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1-08-15贺新芳

关键词:道德修养基础法律

贺新芳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贺新芳

(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在过去《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之上,精心整合而成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为适应新的教学需要,教师可以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考核、教学情感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创新;教学;思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过去《思想品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精心整合而成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它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何改进和加强《基础》课教学,是高校“两课”教师的根本任务和重要课题。笔者在从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在寻找创新《基础》课教学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案。

一、教学内容中注重理论指导实践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里,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突出理论魅力的同时,也要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强调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出发,重点提炼出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给以科学、合理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回答和解释,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教材中“绪论”的内容,是帮助大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了解和领悟大学精神,认识大学生活特点,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其中,帮助大学生完成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的转变就是本门课程的指导实践的起点。笔者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实践指导,引导他们在大学期间做到 “六有”:学习上——有志,即有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并孜孜以求;日程生活中——有序,即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不至于茫然;做人上——有脑,即遇到事情,善于自己分析,合理归因;人际交往中——有心,即善于为别人着想,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消费上——有度,即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学会合理消费,逐步建立经济独立的意识;娱乐上——有益,即要学会休息,适当娱乐,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

其次,教材中大学生的思想修养部分,包括“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主要论述理想和信念的基本内涵、特点以及在人生发展过程的作用,笔者借此引导大学生运用“目标逐步突出法”制定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性格、专业等寻找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主要论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的相关内容,笔者着重引导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并分析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全球化的区别之所在,培养理性爱国的思想;“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主要论述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发展的关系,笔者把实践指导的重点放在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和人际交往方面,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引导学生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悦纳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其三,教材中关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部分,主要包括“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主要论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特点和功能,道德调节与法律调节的关系等;“第五章,遵守社会道德,维护公共秩序”:主要论述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在这个部分,笔者让大学生主动去观察和统计自己身边的道德“污点”和“闪光点”,从而引导学生提升自己道德的层次,理解并遵循公共生活中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主要论述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结合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从大一开始为就业打基础;讲解爱情与人生,婚姻与家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爱情,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其四,教材中关于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部分,主要包括:“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主要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征、渊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帮助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和“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主要论述我国的主要法律制度。在这个部分,笔者着重引导大学生明白“法治”与“法制”、“人治”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帮助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形成法律思维观念,形成良好的法制观念。

二、教学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满堂灌”式的刻板教学,做到师生互动,特别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辩论、影视欣赏、角色换位等形式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是指以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和主线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想,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基础》课程作为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教育引导课,案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每一个重要知识点之前,都引用经典的案例进行引导,引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同时,还选取一些社会现象作为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调查和分析。比如,在《基础》的“第五章,遵守社会道德,维护公共秩序”,让每个班级的同学分为四组,分别对汽车站和火车站公共交通领域、商贸中心等贸易空间、校园环境、网络虚拟空间的道德现象进行观察,找出其闪光点和污点,再分别派小组代表在课堂汇报自己的感受和整改措施。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还加强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从真实中得到启发,增强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和领悟,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理论、勇于实践的目的。

(二)课堂辩论

教师根据《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课本内容,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矛盾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确定辩论的主题,并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编写提纲、开展辩论,教师在其中仅充当引导者和点评家的角色。比如,在《基础》的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其中有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爱情观问题,笔者就设计了“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题,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进行利弊分析,探寻爱情的本质。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在观点的碰撞中闪出智慧的火花,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影视欣赏

为了避免《基础》课的枯燥无味,各种影视、视频的欣赏是非常有益的补充。一方面,通过经典的影视作品欣赏,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2009年在讲到“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结合建国60周年,让学生观看《建国大业》,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书写观后感,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在讲到道德和法律等相关内容时,许多《道德观察》和《今日说法》的题材可以加以链接,在加强视觉冲击的同时,把社会和媒体的主流观点深入到课堂之中。在情况许可的条件下,还可以借用我校《基础》课程建设省级精品课程的契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创建《基础》课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和栏目,开通由高水平教师主讲的网上专家论坛,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建立网络教学考核评估系统等,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使教学更加完整、连续、直观、形象、生动、有效。

(四)角色换位

角色换位是指个人在心理上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设身处地地从交往对象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可以尝试角色换位。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换位,以班级或者是小组为单位,提前给学生布置好相关内容,让学生自己准备讲义,收集案例,制作PPT,然后在课堂进行讲授,老师作总结和点评。通过角色换位,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老师要准备好一节课所要花费的精力,懂得更加尊重老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澄清思想、明确认识,并进一步内化为自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教学考核上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教学考核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考核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政治理论必修课,要想真正提高其教学实效性,不仅需要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在教学考核方面也应有所改革,注重形式的多样性。第一,为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基础》课的考核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一张试卷定成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现实表现;第二,在考核环节中,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强化“学习过程”的考试,将“知识记忆”的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的考核。把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和小论文、心得体会等相结合,同时增大平常学习态度和课堂、生活表现的考核分值,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四、教学情感中注重以德服人,以情感人

俗话说:“若要正人,必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基础》课的老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投入积极的教学情感,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注重以德服人,以情感人。自身要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看问题,保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当代社会贪污腐败、急功近利等少数不良现象有正确的认知,在学生面前保持一个正面的形象。具体的可以落实到平时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一方面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在课堂之余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利用个别谈心、网络邮件、QQ交流等方式为学生解惑。总结起来,就是以系统、科学、规范和严谨的教学作风,去教育引导学生;以公正、民主、平等、细致的工作态度,去关心支持学生;用尊重、关注、宽容、博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创造性地、充实而有效地与老师一道,共同度过教与学的合作时光。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钟万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J].课程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4).

[3]陈玉江,王红艳.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2006,(11).

[4]王刚.浅谈高等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8).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基础法律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让人死亡的法律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