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礼貌语言语用探究

2011-08-15杨丽君

关键词:英汉英美面子

杨丽君

(山东英才学院 外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104)

英汉礼貌语言语用探究

杨丽君

(山东英才学院 外语学院,山东 济南250104)

礼貌语言是人际交往中用来协调关系、增进彼此感情的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本文在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Leech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礼貌准则的基础上,从语用学角度探讨英汉礼貌语言的不同之处,从而使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使用礼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礼貌语言;语用;英汉;差异

礼貌语言是人们交往的重要交际工具。它不仅要求所说的句子具有合理性,符合语言模式,而且还要求具有在特定社群中的可接受性。在我国对外交流中,如果英语学习者不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特别是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性,不免会在交际中产生误解,影响彼此之间的交流。

一、礼貌语言的相关语用学理论

礼貌语言的研究在语用学领域中的历史并不算长。直到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70年代后期,礼貌语言在语用学领域中才开始掀起研究热潮。目前在对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进行论述和解释的理论中,以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和Leech的礼貌原则影响最大。

英国学者Brown&Levinson在1978年发表了他们的代表作《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在语言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Brown&Levinson的理论实际上包括3个基本概念:面子、危险面子行为以及礼貌策略。礼貌普遍性实际上是指面子可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的这一普遍性;具有面子需求、采用理性行为的交际双方之间需要一定的相互知识的普遍性;以及为了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而采取理性行为的潜在普遍性。其礼貌策略包括五种类型:1.直接策略:说话人不采用补救措施,赤裸裸地公开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2.正面礼貌策略:会使听话人产生好的感觉或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对方的认同等;3.负面礼貌策略:说话含糊其辞、道歉、给听话人留有选择余地或明确表示不希望影响对方行动的自由等;4.间接性:在严重威胁对方面子的情况下,说话人会采取隐含的手段,给对方留有余地,使其从中意识到说话人威胁面子的行为不是故意的;5.放弃实施威胁面子的策略:如果FTA足以威胁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可能会放弃执行此行为。

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国的文化特征,对礼貌原则划分出6类,每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准则: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损失,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2.宽宏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利益,尽量增加对自己的损失;3.赞扬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低,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誉;4.谦逊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尽量增大对自己的贬低;5.赞同准则:尽量减少和别人的分歧,尽量增大和别人的共同点;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大对别人的同情。

礼貌现象在国内研究中也是一大热点。1992年,顾曰国追溯了现代汉语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对Leech的礼貌原则进行了修订,提出了5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时要“抬”,要“尊”;2.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而出自礼貌,人们的不同的言语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到称呼语的改变;3.文雅准则: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4.求同准则:所谓求同,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5.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上文中所述的“面子理论”、“礼貌原则”及顾曰国提出的“礼貌准则”都是用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礼貌这一普遍现象的,即礼貌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中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都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受到文化背景、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等制约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创造交际双方尊重、融洽、和谐的气氛,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探究。

二、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性

(一)问候、告别

问候与告别是开始与结束谈话的信号,它们也是体现礼貌语言的一种语言形式。中西方在问侯与告别语方面是有很大不同的。英美人在相互见面时为了体现礼貌,一般会说“Good morning!”;“Hi!”,“Hello!”,“How are you?”,“How’s it going?”,“How are you getting on?”;“What a lovely weather!”等。而中国人除了说:“你好”,“你早”外,还习惯问“上哪儿去?”,“吃了吗?”,“等谁呢?”等隐私类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中国人表达礼貌的一种打招呼的表现。然而如果把这些话全部硬搬套用在英语里,就可能会出现误会。例如:当一个中国人见到他的西方人邻居时,问候到:“上哪儿去啊?”,他的邻居一定很不理解的想:我上哪儿去为什么要告诉你呢?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问候语中,为了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或营造一种友好的气氛,会问一些私人问题。而英美人所使用的礼貌的问候语通常不涉及个人隐私,根据 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询问隐私问题,就是侵犯了对方的消极面子,是不礼貌的。这也反映了英美文化更强调保持社会距离。

中西方在告别时,语用差异也很明显。英美人除了说“Goodbye!”,“Bye-bye!”以外,还说“Good luck!”,“Take care!”,“Nice talking to you!”,“It was nice to meet you!”等。而中国人分手道别时,通常会说:“再见”,“慢走”,“常联系”。如果到别人家做客,主人还会边送边挽留说:“再坐一会儿吧”,“吃过饭再走吧”,“常来玩儿”等,这样更能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礼貌。

(二)称呼

在语言交际中,先称呼对方再讲话是有礼貌的表现。它既表明说话人请求对方聆听自己的讲话,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说话人如何理解交谈双方的关系。某一种称呼方式在汉语中被认为是礼貌得体的,但在英语中可能是唐突无礼的;相反,另一种称呼方式在汉语中难以让人接受,在英语中却是十分亲切的。例如:英美人习惯直呼其名或前面仅加上Mr./Ms./Miss.称谓语。而中国人称呼一个人却有很多种方式。如一个姓李的先生,称他为李先生,李工,李叔叔,小李子,老李都有不同的讲究,它更多地代表了一种社会关系,视长幼尊卑而定,恰当的称呼能产生一种最佳的交际效果。再者,即使对方是陌生人,中国人也常尊称长辈为“大妈”、“大爷”或“叔叔”、“大婶”等。这样的称呼能给人以亲切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而如果英美人在街上无缘无故的被称为“Uncle”、“Aunt”的话,会感到很不高兴的。

(三)致谢、道歉

当别人为自己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付出了劳动或是提供了帮助时,往往要向对方表达谢意,这一点在全世界各地都是很重要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都有它们独特的致谢语言与方式。

英语国家的人们从不吝啬向人们说“thank you”。例如:妈妈会向给自己递东西的儿子说声“thanks”,售货员会在客人购物结束时说“thank you”。而在中国,人们不会如此频繁地表达谢意,尤其在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之间。当对很熟悉的朋友说 “谢谢”时,朋友还会反过来责怪说:“谢什么谢,太见外了!”,“咱俩这关系,还用谢吗?”。此外,中西方在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时,表现也会不同。英美人收到礼物时,会立即打开礼物,对礼物赞不绝口:“Oh!It’s so beautiful!Thank you!I like it very much!”而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会说:“太破费了,家里什么都有,快拿回去吧”,“买这干嘛,又得花钱”等。如果是英美人面对这种回答,一定会生气,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其实无论上述中方还是英美的表达,都属于礼貌语言,只是文化的不同而导致了这种差异性。

在道歉方面,中英美也同样存在差异。英美人会因为一点小失误而向对方道歉,而中国人使用道歉的礼貌语言的频率则远远小于英美人。例如:在中国,即使父亲因为一件事错怪了儿子,他也很少对儿子说“对不起”之类的话;如果上司开会迟到了,他最多只会解释一下迟到的理由,而不是向等待他的下属说“对不起”。

(四)恭维、自谦

一般来讲,恭维语主要表达讲话者对听话者行为、能力的肯定,以更好地维持、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恭维语是向人表达礼貌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Leech的礼貌原则,恭维语实际是赞扬准则的应用。即,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低,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誉。根据Brown&Levinson的面子理论,这属于正面礼貌策略。即,使听话人产生好的感觉或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对方的认同等。而对应到顾曰国的礼貌准则,则充分体现了其中的贬己尊人准则。

在中国,当主人邀请客人进餐时,英美客人通常在餐桌上大赞主人厨艺:“Great!So delicious!”而主人则会客气地说:“准备的不充分,也没什么好吃的!”,“厨艺不行,凑合着吃吧!”一类的话。当英美人面对主人的这番话时,一定感到很不可思议。在英美,人们在受到恭维和赞扬时多采用一致准则,很少加以否定,以免与恭维者不一致,令对方难堪。而在中国,面对表扬却不能这样直率,人们习惯用“自贬”或“否认”的方式对待别人的恭维或称赞。

再如,中国人在作报告、发表见解时总会说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如发言结束时说:“以上是个人的粗浅看法,耽误了大家的宝贵时间,不妥之处,请大家不吝指教”等。然而在英美文化中,人们通常会使用中性的结束语,如:“I hope you may enjoy my talk!”,“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等。由此可以看出,英汉两种文化都遵从了“礼貌原则”,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的礼貌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而英国人“尊人”不“卑己”。

三、结语

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礼貌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英汉礼貌语言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英美社会和文化所独有的特征。因此,只有深入到文化价值观的深层中去,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而建立起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语言运用和文化知识的讲授。只有在学好语言本身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英美文化习惯,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礼貌语言的运用。

[1]Brown,P.,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eech,G.Principles of Politenes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3.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1).

[5]颜小文.中西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6).

[6]王彩霞.英汉礼貌语言文化对比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猜你喜欢

英汉英美面子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某贪官的面子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面子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面子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