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考核模式探讨
2011-08-15王厚荣
王厚荣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高等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考核模式探讨
王厚荣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传统考核方式背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本质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考核模式,可以充分反映“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而且还有助于积极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能力本位;考核模式;高职教育
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具有明显的两个特性:一是高等性,即它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校教育;二是职业技能性,培养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因此,高职院校都积极进行高职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专业培养目标设立、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获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考核方面,仍然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脱离了高职教育以能力本位的本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基于现行的状况必须对现有的高职课程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以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教育传统考核模式存在问题
(一)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考核仍局限于“教材所述”和“课堂所授”,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考试内容经常是教材、笔记或作业内容的重复,是以记忆为主的概念和理论的考核,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未能综合地考核学生的通用能力,也未能全面考核学生技能的掌握程度。而现代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岗位能力,要求应聘人员岗位技能与岗位职责相匹配。岗位技能不仅包括专业基本知识,还包括专业操作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等。因此,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严重地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二)考核过程重结果轻过程
现行的课程考核主要以学期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缺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一锤定音”地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这种考核模式直接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应试教育”倾向,并传导一种错误信息,平时无论怎样都没关系,只要考试的结果合格就行。显然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对学生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价。
(三)考核功能重分数轻素养
考核本身具有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激励、选拔等功能,但在现实中却严重错位,考试反馈调节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考试管理者往往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获得学分、奖励、学位及能否毕业的依据,不少教师仅仅把考试当作教学的一个环节,认为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某门课程的成绩,学生则认为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这种考核功能的错位,导致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不能通过考试对学生在学习方面和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进行认真和系统地分析,缺少考试评价总结,难以起到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作用,也不能给用人单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四)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高职考试方式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多以统一性的闭卷考试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在这种考试中记忆力的考核处于主角地位,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处于边缘角色,这种考试对于学生的考察是不全面的,考试无法测出学生真实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且闭卷考试一般客观题较多,主观题少,阻抑了学生创造性、个性的成长,也限制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这种考试只能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而学生的个性是很难得到体现的。考试不能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来进行,不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进行考试研究和探索的积极性,不利于全面、真实考核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
(五)考核权利主体重学校轻企业
高职课程考核的内容是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而传统考核多数由学校甚至任课教师单方面决定,用人单位(企业)很少参与考核过程。考核权利主体一元化,学校或教师只关注学生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而学生结束后是面向用人单位的,既然用人单位才是最后的需求者,他们理所当然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具有重要的发言权。因此,考核权利的主体一元化无法满足现代高职教育发展要求。
二、构建高职能力本位考核模式
(一)以能力为本位,由知识考核为主转变为能力考核为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考核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应用性、操作性、技能性,减少纯记忆性内容,增加技能性内容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即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注重对知识的获取、运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的考核才能真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现代职业教育观认为“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强化实践与实训,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核评价体系。
(二)加强过程考核,由“期末考核为主”转变为“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
过程考核是指根据每学期制定的教学任务与能力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进度在学期的各个阶段安排不同的考核内容,一个学期可以进行多次考核,每次考核一项知识或能力。同时,在学期末设置期末考试,考试中既要有基础知识题,又要有能力应用题、综合性的主观题,而且要以考核综合题、能力题为主。这种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教与学的步步为营,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和长期制约的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适时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产生紧迫感,认识到过程不努力则难以应对综合性考核。总之过程性考核有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对教与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反馈、修正作用,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教育特征,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考核管理,建立健全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
建立考核信息反馈制度是加强考核质量监制,确保考核对教学反馈作用完整性、科学性、可靠性和客观性的必然要求。这样有助于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掌握教与学的情况,为学校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业绩提供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自身学习情况,认真地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方法,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各项考核都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适时检测、灵活组织、合理评价。做到“寓考于日常检评、寓考于各类任务、寓考于乐”,消除“为考而学、为考而教”的不良现象,使评价真正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
(四)以能力为本位,采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形式
传统考核过于注重书面测验,试题形式也以标准化试题为主,缺少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并且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重视不够,这样不容易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考核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不只限于闭卷考试,可以开卷考试、半开卷考试、口试、操作技能测试、平时测验(包括作业、课堂提问)参与调研、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查和评价学生能力。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能力考核应主要考核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当前社会、市场及用人单位所需的实际应用能力,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就业。
(五)让企业参与考试的命题,不断引进企业的考核方法和思想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国家、地方(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社会、企业服务的。那么企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对学生重点考核的问题,所以,让企业参与考试的命题,不仅可以检测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而且还可以考察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但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的结合,还更好地实现了教育和就业的零距离结合。
三、实施能力本位考核模式的前提条件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
高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关系到教学的全面工作,但核心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而高职教育考试的重点也不是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考试改革必然要通过教师来完成。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是考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三)建立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教育教学是一个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强化过程的指导、规范、激励、考核、分析和持续改进。因此,必须建立教育教学目标明确的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激励,强化考试在教育过程中的督导功能和各环节各阶段教育质量的检测、评价、控制、鉴定功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保课程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考核模式,可以充分反映“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式,不仅能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而且还有助于积极推进高职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不断加以探索、推广和实践。
[1]宋威.多元互动性高职教育考核模式的构建 [J].延边党校学报, 2009,(4).
[2]杨凤翔.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高专考核评价方法[J].职教论坛,2004,(36).
[3]陈福军.能力本位观念下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1X).
[4]教育部十六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