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对接,五段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1-08-15岳苓水张志华张红光闫志谦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化工实训职业

岳苓水,张志华,张红光,闫志谦

(1.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6;2.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 061001)

“三对接,五段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岳苓水1,张志华2,张红光1,闫志谦1

(1.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6;2.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河北沧州 06100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点,“三对接,五段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成果。该成果解决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课程体系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师职业教育能力低,实训装置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逐渐由规模扩张式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2005年11月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启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全面推动了该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1 “三对接,五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背景分析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及不同时期社会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在形式、内容及服务面向等方面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即使同一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国家、地区乃至学校其课程体系也有一定的差异。以下为国外几种人才培养模式。

CBE模式,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Compentency Based Education)。按照学生的实际, CBE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学习包的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双元制模式,即理论学习在学校,技能培训在企业,受训者兼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受训者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在企业里接受培训,是企业的学徒;另一方面,受训者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课教育,是学校的学生。

MES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即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具备的全部职能,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教学模块。

国外人才培养模式其共有的特征是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教学计划突出以职业为主线的课程设置体系。在课程结构中,理论与职业技能并重。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企业直接参与学生培养,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国情的差异,国外的模式不能照抄照搬。

在我国,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摸索、探究的阶段,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外延和特点还尚未形成科学的定论。国内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采用传统三段式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组合。传统的三段式模式,以学科为本位,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传播为根本任务,人才创新意识淡化,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三对接,五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通过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结合该院专业设置的实际和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索创建了“三对接,五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是课堂与车间、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的对接,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各个环节设计的依据和目标。“五段式”是“职业基础学习、职业认识实践、专业核心能力学习、专业拓展学习、顶岗实习”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职业基础学习阶段,主要开设思政、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需要和发展必须的基础,并通过专业介绍、企业专家专题讲座、到企业参观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建立未来职业工作的概念;第二阶段为职业认识实践,通过认识实习、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未来的职业工作的性质、特点、发展前景,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第三阶段为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阶段,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实和提高,真正开始接触未来职业的内涵;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方式,遵循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专业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并使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同步培养;第四阶段为专业延伸或拓展学习阶段,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专业的深度学习或专业拓展学习,或进行就业性顶岗实习,该阶段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和选择,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一步的提高;第五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进行与就业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开始从事职业工作,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步入社会做最后的培养和训练。

该种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彻底改变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培养,实现由一名学生到高素质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变,最终实现学业与职业的对接。

3 “三对接,五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三对接,五段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前提下,“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将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证。

3.1 “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证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逐步深入,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学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加大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一是引进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二是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机制;三是鼓励教师通过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参与社会服务和项目开发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提高实践能力;四是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聘请了一批企业行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

兼职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可以弥补学校专业教师的不足,有利于缓解专业转换过程中新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兼职教师作为单位的生产、科研技术骨干,他们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熟悉生产过程,具有多方面的动手能力,是“课堂与车间、课程与岗位、学业与职业”对接的重要保证。

3.2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

近几年来,为保证“三对接、五段式”人才模式的实施,学院按照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先后投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软硬件配套,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四位一体的、能满足现代岗位群技能培养要求的校内四大实训基地,共21个实训中心。化工技术、生物技术两个实训基地为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生物技术实训基地并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这些校内实训基地的建成加强了对学生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社会人转变的的重要基础。

近几年来该院承办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教师化工仪表维修工技师培训、中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员培训,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总控工、化工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特别是2009年承办了全国化工仪表维修工职工组技能大赛(国家二级赛事),全国石油和化工大中型企业29家87名队员参赛。企业对我院的实训基地给予了高度评价。大赛的举办检验我们的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了“三对接、五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3 课程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

“三对接、五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关键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学科式教学模式,一批工学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正在逐步推开。

紧密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有效地调整课程设置。注重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建立了有行业重点企业或者行业名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咨询委员会,与企业专家共同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核心课程。

在对企业进行调研和企业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专业知识、能力的标准和要求,将职业岗位(群)必须的知识点、技术技能标准和要求等要素进行分析、分解并组合成相应的课程模块,通过对课程模块进行科学组合从而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重点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正在积极进行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等课程改革,使学生在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具体实施、调整控制、评价、反馈等方面得到系统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通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学生职业能力明显增强,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和普遍欢迎,特别是化工、医药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职业技能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就业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0%以上。学院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在85%以上。2006年以来,我院在校生历次参加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1]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结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14-17.

[2]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8.

[3] 程宜康,李平.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3):50-52.

[4] 朱汝光.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3(3):53-54.

[5] 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1,3(6):72-54.

(责任编辑:马香普)

G718.5

A

1008-3782(2011)01-0070-03

2010-10-18

岳苓水(1954-),男,河北廊坊市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化工实训职业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职业写作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应用化工第43卷(1~1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