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在文学欣赏中实施素质教育
2011-08-15王秀娟
王秀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基础教研室,辽宁 大连116052)
浅谈如何有效在文学欣赏中实施素质教育
王秀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基础教研室,辽宁 大连116052)
文学欣赏课的开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本文试就文学欣赏的性质,文学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有效地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略作初步探讨。
文学欣赏;素质教育;作用
面对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的激烈挑战,国力的竞争更突出地表现在创新知识和有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被置于举足轻重的优先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适时提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要从“应试教育”、“专才教育”的模式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文学欣赏作为一门新型的素质教育课程在我院应运而生,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成了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
一、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欣赏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
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文学欣赏对修身养性乃至兴邦治国的重要价值。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指出:“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面对21世纪的挑战,再度重视文学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作用,无疑是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时代要求的明智之举。2000年春节,江泽民总书记兴致勃勃地出席了“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欣赏会”,并号召大家学一点古典诗文,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肯定了文学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素质教育的“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也相当广泛的术语
古有“礼、乐、御、射、书、数”,今有“德智体美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文化素养教育不应当将学生培养为仅仅能够接受直观艺术形象的人,而应当激发他们的文学兴趣,培养他们文学阅读的想象力与再认识的能力,而加强文学美育教学,无疑会使之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所以文学美育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也是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具体说来表现如下:
第一,文学欣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社会素质。
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人学。尽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是文学欣赏的主要目的,但文学史上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数不胜数的爱国主义杰作将使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爱国主义熏陶。好的文学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引导学生在文学的熏陶、感受和欣赏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逐渐达到陶冶情操,提高认识,树立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目的。
屈原为什么伟大?因为透过他的诗篇,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爱国者崇高的品格;曹雪芹为什么被称为艺术大师,是因为他在“举家食粥,破毡遮寒”的困境下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传世奇书《红楼梦》。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什么不平凡?因为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来自黄土高原的情结以及他那凝重无华的创作风格。还有《复活》、《高老头》等对封建黑暗统治和资本主义世界及金钱罪恶的揭示和批判。这些优秀作品和作品中人物、作家的人格力量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帮助他们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健康的心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这些都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基石。
文学欣赏也是人生道德的教育课,爱国思想的传播站。无怪乎蔡元培先生说:“艺术能养成人有一种美的精神,纯洁的人格”[1],“艺术者,超于生死之上,而自成兴趣。故欲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之思想,非艺术不为功”[2]。
第二,文学欣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及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联想和想象是文学作品的翅膀。想象力是一个人的思维不受某种特定的时空限制所产生的一种飞跃,但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情感,情感就像想象力的发酵剂。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一连串石破天惊的想象,堪称惊天地、泣鬼神,一个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体验的人是绝对写不出这样响绝千古的诗篇。
文学欣赏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文学作品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力量,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文学作品最能激发情感、培养想象力的,当首推诗歌。而且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讲,诗最接近于他们的性情,所以,课堂上不能没有李白的激情,不能没有苏轼的豪放,也不能缺少了李清照的缠绵、王维“诗中有功”的幽静。
不仅是诗歌,小说、戏剧也能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西游记》如同浪漫主义风格的诗;《红楼梦》简直就是一部人生史诗;鲁迅的一句“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让人们想象到旧中国整个农村的面貌;关汉卿的《窦娥冤》是想象的典范;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令人惊心动魄。读者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正是借助联想和想象而得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种想象和联想能力,正是文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必要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
“言为心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即指作家通过小说作品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使用的文学语言。它包括作家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这是作家在民族共同语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口头语言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艺术语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一种语言欣赏活动。而对艺术语言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创造性的劳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欣赏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因为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创造,它比直接的物质活动有更大的自由。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而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就如同品味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文学作品不是无情物,成功的文学欣赏教学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装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洁的感情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三、文学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但如何有效地在文学欣赏过程中实施文学教育呢?
首先,抓住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点,把文学欣赏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它有生动的形象、完整的意境、丰富的情感、有它浑然不可分割又无所不在的特定神韵,以及体现作者思想意志的内在逻辑。这也是文学教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体现文学这些特点,激发学生美的情趣,使学生在教学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升华。真正把文学欣赏过程中,文学美育在提升人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追求人生的意义和理想方面的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及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的作用落实。
其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明确教学观念,引进现代教育手段,将教学视角转向教学对象———学生。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信息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经常是被动、机械的教育对象,没有作为主动的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加强自己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或针对某一作家或作品,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充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名著名片,然后讨论观后感。把着眼点更多放在学生的兴趣和自由探索精神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文学艺术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以发展自我。教师不再充当学生好与差的裁判员,而是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其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会文学艺术”,而是教学生“会欣赏文学艺术”。这不仅是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文学素质的培养,也是加强对学生的文学艺术感受与欣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开设文学欣赏课的目的是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走上健康而全面发展的人生道路。但新世纪的文学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转变观念,走改革之路,使文学教育更好地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部分,为支持素质教育,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服务。
[1]蔡元培.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在西湖国立艺术院开学式演说词[M].1928.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