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埔县看山洪灾害防治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
2011-08-15黄先斌
黄先斌
(广东大埔县水务局,广东大埔514200)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环境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过渡气候区,县内山脉为北南走向,四周高山环抱,中部低山、丘陵广布,层峦起伏,千岩万壑,纵横交错,地势略似盆形;县境内江河纵横、溪涧交错,集雨面积在1万km2以上的过境河流有韩江、汀江、梅江;集雨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有梅潭河、漳溪河、银江河、合溪河、小靖河;此外,集雨面积在20 km2以上的溪河有40多条,其它溪涧则密布全县,历史上素有“万川”之称。
流域内土壤以花岗岩和砂页岩风化层为主。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 450~2 000 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暴雨频发,河溪坡降大,濒临南海和东太平洋,因而经常受前汛期锋面雨和后汛期台风雨影响,引发时间短、冲击力大、破坏性强的山洪灾害,受山洪灾害的影响,水土流失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成为全县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是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1.2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及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大埔县是广东省严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类型多、强度高、危害深、治理难度大。据1990年遥感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395.57 km2,水土流失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6%,其中面状侵蚀282.96 km2,沟状侵蚀面积62.3 km2,水土流失遍布于全县14个镇。从1984年开始至2000年来,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4 km2,建设基本农田和治沙造田228 km2,营造水土保持林478.93多km2,种草保存面积143.6多km2,种植经济林果602.36多km2,修建了一大批蓄水保土工程,累积增加产值1.49亿元,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增产粮食0.5亿kg,增产果品0.34亿kg,,每年减少土壤浸蚀量0.00285亿多吨,增加保水能力250亿m3,并通过治理开发,全县水土流失易发区10多万人口脱贫致富,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因此,搞好山洪灾害防治,对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具有重大意义。
1.3 历史山洪灾害简述
1979—2000年,除1982、1987年未发生洪涝灾害,其余年份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灾情。构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①前汛期的4—6月份阴雨寡照,常出现大至暴雨,俗称的“龙舟水”;②台风伴暴雨;以7—9月份较多;③局部雷暴雨,造成局部洪涝。据调查,全县15个镇(场)中,有13个受山洪灾害威胁,共涉及村(居)委245个、村(居)民小组3907个,人口51.6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6.43%;受山洪灾害威胁的耕地1.5万hm2;同时,梅坎铁路、梅大高速公路、S333大梅线、S221等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也受到山洪灾害的威胁,潜在损失约22亿元。
2 山洪灾害防治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性
水土流失是洪涝灾害频发的元凶,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对我国防洪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水土流失搬运大量泥沙进入农田、河流、湖泊和水库,削弱河床泄洪和湖库调蓄能力,增加了洪水发生的频率。尽管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超常降雨,但从根本上说是水土流失所致。现实充分说明,山洪灾害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县通过“十年绿化广东”的整治崩岗的专项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县采取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一边筑建谷坊几千座、拦沙坝上千条、各类引水天沟上万条,一边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巩固绿化成果。
为了更好地巩固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果,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失,通过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和山洪灾害危险区开展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完善防御预案、强化群测群防体系、宣传防御知识、提高全民防灾避灾意识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可以有效地防御山洪灾害和水土流失,改变我县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确保重要城镇安全,确保重要交通干道和通信干线的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是有效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充分利用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做好水土保持的监测预防工作
山洪灾害防治中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全县232个行政村均布设有半自动雨量站,重要圩镇和江河地段设有自动雨量站47个,其监测密度为52.34 km2/个,自动水位站5个,自动气象站6个,除了硬件建设之外,还建立了县、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重要天气信息以手机短信的形式提醒各级监测员,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同时,明确监测员、责任人汛期24 h值班、险情巡查和应急调查、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易发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化情况,及早做好引水渠、排洪沟、水平天沟等雨水的分流、堵截工作,尽最大能力保护山体不受雨水集中冲刷而发生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 搞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建议
水土保持治理与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其包括防治水害、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水力发电、河道治理、淡水养殖、环境水利等;在治理工作中,必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以最佳最合理地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展其最优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此,搞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4.1 及早做好项目建设规划
及早编写《大埔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设计书》,对我县的山洪灾害与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目标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进一步对我县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进行调查评价,结合实际,优化建设规划方案,为我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
4.2 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早发挥工程效益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的主体单位是县级人民政府,迅速成立由县分管领导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项目建设机构。着手开展项目的建设:村级预警设备(铜锣、手摇报警器、半自动雨量计)及时采购、分发到各村并现场进行安装、调试、培训。根据项目建设责任分工,各单位各部门尽快进入角色,把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展起来,力争大埔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在上级的要求时间内竣工并接受验收,尽早发挥其保持水土,预防水土流失、减少山洪威胁、捍卫农田水利工程、提高社会经济能力的工程效益。
5 结语
山洪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是关系民生的一项重大防灾减灾工程体系,结合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全县要各级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巩固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增强植被护土能力,提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积极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各级政府和三防、水利部门采取广播电视宣传、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常识的宣传力度,提高了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各镇、村结合实际,制订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和台帐,对防御山洪灾害的组织指挥、预测预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人员撤离安置、抢险救灾及卫生防疫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作出明确的安排,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使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和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发挥其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1]谢寿安.湖南安化县山洪灾害防御实践[J].中国防汛抗旱,2011(1):54-56.
[2]杜辉.宁夏隆德县山洪灾害防治试点项目建设情况[D].中国防汛抗旱,2011(11):89-91.
[3]葛子辉.合肥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D].中国水土保持,2011(8):67-69.
[4]马祥华.浅析开发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1(4):90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