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成长因素

2011-08-15李维东

关键词:沃斯保尔房子

李维东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00)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的成长因素

李维东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300300)

本文依托芮渝萍在《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提出的成长小说叙事模式对后殖民主义的经典著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进行了分析,厘清了这部后殖民小说中的成长小说因素。当前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多停留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上,本论文在某种程度上为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

毕司沃斯先生;成长历程;出走;考验;顿悟

一、文本回顾

在为1983版《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所写的序言中,奈保尔毫不掩饰他对这部小说的特殊感情:“在我所有的作品中,这部小说和我最为亲近。”[2]P7这部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全名叫作穆罕·毕司沃斯)的一生。他出生于特立尼达农村一个穷苦的婆罗门家庭。他7岁的时候,父亲意外亡故,一家人只得仰仗亲戚接济。随后,他们便像犹太人一样分散开。不久,毕司沃斯先生入赘到图尔斯家族做女婿而被图尔斯家族牢牢控制。毕司沃斯先生羞愤难当,立志逃离图尔斯家族,建造属于自己的房子。他起初来到西班牙港,谋得一份记者的差事,而后努力融入当地社会。他建造了两所房子,但它们都毁于大火。最后他被骗,花巨款在锡金街买到一处摇摇欲坠的房子。他五年后便去世了。

这部小说确立了奈保尔在现代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小说以奈保尔的父亲为原型塑造了毕司沃斯先生这一形象:二者都出生在农村;都寄人篱下;都入赘到富裕的印度家族;都无家可归。为了纪念他的父亲,奈保尔以父亲的几篇短篇小说作为自己作品的开篇。奈保尔在这部小说中也糅合进了自身的无助与彷徨,他曾经这样说过:“30年过去了,但那时的忧虑感记忆犹新: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天赋;没有写出书来;在这个扰攘的世界没有立锥之地。正是这种忧虑——担心贫困、与他人的隔阂——构成了这部貌似喜剧的小说的基调。”[2]P130因此,这部小说已不独是一部后殖民主义巨著,它更记述了奈保尔父亲对文学的不懈追求和奈保尔本人年轻时遭遇的焦虑感。

评论界盛赞这部小说对于人性的刻画、对特立尼达特有生存状态的描写。阿吉乐·巴里将这部小说看作西印度群岛的史诗。甚至那些反对奈保尔的评论家 (以赛义德的弟子尼克森·保布为代表)也不得不承认在所有奈保尔的作品中,《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成就最为杰出。

二、对成长小说概念的界定

自成长小说诞生的那天起,其定义便众说纷纭。因此,明确成长小说的定义是本论文的逻辑起点。整体来看,成长小说的定义可概括为:“成长小说记述主人公由生活上的无知到知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并提升了智识”。[3]P205

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定义“成长”?苏珊·荷在研究了英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之后认为,“成长”指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由于自身的性格历经磨难之后,在引路人的指导下,调整自身,融入社会。

国内有关成长小说的研究成果中较成体系的是宁波大学芮渝萍教授的 《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在芮渝萍看来,“initiation story”或 “novel of initiation”是 德 语 单 词“Bildungsroman”的同义词。二者同时也和诸如 “growing-up novel,”“coming-of-age novel,”and“apprenticeship novel”等词同义。在《美国成长小说研究》这本书里,她将成长小说的叙事原型归为八个阶段:(主人公)天真→诱惑→出走→考验→迷茫→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4]P5当然,具体到每部小说,这八个阶段有时不是同时具备的。

三、文本分析

小说以两条主线铺叙开来——毕司沃斯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他对理想中的房子的追求。本文侧重分析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标记毕司沃斯先生成长轨迹的因素。芮渝萍在她的《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归纳出了成长小说的叙事原型: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本文借助这一项研究成果探讨毕司沃斯先生成长的历程。这一叙事类型大致点出了成长小说叙事的脉络。需要注意的是,它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循环的,准确的说,是一种叙事结构。其中包含的叙事要素可重复出现。例如,主人公暂时得到了经验,认识了人生,但他并没有结束对身份的追求。这便预示了新一轮成长过程的开始。正如罗伯特·斯坦及所指出的那样:“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为暂时的厄运所困,但从中感悟到道德和社会的真谛,这使他有可能重新站立起来,再次迎接生活。”[5]P41总体上,芮渝萍的观点囊括了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在借鉴她的观点时,关键是点出其中最为核心的、能够定义成长小说的叙事要素。像传统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那样,毕司沃斯先生从幼稚走向了成熟。他7岁离家,开始精神上的漂泊。本论文借鉴芮渝萍所提出的成长小说叙事原型中的三个关键要素来说明这一点:即主人公的出走、考验和顿悟。这是区分成长小说的标志。因此,本文拟从三个要素着手分析毕司沃斯先生在印度传统文化中的成长,具体表现为以下关系:他与父母的关系;与姐姐德黑蒂的关系;与妻子莎玛和图尔斯家族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他成长的印度传统文化环境。

在堤坝防渗加固工程施工中,施工方案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为了提升防渗加固施工技术的良好实施效果,一定要在防渗加固这一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对其技术应用原因和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同时保证防渗加固技术其应用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由此提升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质量和效果。

(一)成长历程中的出走

传统成长小说将离家出走看作主人公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过渡,例如鲁滨逊和霍尔顿的成长历程。单从小说技法上来看,《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类似于以上两个主人公所在的小说,只不过这部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了文化混杂的环境中。对毕司沃斯先生而言,家既是有形的,又是抽象的家庭关系。他父亲过世之后,他第一次离家(这次他们一家实际上是被排挤走的)。之后,家的内涵便转移到了他与妻子儿女及图尔斯家族的纠葛。

毕司沃斯先生对房子的渴求贯穿整部小说,他似乎是成长小说中对身份追求最为执着的一个形象。下面将以时间顺序梳理他与图尔斯家族的恩恩怨怨。

与莎玛成婚不久他便一怒之下离开了图尔斯家族,击碎了他对爱情的美好希冀。奈保尔写到:“在哈努曼大宅里,在图尔斯太太的女儿女婿和孩子们的包围下,他有一种被吞没的、无足轻重的甚至是害怕的感觉”[6]P92然而,他对房子的追求并未泯灭,这些只促成了他的逃离:“现在他开始谨慎了。现在他开始想要逃跑。”[6]P93自尊受到伤害,少年美梦幻灭,他决心回到波各迪斯。

然而,这种不满只是微弱的情绪表达。真正的反抗是他的第二次离家出走。这一次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它加速了毕司沃斯先生逃离图尔斯家族和阿佤克斯的步伐。在他内心回荡着阿南德惊恐的声音:“我不想呆在这儿!我要走!”[6]P285最终,当他得知他的房子要腾出来给奥华德住时,毕司沃斯先生行动了。这次离家出走最能体现这部小说的成长小说特点。但是这次出走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自由,毕竟他的妻儿还要仰仗图尔斯家族的鼻息。他的第三次出走使毕司沃斯先生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图尔斯家族的桎梏。

毕司沃斯先生的出走是他成长历程中关键因素之一,使他能接触更多的考验:“他即将走进大千世界,去体验那可怖的力量。”[6]P304报纸上以大写字母登出的题目尤其具有吸引力:“昨天当……时有人目睹奇异的场景。”[6]P209他最终决定离开阿佤克斯前往西班牙港,踏上了漂泊之路。

(二)成长历程中经受的考验

对毕司沃斯先生和其他成长小说主人公而言,离家是通往成熟的必经之路,虽然路上荆棘遍布。这类矛盾往往是成长小说的魅力所在,先天具有说教的气质。为方便起见,现将毕司沃斯先生在印度传统文化中遭遇的考验分为两类:一曰家庭类;二曰社会类。

芮渝萍将 “initiation story”或者 “novel of initiation”与“Bildungsroman”等同起来。莱斯利·费德勒称:“成长即籍由识见通往成熟;其背后往往有伊甸园式的神话做支撑。”[7]P22毕司沃斯先生的伊甸园便是他在阿佤克斯的家。被逐出之后便一直在为定位自己的身份而努力。他家庭关系中所遭遇的挫折由两个方面造成:1.他是婆罗门后裔;2.他出生时的不祥预言。这两方面对他的负面影响贯穿了整部小说。

对毕司沃斯先生而言,他的伊甸园并不是由神的意志来主导,而是那不祥的预言。他父亲的过世与这预言相关,在毕司沃斯先生心灵上烙下了愧疚的罪恶感。甚至他父亲死后数年毕司沃斯先生的姐姐德黑蒂都无法原谅他,他的母亲贝布蒂也对他敬而远之,更不用说他的哥哥们了。他也因此而恼恨不已。

然而,这些挫折只是一系列冲突的序幕。图尔斯太太援引她丈夫的话,称血统最为重要。毕司沃斯先生没有任何经济与政治背景,他实际上是被招募进图尔斯家族而非入赘。只是图尔斯家族用以敛财的工具,丝毫没有女婿应有的地位和尊严。他被格温德暴打了一顿,格温德专门打他的下巴。这可能因为毕司沃斯先生性格懦弱,但从文化层面上讲,困扰他的那种恐惧心理由印度文化的卫道者造成,对他来说,这种打击更为沉重。在恐惧心理的影响下,甚至他没有权利去以父亲的身份照看自己的孩子。为了发泄,他讥讽赛斯为“大恶棍”,哈瑞则是“圣人”。的确,正如他自己所言,他被骗进了哈努曼大宅这口陷阱。传统成长小说中,主人公面对不同人的死亡。父亲的过世隔阂了他与家人的关系,但这种隔膜并未淡化他的丧母之痛。同时,失去母亲之后,他彻底断绝了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联系。

毕司沃斯先生在社会上也遭遇了挫折。社会上的挫折大致分为两类:宗教信仰危机和经济困境。就宗教信仰而言,尽管他接受过印度传统文化的洗礼,但那邪恶预言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梵学家斯塔拉姆的警告不幸在毕司沃斯先生学习印度教教义的时候实现了。为了不吵醒他的师傅杰拉姆,毕司沃斯先生拿手绢方便,不小心将手卷抛到用来祭祀的夹竹桃上,从而被驱逐出师门。受此一辱,加之他那不祥的预言,毕司沃斯先生决心改革印度教。就此他曾探询对印度教极为虔诚的哈瑞的意见,但哈瑞不置一词,哈瑞的妻子脸色苍白。那本对他来说极具诱惑力的书《改变那唯一的方式》带给毕司沃斯先生的是他被逐出了哈努曼大宅。这一情节设置为他进一步接触经济上的困境做好了铺垫。

毕司沃斯先生丝毫没有理财能力,却阴差阳错的在那片叫做“捕猎村”的甘蔗田里开了一家零售店。骗子摩提抓住毕司沃斯先生的这一弱点狠狠的敲诈了他一笔,以至于毕司沃斯先生在捕猎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还债上。要不是被小恩小惠冲昏头脑,他应该认识到在这场骗局中,摩提和芒克如早已串通好了来骗他的钱。

直到毕司沃斯先生再一次成为替罪羊他才对经济上的挫折长了些记性。遭受巨大的心理创伤以后,毕司沃斯先生终于有所长进,以适应成人世界中印度传统文化环境。

《李尔王》中,李尔王冲进暴风雨里诘问他那不孝的女儿。暴风雨象征了他的愤怒和悔恨。在小说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除了愤怒,小说也通过暴风雨反衬了主人公的绝望以及坚韧。读者在这场暴风雨里也可听出主人公的恐惧。奈保尔生动地描绘了毕司沃斯先生彼时的心理,他甚至对妻儿都心怀恐惧。恐惧迫使毕司沃斯先生离开阿佤克斯。

毕司沃斯先生的困境是图尔斯家族一手造成的,他本人一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赛斯收走了租借给契约劳工的田地,劳工们的不满只能发泄在身为监工的毕司沃斯先生身上。毕司沃斯先生精神遂濒于崩溃,他决定杀死阿南德和赛薇,然后自杀。即使如此,他在印度传统文化环境中仍然没有放弃对房子和身份的渴求。

(三)成长历程中的顿悟

在英语中,顿悟可以翻译为epiphany。就成长小说而言,詹姆斯·乔伊斯将这一词定义为“顿悟”,斯蒂芬及其他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均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感悟。只不过,毕司沃斯先生的顿悟注定要发生在文化混杂的环境中,尤其是印度文化环境。与他所遭遇的挫折相呼应,毕司沃斯先生在印度传统文化中获得的感悟主要来自他与莎玛和图尔斯家族的矛盾。

毕司沃斯先生经历了巴克利所提到的发生在成长小说主人公身上的两类性关系:一类卑琐;一类高尚。艾力克作为毕司沃斯先生的引导人,怂恿他去嫖妓。结婚后,毕司沃斯先生发现婚姻带来的枷锁并不比与妓女的暧昧关系带来的心理压力轻松。多少次,毕司沃斯先生后悔自己当时的软弱,后悔自己的木讷,就在那个傍晚。多少次他都想让这件事回忆起来更加堂皇,至少不应该如此荒谬!并且,在捕猎村毕司沃斯先生认识到莎玛的另一面,他才觉出来莎玛是那么的爱唠叨。至此,虽然他在西班牙港仍然梦想着一位白衣女人,他对女性的看法失去了梦幻色彩。

毕司沃斯先生渐渐认识到,哈努曼大宅并不像外面看起来那样混乱不堪,而是井井有序,而他则处于权力等级的最底层。这必然迫使毕司沃斯先生谋求新的出路,他觉得他的生活才刚开始。如果每一分钟生活都刚开始,那么生活本身将失去意义。这也是毕司沃斯先生的两难境地。他不断寻找适合的地皮或买房子。不论结果怎样,他的努力充实了他的生活。这可能是主人公最有意义的感悟。

四、结语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小说以两条主线铺叙开来——毕司沃斯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他对理想中的房子的追求。毕司沃斯先生对房子的追求象征了成长,提到他对身份的追求也要考虑他建造房子的结果。他曾自豪的说:“走自己的路!”[6]P101这道出了他对生活的意义以及身份的追求。

传统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寻求身份以期在复杂的成人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作家们普遍对主人公与社会的关系抱着乐观的态度。然而进入19世纪,人们再也不那么乐观了。一些成长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往往将主人公与社会对立起来。英国和美国的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与社会的接轨再不像以前那么顺畅了。主人公的天真反衬社会的肮脏。哈代笔下的裘德自杀了,20世纪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酗酒以安慰自己。主人公个人的态度渐渐消沉。同样在这部小说中,奈保尔将成长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了殖民地的环境中。这个环境中主人公的声音日益微弱,周围文化冲突不断。人们开始怀疑传统价值观,崇拜西方道德教条和社会形态。对无法容忍传统的僵化的主人公来说,生存在典型的印度环境中不啻为折磨。这便是奈保尔笔下的毕司沃斯先生。

[1]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Conversations with V.S.Naipaul[M]. Feroza Jussawalla.Jackson,Mississippi: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7.68.

[2]Naipaul,Essays,ed.Pankaj Mishra.Literary Occasions[M].Toronto& New York:Random House,2003.7.

[3]Richard D.Beards.Sons and Lovers as Bildungsroman[M].in College Literature 1,1974,(3):205.

[4]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5]George Robert Stange.On The History of Henry Esmond,Esq[M].in Henry Esmond,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1962.20-21.

[6]奈保尔.余珺珉,译.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91.

[7]Leslie Fiedler.From Redemption to Initiation[M].New Leader 41, 1958-05.22.

猜你喜欢

沃斯保尔房子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安迪·高兹沃斯——塑造自然的艺术家
孤独的房子
奈保尔
量一量你的热爱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雨天
金鱼接过了糖果的爱
一百分等
两个关键人物对奈保尔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