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福州市城郊农民闲暇时间分配现状调查的思考
2011-08-15曾芳芳
曾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基于福州市城郊农民闲暇时间分配现状调查的思考
曾芳芳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较之前有了更为充裕的闲暇时间。对农民闲暇时间的分配问题的研究也因此成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福州城郊10个行政村为样本,运用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和实地考察,对城郊解农民闲暇时间的分配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福州市郊农民闲暇时间分配存在着每日的闲暇时间偏少、闲暇生活日趋丰富与提高发展型闲暇活动相对贫乏相矛盾、农民的闲暇观念仍比较落后和休闲娱乐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问题。因此,本文进行分析后针对性地提出应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闲暇时间、加强闲暇场所建设增加娱乐设施提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国家财政支持以及转变农民对闲暇生活的观念等建议。
福州市郊;农民;闲暇时间;分配;调查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一大关键。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外在条件,是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新型农民的一项具体任务,影响着农村的社会进步和两个文明建设。作为对传统农民的一种突破,新型农民是与之相区别的一大特点在于其闲暇时间如何度过。即农民对于在个人劳动时间之外,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支出后所剩余的个人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里,是如何度过的。
一、福州市城郊农民闲暇时间分配现状调查情况
本文从福州市郊的行政中随机抽取10个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它们分别是晋安区的鼓山镇远东村、新店镇杨廷村和新店镇桂山村、仓山区的建新镇玉兰村、城门镇黄山村和胪雷村、马尾区快安村、鼓楼区洪山镇黎明村、双下村和国光村。通过发放问卷,结合走访和实地考察农村娱乐设施、参与当地民俗活动,对所搜集的数据和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关于福州市城郊农民闲暇时间分配现状的几点认识:
(一)农民每日的闲暇时间偏少。总体上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农民大大减少了用于养家糊口和生儿育女的必要劳动时间,如此一来,由农民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整体上相应地增加了。从个体生活时间的变化来看,一部分农民可以不再完全按照自然季节的循环来被动地分配生活时间,而是随着农忙季节的农忙时间总量的相对减少,渐渐摆脱自然时间的约束,闲暇时间相对得到补偿。但是,与外国的农民相比,我国农民的日平均闲暇时间总量还是相差甚大。根据本文对城郊农民平均每日闲暇时间的调查发现,除了60岁以上的老人,人们的闲暇时间多被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占用,尤其是已婚妇女,繁重的家务劳动成为挤占她们闲暇时间的主要因素。
(二)农民闲暇生活日趋丰富的同时提高发展型活动相对贫乏。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农村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农民收入的增多,农民生活日趋丰富,如平面媒体、互联网络等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开始走进农村。有的村还开设了自己的网吧,一些居住地离乡镇比较近的年轻农民也喜欢到镇上的网吧上网,另外,一些经济相对富裕的农民也在自己家中配备电脑,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商业贸易和休闲娱乐。但总体看来,城郊农民的文化生活依然比较贫乏。根据实地调查,人们的闲暇时间多用于聊天、打麻将、看电视等消遣娱乐型的活动上,诸如体育锻炼、看书看报、生产培训等提高发展型的活动却较少人问津。与此同时,文化层次的差异也同时反映在农民对闲暇活动的选择表现差异上。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选择提高发展型活动的比例也就越大,这部分人群大部分为农村智力劳动者或政府干部,他们读书、看报、上网、进修主要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但是他们的选择却很少,局限于相对狭小的村镇范围内活动,走出去的较少。而文化层次越低的农民,选择消遣娱乐型活动的比例也就越大。
(三)农民的闲暇观念仍比较落后。一是重劳动、轻闲暇的观念根深蒂固,由于长久以来,中国农民“贫”字当头的历史,使得“勤俭持家”的消费原则被放在第一的位置,“闲暇”则成了与“懒惰”相联系的代名词,在只有劳动才光荣的社会观念影响下,闲暇观念长久得不到培育。二是闲暇消费观庸俗。根据本文对城郊农民对闲暇时间利用的侧重方面调查,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认为可以休息娱乐,放松心情”,将闲暇简单等同于看电视、吃喝玩乐、串亲访友、购物、打牌等消磨时间的活动。另外,还有一些畸形消费现象普遍存在,如在平时省吃省用,在逢年过节、喜庆丧葬等特殊日子尽情消费,更有甚者为讲排场、摆阔气而不惜举债大操大办,乃至形成“日常节俭克制——重点节日过度消费——日常节俭克制”恶性消费的畸形循环。
(四)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农民提高闲暇质量的瓶颈。一方面,由于农村的文化生活条件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无法满足先富裕起来的部分农民的文化需求,于是他们依靠自身的经济实力实现对更高层次文化生活向往的追求,选择向城市流动,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享受城市较高的文化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以往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着重文化设施的建设、重文化活动的开展,而忽视深层次文化建设的问题,多为仅停留在表面浅文化层次的建设而对人的价值观、道德意识、精神面貌方面建设关注度不足。我们在充分肯定表层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必要性之余也必须看到的是,长期深层次文化建设的缺位必然导致社区文化建设深度和后劲的匮乏。此外,更有甚者的是,在有的农村,有的文化中心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将场地、设施出租另为它用,成了名不副实的经营性场所,违背了充实民众文化生活的福利性原则,影响了村民闲暇生活的质量。
二、对福州市城郊农民闲暇时间分配现状调查的思考
基于以上对福州市城郊农民闲暇时间分配现状调查情况的分析,本着充实农民闲暇时间的理念,以提高农民闲暇生活质量为追求,本文就对福州市城郊农民闲暇时间分配现状调查进行的思考提出建议如下:
(一)努力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多少为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尺度之一。受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比之发达国家,我国的民众,尤其是我国农民的闲暇时间少得多。因此,要增加农民的闲暇时间,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缩短劳动时间。具体而言,可通过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的措施,减少村民上下班用于路途的往返时间;通过加快农村家务劳动电器化步伐,结合国家家电下乡政策补贴活动,让洗衣机、电饭煲等家用电器走进农村家庭,改变过去那种自己动手的传统家务劳动模式,将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兴办农村幼托事业,将幼儿送入托儿所、幼儿园,改变农村传统、单一的家庭抚养方式,减轻妇女的负担,促进其闲暇时间的增加。
(二)加强闲暇场所建设,增加娱乐设施的提供。针对调查所显示的“缺乏娱乐设施和娱乐场所”是影响闲暇时间利用的制约因素中最主要的一条,在解决农村闲暇场所少的问题上,应发挥现有场所的作用,如学校操场在非正常上课期间、露天广场所等,应尽可能向群众开放。要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通过改善文化教育环境,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民看书难、买书难、农村图书馆藏书少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群众汲取文化知识、丰富文化生活的主要因素。倡议出版社多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通过发展农民书社之类的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便利之需。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定期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直接配送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乡村文化站(室),为方便农民群众阅读服务。通过改进报刊订阅和发行工作,缩短刊物寄送时间,使农民群众能及时学习和阅读。由此多渠道促使人们多进行提高素质型的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于此同时,还应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增加体育设施的提供,促使人们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三)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农民的闲暇生活,加大闲暇消费的支出,首先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前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形下,增加农民收入是破解农村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制约因素的决定性力量。一要加快农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步伐,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借助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拉动农民收入的增长;二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各级财政按照“多予少取”的原则,增加对农业、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三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力求将现代工业技术的成果运用于改造农业中,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眼神农业产业化链条,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转变农民对闲暇生活的观念。农民闲暇观念的转变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一个持续长久的构建过程,因此,引导和培养农民的闲暇文化意识至关重要。传统社会的余暇生活理想,是辛苦劳作后,好好轻松、娱乐、休息一下。在以竞争与创新为主旋律的知识经济社会,只有不断提高,才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应该创新农民闲暇生活方式的理想,转变传统社会的纯娱乐与情感交流理想,为知识经济社会的自我发展理想,即把农民的闲暇生活观念,从娱乐型向学习型转变,将学习与信息收集活动放在第一位,把娱乐放在第二位。根据本文调查结果,大多数人应把传统社会闲暇集体娱乐为主的闲暇生活方式,转向个人学习与信息交流的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创新的是闲暇时间消费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要科学利用闲暇时间,要认识到把闲暇时间用来睡觉、“侃大山”是可惜的。正确的闲暇生活方式,应是在闲暇时间里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增长知识、娱乐身心、锻炼身体、从事某些社会公益活动、扩大交往等。二是要提高闲暇时间利用价值。有的人把闲暇时间用于赌博、沉迷网络,没有过多考虑因此对健康和心理产生的负作用。因此,为提高农民闲暇时间的有效价值,防止负作用的产生,应倡导农民闲暇时间花费价值观向有利于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
(五)继承民间传统,大力开展民俗活动。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往往表现在中华民族的节日喜庆和风俗习惯上,从而使中国闲暇生活方式折射出悠长的历史传统和民族习俗。围绕着传统节日,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围绕着习俗又渐次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庆闲暇生活方式,如春节时的耍龙舞狮、清明节时的踏青春游、端阳节时的赛龙舟、重阳节时的登高赏菊、中秋节时的赏月吟诗,无不带着浓郁的中国乡土习俗,成为中国独特的民族传统闲暇活动。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节庆活动为人们带来欢愉的同时,还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文化价值观念传播,如端午节对屈原投泪罗江殉节的纪念,无疑会激荡和光大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闲暇生活方式中的合理内容,保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剔除其落后保守的东西。打破传统足不出户、疏于交往的封闭型闲暇方式,保持中国民族闲暇生活中勤俭淳朴的风格,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民族传统闲暇活动要挖掘整理,发扬光大。
(注:本文系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资助项目:农业多功能框架下的闽台农业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009R0017)
[1]夏怡然.女性闲暇生活状况——以福建省为例[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4,(1).
[2]郭景萍.我国农村闲暇生活方式的合理化调控[J].重庆社会科学, 2000,(1).
[3]陈桂香.农民闲暇消费论——兼论新型农民的培育[J].农村经济, 2008,(5).
[4]陈晓宏.文化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 [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1,(5).
[5]杨立英.福建省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6]郭景萍.中国社会闲暇生活方式解析[J].嘉应大学学报,2003,(1).
[7]王亚飞,董景荣.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贫困问题与对策——破解“三农”问题的一种视角[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
[8]李合堂,代俊兰.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精神生活质量提升[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