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及对策探析
2011-08-15淮鹏
淮鹏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及对策探析
淮鹏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政治发展致使国家政治过程具有内在不稳定性。政治稳定不仅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理想目标,更是当代世界各国完成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政治参与、财富分配、利益冲突等都是政治发展中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政治稳定是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维护政治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稳定;财富分配;政治参与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事物。同样道理,政治稳定也不可能是绝对的稳定,而只能是相对的稳定,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所谓相对的政治稳定,就是承认政治生活中存在矛盾和运动,承认政治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某种变化和发展,承认在稳定的大局下,有运动、变化和发展。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观察政治稳定,是唯物辩证法的稳定观。“政治稳定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系统保持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具体说来,它是指没有全局性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政权没有发生突发性质变,公民不是用非法手段来参与政治或夺取权力,政府也不采用暴力或强制手段压制公民政治行为,以此维护社会秩序”。[1]简言之,政治稳定是把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之内。
一、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比例失调是政治不稳定的政治根源。政治参与依赖于政治制度水平的高低,若国家政治制度化程度不能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缺乏公民参与的政治体制必然增强民众对该体制的不信任感,国家的政局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政治稳定的国家,政治参与形成的监督和制衡抑制了制度变迁中的腐败行为,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政治参与可以促进政府内部规则和制约措施的实施;二是政治参与可以增强政府内外的竞争压力,而竞争压力又可以产生更有效率和更具反应能力的国家;三是政治参与可以使民众和社会组织能有效地参与到政府政治过程中,为民众和社会监督政府提供方便。”[2]政治稳定从根本上依赖于政治参与程度和政治制度化程度。
怎样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度呢?首先,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广大基层民众对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比如政务公开、财务透明,公务员多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切实帮群众之所需,让百姓看到一个自觉负责,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群众就会自觉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其次,增加公民参政议政的机会,多增加基层人民代表名额,让更多基层百姓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最后,各级政治选举中,多制定有利于最基层民众参政的条件,让他们能有更多机会进入高层,反映最基层民众的真实呼声。
二、财富分配与政治稳定
第一,社会物质财富分配长期不公,历来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最主要原因。“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中外历史上大规模的动乱,其根本缘由,多出于经济利益。社会物质财富贫乏,不一定会引起社会动乱。社会物质财富丰富了,不一定就能保障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这里有一个社会财富分配是否公正合理的问题。在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和再分配中,国家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家作为社会利益的调节者,应通过政策、法律和行政手段使社会物质利益的分配相对公正合理,为政治稳定创造重要条件。
第二,社会分配不公是造成政治不稳定的群众基础。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就会在客观上产生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出现两极化的可能性。“我们在收入与分配方面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合理性的收入差距;二是非合理性的收入差距。”[3]合理性的收入差距表现为在机会均等前提下,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工作效率的不同,即使同工同酬,按劳分配,也会产生收入差距。由于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数量、素质和种类不同,要素所有者所获得的收入分配就必然会有差距。非合理性收入是造成社会收入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非合理性收人是现阶段市场经济秩序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等所形成的各种非法收入。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地区发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城乡发展失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国有资产作风险的高额收益落人私人腰包等等。不公平竞争造成的收入差距既损害了社会收入分配的效率优先原则,也破坏了社会主义公平的原则,引起了社会成员的强烈不满,是危害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这种收入差距在我国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能任其发展,应把这个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具体做法就是(1)由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在再分配中加以解决,即通过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遗产税等措施将过高的收入调下来,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把过低收入补上去,从而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保持在一定适当的范围内;(2)加快社会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经济规则和行为,减少产生各种不合理收入的条件,从而为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完善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3)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完善的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城乡互助等完备的社会保障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收入趋于公平,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安定、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三、利益冲突与政治稳定
政治发展经常会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选民中去重新分配财富、收入和政治权利。政治发展中必然存在着利益分配和利益冲突。“政治发展在更多的时候意味着法律制度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产权界定或利益格局,而且会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从而在本质上具有了利益冲突的内涵,新的制度安排往往是不同利益主体或利益集团的冲突以及博弈的结果。”[4]政治发展中利益冲突的存在,制约政治发展进程。使存在经济利益无效情况下,政治发展也会导致资源重新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发展通常潜伏许多问题:(1)政治制度变革中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彻底性,旧的矛盾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相应会出现;(2)已经产生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为了维护已获利益,往往拒绝政治发展中的变革,成为政治发展中很大的阻力。当政治发展触及到新的既得利益集团时,政治发展中的利益冲突便更为严重,如果这种冲突无法调和,随着社会成员不满情绪的强化,就很容易导致政治发展的不稳定。
措施:(1)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有了利益冲突解决机制,就能够按照规则和事先约定的程序来解决矛盾,减少公开对立的冲突;(2)民主是解决利益冲突的最佳机制。大力在基层推广民主思想,提高广大基层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给他们更多参与政治的话语权。
四、政治制度与政治稳定
第一,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迟或早要发生相应的新变化。要使政治求得稳定,必须使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特别是政治体制进行及时的有效的调整和改革,使之适应不断变化发展中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动态平衡,政治才能持久稳定,长治久安。
第二,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民主和法制是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没有民主的法制只能是专制的政治,没有法制的民主也必然导致无政府主义状态。”[5]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推进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就是从政治制度上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从而把国家的政治运行纳入有序的状态。从西方一些国家实现政治社会稳定的原因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选举制度和议会民主。政权的更迭、社会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可以通过公平合法的民主程序来进行,通过选民投票表决来实现,从而有效地调和了社会矛盾。因此,大力推进符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的政治稳定。
五、国家权力与政治稳定
国家政权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比如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意味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政权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民主基础为国家政治稳定提供了牢固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民主制度尚处在发展过程之中,还有种种缺陷,改革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在现阶段能否遏制党和国家机关中的权力腐败和各种官僚主义至关重要。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国家的每一项重大决策,特别是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决策,都必须统筹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
第一,国家权力的运行必须循法有序。一个国家,要想实现政治稳定,国家权力、尤其是国家的最高权力的运行必须遵循法定秩序。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用权。当政治与社会稳定一度遭到破坏之时,往往是国家权力的运行偏离了法定的程序。健全民主制度,乃是政治稳定关键之所在。
第二,国家权力必须受到制约。权力不受制约,轻则懈怠,效率低下;重则被滥用,导致腐败与专断。这是中外历史所反复证明了的真理。要防止权力滥用,必须形成权力制约机制,使权力在约束中正常运转。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权力制约机制,杜绝权力致祸致乱,使每一个权力机关,每一个国家官员,无例外地受到一定的制约,消灭“权力约束的真空地区”。惟其如此,才能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综上所述,分析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提出实现政治稳定的解决之道,对于当前我国顺利推行政治发展进程与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根据我国的国情,采取具体合理的措施,消除一切不利于稳定的因素,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推进政治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6.
[2]格林斯坦,波尔比斯.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6.326.
[3]王惠岩.政治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1.
[4]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