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机械化 助推眉山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2011-08-15宋骥
宋 骥
(眉山市农机局,四川 眉山 620020)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在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笔者就加快农业机械化,助推眉山农业现化代跨越发展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1 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助推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农业机械化生产是通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组织和个人,运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作业服务。农业机械化生产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高效收获等作业只有借助机械的动力、精准度和速度才能实现。农业生产中的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也都需要机械化作业才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1.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现实选择。眉山市350万人,城镇化率为36%,农民250万人,其中有100多万人在外打工,2/3的农户的青壮劳动力都不在家,留守在家大多为老人和孩子,农村劳动力已由无限供给向有限供给、由绝对过剩向相对过剩乃至结构性短缺转变。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一些新生代农民更是不想种地、不会种地,留在农村务农的也需要体面劳动。农民渴求机械化替代传统的人力畜力劳作,渴盼从传统种养模式中解放出来。
1.3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率的有效举措。农业机械对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效作用突出。据专家测算,使用机械化作业,在不降低产量前提下,可以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增加土壤有机质0.03%-0.06%,每公顷节约用水600立方米,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作业可增产5%-10%,而在保持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通过开展高效施药机械化作业,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20%-30%。农业机械化还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劳动强度,从而增加收入。仅就机械插秧一项而言,其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亩均增产可达25千克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我国农业机械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已达到20%-25%。在同等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种、增产、减损综合增产能力分别为53公斤/亩、37公斤/亩、72公斤/亩。农业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4 发展农业机械化生产,是扩大农民就业,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造就高素质职业农民的过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步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外出打工的人看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光明前途,转而投资购置农业机械,加入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中,通过农民“阳光培训”等多途径获取农机、农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逐步成为新一代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眉山市农机从业人员约5万余人,拥有农机大户155户、农机专合组织16个、社员393人,各型机具748台套,资产1 700余万元,辐射带动服务农户近1.9万户,2010年作业面积近15万公顷,实现作业收入1 400余万元。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推进,眉山市将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1.5 机械化生产带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大批量高性能农机具的推广应用,一户人家种植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土地已成为可能,一批批土地联片、规模经营的农业种养大户相继诞生,引领眉山市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迈进。青神县黑龙镇新平村种植大户魏立兴,租赁本乡3个村66.7公顷以上土地,联片种植优质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个人拥有拖拉机2台,插秧机3台,耕整机5台,联合收割机2台,固定资产达70余万元,他还将周边农机户组织起来,成立了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既为自己的农场服务,还为周边农户服务。
2 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需注重五个相适应
2.1 农机装备数量增长与装备质量提升相适应。保持装备数量不断增长是加快机械替代人畜力步伐的迫切之需,提升装备质量则是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的长远之道。必须坚持数量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优化并举,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推进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和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机械化,大力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全面提升经济作物、林牧渔业、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化水平。
2.2 农机与农艺发展相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不是简单地进行机械作业,要以配套的栽培技术为基础,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精准化作业,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先进的农艺措施也需要农业机械配合得以实现,才能广泛应用。农业生产过程涉及品种选育、栽培模式确定、机具选择、植保和大田管理等诸多环节,只有农机和农艺配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集成应用,才能提高作业质量和水平,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受到农民的欢迎。要建立农机和农艺的合作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机械化生产路线和作业规范,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2.3 发展农机户与创建农机服务组织相适应。眉山户均耕地少、农民收入低,每家每户买农机,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在立足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农机化,必须走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路子,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既要注重发展中、小型农机户,更要注重培育农机大户。支持鼓励农机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创办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农机服务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努力将农机合作社培养为延伸农机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引领农机化发展的龙头,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2.4 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适应。一是在地域上,注重区域间经济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差异、农机化水平的差异,在平坝地区发展高性能粮油生产机械,在丘陵山区发展轻小微作业机械。二是在配套优势产业上,继续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同时,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畜牧、茶叶、水产、蔬菜、水果、药材、林竹等优势农产品机械。三是拓展产业链,巩固提升耕、种、播、收等产中环节机械化水平,推广节水灌溉、种子选育、农产品深加工、高效植保、品质保鲜贮运等机械,促进农机科技广泛应用,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由粗放经营向精准农业迈进。
2.5 服务、管理应与发展相适应。在农机具保有量大幅攀升之后,要把安全监管、推广培训、试验鉴定、质量监督、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加强安全监管,保障农机户安全生产。二是加大信息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发展的难题。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帮助农机户会用、会修、会经营农业机械。四是加强维修网点建设,切实解决机具使用过程中的故障问题。五是加大市场监管,净化农机产品市场,协调处理好农机消费纠纷。
3 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坚持统筹规划,强化行政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农业综合项目、推造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同时,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总体规划范畴,作为加强“三农”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工作,同谋划,同组织,同发展,充分调动财税、金融、发改委、农口等部门,整合资源,整合项目,齐抓共管,同步推进。
3.2 坚持市场引导,推动产业化经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机具利用率为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农机大户和服务组织开展以跨区作业为主要形式的作业服务,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不断扩展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范围、作业领域,作业环节由机收向机耕、机播、机插、植保、秸秆还田等发展,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服务范围由产中的作业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延伸,不断创新承包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等作业模式,带动农机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维修及配件供应等产业的发展,大大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市场化、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产业化。
3.3 坚持典型示范,带动全面发展。着重抓好示范基地、示范园区建设,由点带面,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主体的发展壮大,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通过平原地区率先发展,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关键农时的机械化作业服务,带动全年的机械化生产。在坚持巩固提高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水平的同时,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因地制宜逐步推动经济作物、养殖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服务农业生产。
3.4 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生产秩序。全面贯彻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四川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四川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和事故处理条例》《四川省农村机电提灌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准确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治机管机兴机富民,不断提高农机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水平;切实履行好农机监管职责,保护农机手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抓好农机市场和产品质量监管,维持好农机行业健康稳定秩序。
3.5 强化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建设以农机技术推广、社会化服务、教育培训、信息宣传等为主要内容,依法规范、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搜集、整理、发布制度,运用好眉山农机化信息网平台,发挥好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重点是跟踪农业机械化生产进度和发展脉络,深入挖掘提炼农机管理、科研、培训、推广、监理等方面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果和新经验,扩大宣传,树立形像,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机化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