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技术的科学发展

2011-08-15朱明清

黑龙江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科学技术黑龙江省

李 骏,朱明清

(1.黑龙江省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一论断已经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同时,30年来的经验教训也说明,发展有一个是否科学的问题。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新理念,为我们指明了当前及今后发展的正确方向。现在已经非常明确,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要论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有是否科学的问题,同样需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

1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无论是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都快速增长,为该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发展是不平衡的,有许多薄弱环节和滞后因素;是不协调的,各部门、各方面之间未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合力。例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产业整体规模不大,缺乏高科技大企业、大集团;创新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企业(特别是大量中小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并未真正放活,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有比较雄厚的科技实力资源,但相互间缺乏协调、组织、合作,各自的优势难以互补,未能发挥系统、集成的效果;科技成果数量不断增长,但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多;科技投入逐年增长,但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不足。正是这些,制约着该省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在全国排位从第11位下降至第12位、13位,说明该省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落后于兄弟省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安全事故”(如矿难、食品农药毒害)、“环境事故”(如企业的废气、废水污染)频频发生,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而科技发展类似于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追求量的增长,更多地追求近期的经济效益,缺乏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环境的长远考量。

在当前国内外新的复杂环境条件下,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伦理道德问题。一些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成果”的数量,甚至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相当多的“科技成果”不能应用,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的诚信度因而受到质疑。

由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最近发表文章指出,“不适当的科技发展也会带来风险”,“倡导对科技发展的反思,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科技观和科技伦理观”,“保障科技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1]。这一观点的提出,是非常正确适时的,犹如胜利面前的清醒剂,前进路上的警示灯。通过反思,可以认识不足,纠正以往的偏颇,确保科学技术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几点意见和建议

如何推进该省科学技术的科学发展,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探讨的战略问题。我们学习研究了一些兄弟省市的经验,联系本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这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国家科技部推出了《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黑龙江省也已经启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正在有效推进,形势非常好。

最近,一些发展较快的省市把创新引领作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河北省石家庄市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他们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贯穿到城市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功能。河南省提出,要构建引领区域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创新要素集聚区。

对于黑龙江省来说,目前还没有这个条件。该省战略仍然是着力于建设“八大经济区”、实施“十大工程”、发展“十大重点产业”,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这是从本省实际出发做出的正确抉择。实际上,黑龙江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两个层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一方面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就产业部门来说,更侧重前者;就科技部门来说,更侧重后者。但是就省委、省政府来说,“两手都要硬”,既要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当前要重视,未来更要高度重视,要用超常规的措施组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技部门首当其冲,要把自主创新战略摆在首要位置,为引领全省今后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2)面向开放搞创新。创新是对现有科学技术的突破,超越,因此它的起点高,难度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创新的途径有三条: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已为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储备”,“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发展”[3]。江苏省的经验是:放眼全球谋转型,面向开放搞创新。他们说,面对全球化,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江苏科技部门正在布局创新国际化战略,主动融入国际创新体系,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们把这一做法比喻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梯登高,实现跨越式发展。广东省东莞市的经验是,整合世界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他们连续七年举办国际科技合作周,共有25万科技人员、企业家参与,签订科技合作项目280多项,促进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00多所著名高校院所1000多个项目在东莞生根、开花、结果。这些经验很值得参考。虽然黑龙江在这方面早已有所作为,但是无论规模还是成效都不如人家。

(3)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企业推上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说:“企业的前途在于创新。”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的需求是经济社会需求的反映,而这正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我们当然要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然而,自主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有很大难度。就黑龙江省而言,大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好于中小企业。例如,大庆石化、哈飞、哈电站、东轻集团等,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许多中小企业创新意识差,创新条件更差。也正是因为这样,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企业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产学研相结合。安徽省合肥市摸索出了一套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以产促研,坚持发展自主品牌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创新模式;以研促产,靠原始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模式;产研并举,走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的转制科研院所创新模式;招引创新,通过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产业创新;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的新兴产业创新模式;科研院所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产业发展的模式。合作的前景很广阔,大有可为。

自主创新是个占领制高点的战略,不是应急之举,也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对于企业来说,要有较大的资本投入,而这个投入有很大风险性,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持谨慎态度。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对政府以项目形式推进产学研结合把企业推上主体地位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目前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没有真正具备市场行为能力,因此很难避免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倾向,达不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他们建议,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要由政府主导,由政府从政策、利税、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鼓励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这些意见很值得思考。

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要求各级科技部门要把科技工作的重点,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转移到企业方面来。这是科技工作上的一个重大转变,需要从思想上有深刻认识,组织措施上有新的举措。要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机制,从事创新的事业。

(4)举全省之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自主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复合体。自主创新必然要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各方面的协同是无法实现的。自主创新首要的任务是聚集支持创新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创新要素以及将这些要素组织起来的机制。国家科技部把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归纳为三大载体: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我省正在这三方面组织实施,进展顺利,形势很好。

石家庄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五大工程”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工程,产业系统创新工程,创新资源整合工程,创新环境支撑工程,创新文化营造工程。合肥市的做法是,狠抓三条主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创新平台载体培育,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青岛市实施“三大保障”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保障,强化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保障。苏州市着力抓好三大关键环节:创新型企业,领军型人才,自主知识产权;四项运行机制:完善科技政策激励,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合作深化,科技成果转化。

这些经验中,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在实施自主创新工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要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三是创新要素的聚集、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持续的效果。

(5)统筹兼顾,加强薄弱环节,强化重要环节。统筹兼顾,才能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促使相关因素、相关环节协调动作,相辅相成。过去因为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重点推进的办法;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新的高起点上,有条件有能力,可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1.抓科技成果与抓科技人才并举。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运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培育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

2.兼顾应用开发研究与基础性研究。加强基础性研究。兼顾当前与长远的需要,为长期持续发展做好科学技术储备。

3.兼顾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把科技工作的重点逐步转到企业方面来。在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同时,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步建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4.兼顾城市与农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三农”发展提供最新技术。

5.兼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科普宣传是一个薄弱环节。要鼓励科学家参与科普宣传,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6.重视自主研究与强化国际合作并举。引进智力与引进技术同等重要。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与技术储备。

7.既要出台政策法规,又要加强科学管理。鼓励技术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科研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8.硬科学与软科学都要抓好。特别要加强软科学研究,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立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上。

9.建设服务平台与完善运行机制同等重要。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个薄弱环节。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公共服务平台不可能持续有效发挥作用。

10.加强财政投入与吸引社会多元投入并举。社会多元化投入是一个薄弱环节。要加快产学研相结合的进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 总 结

科学技术的科学发展问题是一个新的命题,如何实现黑龙江省科学技术的发展却是一个长期值得思考的命题,希望本文的意见和建议能够为黑龙江省科学技术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

[2]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报告[R].哈尔滨:2005,9.

[3]解读《“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N].科技日报,2011,9.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科学技术黑龙江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