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
——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2011-08-15于忠龙雷玉明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于忠龙,雷玉明

(华中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互联网
——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于忠龙,雷玉明

(华中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步走入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接触和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在农村的快速普及使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未来的农村文化建设将呈现浓郁的网络化色彩,我们要以创新思维建设农村网络文化,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互联网;农村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个亮点就是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十七大强调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建设摆上空前重要的位置。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文化建设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动下,农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农村社会发展方向,着力培养农村文化新的增长点。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联网中,互联网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交流、工作、生活、生产经营等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1]而这一现象也同样发生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农村网民规模达到 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 27.8%。同比增长26.3%。[2]另外,从互联网发展的城乡结构来看,网民中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也在不断提升,互联网正在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广大农村,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向“网民”转变,互联网正逐步被农民所接受。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通过互联网进行文化建设成为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崭新课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且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因此,我们必须趋利避害,使互联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互联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互联网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乡风文明,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一部分人在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之后,却走向了精神的贫困,如乡村伦理道德的衰落,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出等,对农村精神风貌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传统的文化建设手段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使得乡村文化建设裹足不前。

互联网具有资源丰富、传播迅速、辐射面广的重要特征,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速度,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面。因此,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3]当前,我们应迅速占领互联网这一新的文化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创建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二)互联网是农民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快,竞争也愈加激烈,人们所面临的精神压力、情绪困扰也随之增多,压力的排解则需要辅助适当的文化休闲活动,不仅在城市里,农村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可以用以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场所和娱乐休闲的形式非常有限。互联网的发展为农民开展休闲活动提供了一个重要场所和新的平台,它能够发挥方便、快捷、实效、多功能的特点,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文化需求。

当前农村互联网上许多网站都开发了形式多样的娱乐休闲活动,为用户提供诸如音乐、影视、游戏等众多的文化娱乐项目,人们在休闲娱乐的过程可以使心灵得到抚慰,同时乡村文化网站也开办了了互动论坛、贴吧、博客、播客等参与性较强的节目,有助于网民互动交流,缓解了各种矛盾,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乡村。

(三)互联网是农村开展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风俗习惯差别很大,这使得各地的农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也为文化的交流增加了难度。文化只有在交流、碰撞过程中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向前发展。而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交流需要具备时空统一的前提条件,由于农村现实条件的限制,农村文化交流很难实现,也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互联网的兴起为农村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排除了障碍,农村文化交流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实现跨越时空的双向互动。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展示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扩大其影响力;同时,还能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机会,在开展文化活动的时候能够融合外来文化,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本地区的特色文化,特别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二、互联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道德缺失弱化了农民的传统道德

互联网是开放性的网络。这一特性赋予了它不断发展壮大的活力,“广纳百川,终成大海”。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互联网的这种开放性使得它不加选择地接纳各类文化信息,因而容易“引狼人室”,冲击我国农村居民的精神世界。[4]在互联网上,在缺少“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越来越少,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的丑与恶,往往在这种状况下会暴露出来。在传统社会中,依靠熟人的监督、社会舆论,人们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道德行为也相对严谨。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是以计算机为媒介,人们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而是物化为交流工具或交流对象,会产生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人们的道德规范与道德评价也扭曲了。在市场化和商业化比较明显的网络社会里,乡村文化和传统道德显得苍白乏力。

(二)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毒害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互联网的管理还存在诸多缺陷,致使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黄色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 “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网络,这些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另外,由于农村网络管理力量缺乏,使得农村黑网吧泛滥,使得有关法律规范在农村网吧难以执行,这也加重了网络不良信息对农民青少年的毒害。

我国总体网民的特征是偏年轻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网民中19岁以下年轻网民所占比重达32.9%,特别是学生网民的增长迅速,由于他们对网络信息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据我国司法部门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中,有60%以上与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良信息有关,所以农村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文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网络文化传播对传统乡村文化产生冲击

互联网具有超越地域限制的特征,信息时代人们的信息跨越地区且极为频繁,在频繁的信息交往过程中文化差异被淡化,在网络的信息空间中,肤色、种族、国籍、性别、年龄等差异已变得无足轻重,人们更关心的是思想情趣的相投。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在21世纪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不是经济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线将会成为未来的战线。[6]

在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西方国家利用文化优势贩卖着他们的文化中心论,在外来文化的激烈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网络的开放性,使多种文化、价值理念得以交汇,不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乡村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推销本国文化,不断侵蚀其他文化元素,使得其他的文化的边缘地位更加严重。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物质基础薄弱,乡村文化因而更容易受到国外强势文化的冲击而丧失其主体地位,呈现商业化、工具化、边缘化的趋势。

三、趋利避害,利用互联网推动我国农村文化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克服其不利因素,推动我国农村文化生活的向前发展,是各级政府、农村文化工作者及农村居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关键的是各级政府要善于利用、善于引导、善于建设、善于管理,以创新的思维建设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并重,让管理服务于建设。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制定农村网络文化发展规划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运用使当代农村的文化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局面,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不容置疑。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与社会文化生活相结合而产生的种文化形态,已经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而重要的影响,所以,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既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由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制定农村网络文化发展规划,结合基层文化站所的改革,将传统的文化站所建设成为“互联网文化”场所,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设施建设、管理运行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提供给农民文明、充实、管理有序的网络文化消费产品。

(二)实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普及

目前我国农村正在推进“乡乡有网站”工程,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多方推动的对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实施重点扶持的大型公益工程,[6]目的在于全面普及互联网应用,搭建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化解乡镇信息化应用难题,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基层政府在开发信息平台的过程中必须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开发简单易用、内容丰富的农业服务信息平台。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可以拓宽各个乡镇政府的信息公开渠道,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门户网站进行对外宣传,向农民进行政策法规宣传、技能培训等,真正实现帮助广大农村地区方便接入互联网,农民能够快捷享受网络服务,同时也为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新舞台,并最终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加大培训和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网民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发现,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愿上网,互联网知识缺乏成为影响农民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前提是在农村地区普及网络知识,让农村居民了解互联网,学会使用互联网。

基层政府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网络知识的培训课程,通过技术人员的示范与讲解使农民掌握网络知识。目前,部门沿海地区已经有了这样的尝试,通过政府组织相关的企业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教育和上网体验,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农村互联网普及的另外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网络技术人才缺乏。为此,政府应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提高相关教学质量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积极引进融合现代商务运作和网络技术应用的高层次复合人才,加强动态网页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全省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通过合理规划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网络人才建设,同时创新管理理念,贯彻管理与建设并举的方针,有效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李伟.建设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9):22-2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EB/OL].http:// 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1/15/5767.htm.

[3]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N].人民日报,2007-01-25.

[4]郑文.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1):82-86.

[5]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53-55.

[6]芦世玲.农村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青年记者,2009,(7):49-50.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