篇小说举办作品讨论会。广西青年作家创作与青年评论家批评的整休互动状态得以形成,广西青年评论家对广西青年作家文学创作的关注溢于言表。1994年,《文艺报》第15期同时推出杨长勋、李建平、黄伟林、黄神彪、彭洋的5篇文学评论,广西青年评论家的形象得以在中国文坛主流批评媒体整体亮相。不久,《三月三》1994年第4期又一次推出“新桂军作品展示专号”,这是广西文坛意欲逐鹿中原的第一次“阅兵仪式”,《狂狷人生——中国传统文人理想的放逐》、《关于传记文学的提纲》、《面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历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建设者》四篇文论使黄伟林、杨长勋、李建平、张燕玲作为文坛新桂军评论家的角色再一次得以强化。1995年12月,在青年文艺评论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以陈运为会长的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协会正式纳入广西文联的体制之中,成为文联下属的一个协会。2000年12月,王杰出任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意味着广西高校的文艺批评力量与广西文坛有了更紧密的结合,广西既有的文艺理论资源得到一次优化整合。

1996年,广西文学评论家的影响越出文坛范围,逐渐为社会各界重视,以出版少儿读物著名的接力出版社专门出版了一套评论家接力丛书,收入了杨长勋《话语的边缘》、李建平《理性的艺术》、黄伟林《转型的解读》、张燕玲《感觉与立论》、彭洋《视野与选择》五部评论集。迄今为止,它仍然是广西文学评论界最完整的一套评论集,它最饱满地显示了广西青年文学评论家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批评实绩。

1996年7月,一个后来被称为“花山会议”的广西青年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在宁明花山召开,会议对理清广西文艺事业发展的思路确定广西文艺事业发展的政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发展广西文艺事业的战略构想和措施,揭开了文坛新桂军“文学北伐”的序幕[2]45。

二、团队

广西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格局主要由这样两个系统构成:一是区直系统,主要包括区党委、区文联、区社会科学院、区干部行政学院等批评团队,其文艺理论和批评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和媒介影响力。代表人物有潘琦、李启瑞、唐正柱、匡达蔼、张燕玲、彭洋、王敏之、李建平、黄海云、陈学璞等人。二是高校中文系,主要包括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和河池学院等院校中文系的批评团队,其文艺理论和批评带了明显的学院风格和学科建设气质。其代表人物有广西师范大学的王杰、黄伟林、张利群、黄绍清、彭会资、雷锐、姚代亮、龙子仲、刘铁群,广西民族大学的容本镇、黄秉生、陆卓宁、徐治平、黄晓娟、张柱林,广西艺术学院的黄海澄、杨长勋,广西大学的江建文、唐韧,广西师范学院的巫育民、江业国、卢斯飞、陈祖君、顾风威,河池学院的银建军、温存超,玉林师范学院的赖翅萍和贺州学院的肖晶等人。

在上述高校中,有三所高校的文艺批评力量特别值得一提。它们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河池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人文底蕴最为深厚的高等院校,其中文系为教育部23个国家文科基地中文学科点之一,广西最有影响力的老一代文学评论家林焕平、贺祥麟都曾长期在这里任教,80年代曾产生了全国影响的控制论美学也是由当时在这里任教的黄海澄教授提出。在批评领域卓有建树的张燕玲、徐治平、秦立德、陆卓宁、黄晓娟、张东,在创作领域卓有建树的黄咏梅、杨映川均曾在这里求学。1997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在南宁召开了“广西首届百名青年作者创作会”,时任中文系主任的王杰教授在大会发言中宣布在中文系设立广西当代文学研究室,明确提出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参与广西文艺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的整体思路。广西师范大学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团队主要在文艺理论建设和当代广西文学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卓有建树,其文艺理论家的代表人物是王杰,文学评论家的代表人物是黄伟林。其中,以文艺理论在文坛获奖的分别有黄伟林获1995年度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庄重文文学奖、1999年度以《转型的解读》获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林焕平以《林焕平文集》获广西第二届文艺创作铜鼓奖、王杰以《审美幻象研究》获第三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彭会资以《民族民间美学》、张利群以《批评重构 ——现代批评学引论》获第四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龙子仲以《解读革命 ——对一个老话题的随想》获2001年度《南方文坛》优秀论文奖。由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广西高校中文系的龙头地位,从而成为广西文坛一个重要的批评平台。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举办过东西小说创作座谈会、鬼子小说创作座谈会、70后女作家盛可以小说创作座谈会,与桂林作家协会联合举办过光盘作品研讨会、周昱麟长篇小说研讨会,显示了高校理论力量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有力参与。

广西民族大学堪称是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的摇篮,形成了一个全国瞩目的“相思湖作家群”,代表人物有韦其麟、蓝怀昌、黄佩华、杨克、黄、杨长勋、容本镇、银建军、黄神彪、严凤华等人。2000年6月,“相思湖作家群”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成功举行,由容本镇、袁鼎生、徐治平、陆卓宁、黄晓娟、翟红、张柱林为代表人物的文学批评团队形成。2002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容本镇主编的《悄然崛起的相思湖作家群》,不仅整体显示了相思湖作家群的创作成就,而且也显示了相思湖批评家的批评实绩。

河池学院以培养著名作家而享有盛誉,东西、凡一平等一代著名小说家均出自这所大学。13年间,河池学院举办了一系列其本土作家的研讨会,如东西、凡一平作品研讨会、桂西北作家群创作研讨会,还创办了颇具文学品质的校刊《南楼丹霞》。除邀请区内外作家、评论家参加外,其本校教师也积极参与其间进行研讨与批评,韦启良、银建军、温存超、何述强等人不仅在培养作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理论建设、批评实践方面也做出了实在的成绩。

三、刊物

广西文坛除各大专院校的学报之外,较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评论刊物有《南方文坛》、《民族艺术》和《东方丛刊》。

1996年12月,张燕玲出任创刊十年的《南方文坛》的主编。在她的主持下,《南方文坛》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改版,改版之后的八年,在文学坚守和刊物艰守的情境中,《南方文坛》向读者展示了杂志自身的信念、智识、品质和活力,改变了中国南方的文学批评格局。改版以来《南方文坛》的文章转载率和印刷量一直居于全国同类期刊前茅,尤其文章转载率一直位于中国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类期刊的前十名,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类”前五名①。2001年底,《南方文坛》被中国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6。它不仅在版式风格上与国际接轨,而且在编辑方针上向中国文坛前沿贴近,“集结起一支有生气的批评力量”②,“催生了中国新生代批评家的成长与成熟”③,“业已成长为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论园地之一”④。

《南方文坛》努力在批评和创作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它设计的“南方百家”栏目五年里几乎囊括了长江以南成长于中国1990年代文坛的有代表性的新锐作家。它既关注创作,又关注批评家,尤其青年批评家。从1998年开始,“今日批评家”栏目以显要位置向中国文坛推介1990年代的实力派青年批评家。通过不同个性的批评家对自己批评观的言说及其他批评家对他的再批评,实现了批评家相互之间文学观念的交流、文化精神的对话,真正体现了文学批评的精神。“南方百家”、“今日批评家”两栏目的文字大多是些灵动而富有学理的文章,几年积累便形成一种生动、明快而富有生气、才情的批评文风,这便是文坛盛誉的《南方文坛》的“绿色批评”。

当代文坛各领风骚数百天,《南方文坛》的方略是热眼冷观,既敏锐及时地对文艺新问题新变化作出反应,使刊物充满活力,又尽可能冷静地从学理上加以观照,寻求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最后在热眼冷观中发现问题,从而设置具有文学意义的话题批评。从“本期焦点”、“品牌论坛”到“批评论坛”、“个人锋芒”、“现象解读”、“对话笔记”等栏目,体现了自觉的“问题意识”。面对文坛浮躁风气,《南方文坛》力戒文化和商业的功利性,使讨论始终在文学轨道上展开,以求在交流、沟通、批评中逐渐走向深入,从而以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来体现杂志的前沿理念、批评精神和学术形象。例如,1998年第二期的关于当代女性文学写作和批评实践的讨论,1998年第四、五两期通过独特的形式 ——分别邀请资深“知青代”评论家和“知青后”青年评论家对“知青情结”进行了深度的学术剖析,以纪念“知青文学”诞生二十周年,1998年组发的最具代表性的“晚生代”作家的自观文,1999年初展开“70年代生”文学新人的讨论[1]24,请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作家,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研究现状做出问答,这是中国文学期刊在1990年代对少数民族文学规模最大的一次深度研讨,20世纪末诗坛关于“知识分子”和“民间写作”的论争,针对1990年代文坛对批评现状的非议,《南方文坛》拟定了1990年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约请最有代表性的二十位老中青三代批评家进行笔答(1999年第四期),几代评论家的发言,本身就是中国批评界一份具有纯粹性和代表性的批评,而且体现了今日批评的精神生态和批评家的生命状态,还有近年关于“文学呼唤什么”、“重写文学史”、“80 后讨论”、“呼唤文学人物”、“暴力叙事与叙事暴力”等话题讨论,尤为读者所称道。其中“个人锋芒”栏目,著名评论家李建军称赞它“为个人的思想和激情提供飞翔的空间,为尖锐的质疑和坦率的批评添培生长的沃土”,它的文章转载率尤其高。总之,《南方文坛》每期都策划两三个文化热门话题进行问题批评,并获得广泛的关注,其中大部分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等报刊转载和报道,还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这些讨论既繁荣了90年代的文学批评,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学史家和文学理论家积累了一些他们进行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静态研究所需的第一手材料。

如果说,关注当下和新生力量,确立自觉的问题意识,使《南方文坛》充满活力的话,那么,坚持理论见解的独创性、学术性和前沿性便是《南方文坛》生命之根了。这种选择的自觉性体现在它的理论栏目上 ,如“理论新视界”、“同题异论”、“学人学思”、“新潮学界”、“中国前沿”、“精神自传”、“当代文学关键词”等。而后者已结集出版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新成果。这些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栏目的设置和操作,体现了现代意识的前瞻性和开放性,使《南方文坛》有别于其他文艺理论期刊。此外,《南方文坛》十余年如一日地在封底推出前卫美术的创作和评点,就刊物关注文学新人、追求前沿性形成完整、和谐的氛围来说,并非艺术点缀,而是使刊物坚持显现多元并存和先锋性的姿态,以及坚持为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的东西留出必要的空间,力求形成人文学科、文学艺术互动互补的大格局。艺术批评栏目“艺术时代”,也是基于这种识见。正如著名批评家贺绍俊在《南方文坛》百期座谈会上发言所说:“《南方文坛》是将学术性与当代性非常协调地统一在一起,并找到最佳切入点,她把学术的独立品格与对当代文学动态的敏感的把握,在刊物中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是一本探索当代文学脉搏不断地往前走的充满活力的学术刊物”[3]9。

在张燕玲的积极争取下,《南方文坛》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01年开始合作,开创了优势互补、品牌共享、资源兼用、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相济的社刊双赢的文艺产业之路[3]6。一边以出版社的经济实体和规范经营提升和强化杂志的品质,一边以刊物的行业品牌资源和强大的作者资源为出版社提供一定的支持,书刊互动。策划出版图书,其中在学术界颇具影响的《南方批评书系》(8部)中的《小说的立场》,不但销路颇好,还入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评论奖前十名。这一合作模式为中国文学批评乃至中国文艺体制的革新提供了参照系。国内有十余家著名报刊称此合作办刊“意义不仅止于合作双方,也不仅止于对中国文艺批评的建设,它对正在摆脱旧体制轨道寻求新路和生机的同类期刊,颇具启示性、未来性和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南方文坛》已以自身的影响力汇入中国文坛的重要文学活动中,并以此扩大自身的品牌影响力。1998和1999两年在《文艺报》头版协办《先擒王 ——我看头条小说》,组织评论家对全国文学期刊的头条小说进行批评论说。1998年至今,开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专栏·文坛评述”栏目,点击当下文坛的动态和最新研究,其信息性深受读者欢迎。2001年设立的“《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已被专家认为“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奖项”⑤,此奖已历时四届,每届都受到文坛和媒体关注。2001年11月,30余位《今日批评家》栏目推介的青年批评家汇聚广西北海,与前辈批评家谢冕、陈思和、鲁枢元、夏中义、白烨、贺绍俊等对话,共同检讨和反省自己,从而总结中国新一代的文学批评,这是世纪之交青年批评家一次重要的群体亮相和群体反省。会上,谢冕教授、陈思和教授等名家提出:“中国当代文学最有影响的两家杂志辽宁的《当代作家评论》和广西的《南方文坛》,一北一南,承担着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责任,它们不仅是地方的,更是中国的,是中国文学理论家之家”[1]23。《南方文坛》2001年开始与《中华文学选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南方都市报、新浪网等五家机构负责人联合策划组织评选的“年度中华文学人物”,持续了3年,引起国内文坛的瞩目。还有已历时三届的与《人民文学》杂志联合举办的“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对中国文坛的意义也日渐彰显并且越来越丰富:创作名刊和批评名刊一起联手,让中国最有实力的青年作家和批评家坐在一起自由对话,毫无疑义,“论坛”将成为中国文坛的品牌论坛[4]141。《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羊城晚报》、《广西日报》等均以整版或半版等显著位置对“论坛”作过报道。这系列的批评活动既提高了《南方文坛》的知名度,也提升了杂志的学术品质,扩大了广西文艺评论的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国文坛的批评重镇”,《南方文坛》尽了她在这个时代应该作出的努力。

《南方文坛》作为广西的一份理论批评刊物,尤其不能忽略它在推介广西文学艺术上所起的特殊作用。正是由于《南方文坛》具备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性的胸怀,决定了它是在当代文学这样一个宏观的背景来关注广西文学、推介广西文学的,那么它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就事论事的来评价一个地域的文学创作。其“南方百家”栏目将广西实力派作家和外省知名作家并置参照的批评策略也显得匠心独运,这种设计一下将广西作家放到了中国文坛的大背景下,暗寓了新桂军突出八桂崇山峻岭之包围的思路。《南方文坛》有意把广西的创作让一些本身就在思考当代文学整体性、具备整体性把握能力的批评家去研究,以一个整体性的眼光来研究广西的文学,对广西文学的推介作用就难能可贵[3]9。例如对于涌现于广西本土的“新生代”作家东西、鬼子、李冯,1997年底《南方文坛》不仅策划邀请一批著名批评家来广西召开研讨会,并在刊物上专题研讨他们的创作得失,从此“广西三剑客”便成了中国文坛的一个名词,媒体称这是中国文坛对“新生代”作家首次召开的大型研讨会。《南方文坛》始终关注广西文坛,组编了广西近年来成绩突出的青年文艺家的评论专辑,对广西的文艺现象以话题批评的集束方式,一直特约国内名家进行有点有面的研究和评论,组发文章,策划开文学研讨会,如“杨映川、贺晓晴作品恳谈会”、“桂西北作家群研讨会”、“相思湖作家群研讨会”、“仫佬族作家群研讨会”、“天门关作家群研讨会”等,因为其阔大的思想理论境界和一流的作者队伍,有力地扩大了广西文学在全国文坛的积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新桂军的群体成长,为推动广西文学创作走向全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查询和每年3月《光明日报》的公布数据。②见《人民日报》,2000-06-17.

③见《文艺报》,2000-10-31.

④见《新闻出版报》,1999-06-03.

⑤见《文艺报》,2001-12-04.

[1]张利群.论广西文学理论批评桂军的崛起及评价机制建设[J].贺州学院学报,2010(3).

[2]黄伟林.从花山到榕湖 ——1996-2004年广西文学巡礼[J].南方文坛,2004(4).

[3]蓝怀昌.《南方文坛》创刊百期座谈会纪要[J].南方文坛,2004(4).

[4]黄伟林.有难度的批评 ——论张燕玲的批评风格[J].文艺争鸣,2010(4).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Since 88’New Introspection in Guangxi Literary World

HUANG Wei-lin
(Literary Schoo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

Literature includes creation and criticism.The rising of Guangxi literary write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ritics’efforts.Guangxi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attend to theoretic frontier and creating trend.Guangxi theorists and critics interpret the rising of literary Guangxi writers based on doctrinal theoretical speculation and acute sapiential Interpretation.This paper backtracks the achievements in literary criticism circle and reveal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by interpret the literary events,teams and journals.

88’new interpretation;critic teams in colleges;South Literary World

I206

A

1673-8861(2011)04-0034-05

2011-10-15

黄伟林(1963-),男,广西桂林市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广西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评论家文坛批评家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新锐批评家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今日批评家
评论家杨占平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