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011-08-15肖振南廖彬彬
肖振南,廖彬彬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肖振南,廖彬彬
(集美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对教育对象本身属性的研究。外语专业生源较好,学生思想活跃,善于表达,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多,价值观多元化。由于课业负担重,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公共课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基于外语专业学生这些鲜明的特点,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应采用如下策略:多用疏导法,少用灌输法;比较教育和正面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等。
外语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2005年5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近年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各高校加大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师资、财力、物力的投入,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思政工作的环境、内容、对象都在不断地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仍旧存在一些不足,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仍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背景、特点的不同有所变化和侧重。具体说来,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然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性别、志趣、年纪等因素,而不能所有学生一个模式。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流于形式,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外语专业人才需求猛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都纷纷开设外语专业,培养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不同学历层次的外语人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快速增加。由于本科层次外语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分布高校最广,外语专业、外语专业学生本身具有鲜明的特点,研究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特殊性对于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外语专业学生特征
(一)女生占绝大多数
科学研究发现,女性语言天赋明显。这也是相当多高中毕业生报考外语专业的原因。事实上,在每所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外语系,女生占所有学生的80%以上,有些班级甚至清一色的女生。
(二)入校成绩较高,有优越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外语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外语专业一直以来都是热门或者较热门专业。外语专业学生很受人才市场欢迎,也深受学生欢迎,这就抬高了外语专业的报名门槛。一所高校里,外语专业录取平均分在所有专业中一般名列前茅。外语专业学生一次就业率也是较高的,这就造成了外语专业学生普遍有优越感。
(三)价值观多元化倾向
外语专业大学生上课的阅读材料基本上是外文的,内容基本上是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比如,英语专业一般开设有如下一些课程:《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美国文学》、《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等。一些主干课程,比如《精读》、《泛读》、《阅读》、《听力》等,教材内容也反映了外来文化。外语专业学生接触的老师是在中外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其中的外教带给他们的更是地地道道的外来文化和外来价值观。大多数外教中文都不流利,在中国居住的时间并不长,言行举止、兴趣爱好都保留着本国本民族的特色。不管是在上课的教与学,还是课后的交流中,求知若渴的学生都会潜移默化地受老师的影响。学好外语专业,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然要对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有所了解、熟悉,这很好理解。但外来文化和外来价值观往往又和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甚至相背离,可能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
(四)思想活跃,善表达,多才多艺
外语专业学生一般比较活跃,善于表达。外语专业一般班级人数较小,以利于课堂互动和口语练习。课堂形式比较轻松活泼,为了习得一门语言,学生一般要主动或者被逼着参与课堂讨论。英语专业学生会比理工类学生和传统文史哲专业学生更为活跃,更乐于也更善于表达。而女生多,会唱歌跳舞等具有艺术特长的女生也会较多,容易调动班级气氛。
(五)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外语专业学生入学成绩较高,自信、活跃、善表达,大学四年不断地接受外来文化和多元化价值观,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较多,逐渐养成了外语专业学生较强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
二、外语专业特征:课程多、学业重
人文社科类所有专业中,学外语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最辛苦的了。为了上好一节课,她们要预习要复习,任课老师基本上每节课都会布置作业。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平时经常会有小测验。考试结果关系到学生一学期的总评成绩,学生经常处于迎接考试的紧张状态。可以说,学好语言不仅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有大量的单词、语法、句式要考生去识记和运用。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课业任务是很重的。要学好两门语言(包括第二外语),对于一般人来讲,本身难度就很高。这就造成了外语专业学生眼里紧盯着专业课,专业课学习占了绝大多数的学习时间。在专业课学习很紧张的情况下,学生就没有多少时间去学习公共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忽视了公共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及政工干部的说教在他们看来都是比较虚的,远没有学习本专业课程来得实在。“记单词学语法”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一技之长是他们将来找工作的砝码,思想政治素养在他们看来并不紧要并不重要。“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情况在外语专业学生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综合所述,外语专业生源较好,学生活跃,善于表达,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尤其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多元化。由于课业负担重,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公共课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这些是外语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较为鲜明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用新模式,实行新策略。
三、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多用疏导法,少用灌输法
邱伟光教授认为所谓疏导法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表达出来;所谓引导,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判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灌输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权威或外部力量迫使受教育者不加批评地接受某种固定的道德规则系统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方法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价值观中的价值目标、价值评价等都以一定的价值知识获取为基本前提,而价值知识具有社会性,它主要是通过灌输由外而内化的,并最终形成某种比较稳定的思想,落实在外化的行动上。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说,不能简单运用灌输法,即使是在教育者看来最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因其价值观可能是多元的,因其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几十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精华,当然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但对此教育者也不能简单的说教,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发表观点,分析学生的思想困惑来源和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加以引导和强化。如果简单地灌输,那学生要么有抵触情绪,要么只是听听而已。
(二)比较教育和正面教育相结合
比较教育是通过比较、对照、辨别真伪、是非以及正确与错误,提高人们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比较教育法有利于被教育者在鲜明与强烈的比较中,辨明是非,鉴别真伪,判断正确与错误,更自觉、坚定地接受正确思想,批判错误思想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要更多地采用比较教育,因其学生个性鲜明,时刻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师和阅读材料。学生自身也会比较。思政教育者要主动采用比较教育法并与正面教育相结合,否则放任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可能形成牢固的错误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对各种思想信息整理分类,对各种性质不同的思想、思潮异同点分析和判别,考察各种政治理论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变化程度,比较各种教育方法的利弊、效果、条件等。在比较中加强引导,突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越性。比较教育和正面教育相结合这种思政策略对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思辨水平要求较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原则中有一条渗透原则,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受“综合影响”形成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如前文所述,外语专业学生课业负担重,重专业轻公共课,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要加强对专业老师的相关培训,使其在上课过程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有意识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涉及西方价值观、德育课题上,要提醒同学国与国之间文化不同、国情不同,不能一味地崇洋媚外。欧美文化、价值观可以了解,有些可以批判地吸收,切不可全盘接受。专业课老师不仅要提高业务素质,也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政工干部须加强与专任老师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地艺术化地采用各种教育方式方法,方能有的放矢,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注:本文系集美大学校级基金课题:“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510020)
注 释:
①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第140页。
②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15页。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4]黄向阳.德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