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学本科生的职业道路和规划

2011-08-15王恒

关键词:司法考试法学专业职业规划

王恒

(湖北经济学院 法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法学本科生的职业道路和规划

王恒

(湖北经济学院 法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我国法学高等教育面临“热招生,冷就业”的尴尬现状,法学本科生亟待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针对律师、国家公务员、考研、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企业法务部职员、其他法律边缘职业等不同的职业路径与方向,法学本科生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把握职业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法学专业;本科生;职业规划;路径与方向

一、我国法学高等教育面临“热招生,冷就业”的尴尬现状

1977年,全国仅3所大学设有法律系,在校学生只有200多人。自1979年恢复高考招生后,法学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普通高校有600多所设立了法学专业,其中在校本科生30多万人,硕士研究生8万多人,博士研究生6000多人。但从2002年开始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却持续下降,最近几年法学已成为高校中就业率最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据新浪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法学专业已成为薪资较低,就业率持续走低的高失业风险型“红牌专业”,主要原因是法学专业招生数量大,而社会对法律专业职位的供给却相对不足。法学专业学生,特别是法学本科生就业状况不好①,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粗略估计,北京地区每年各类型院校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在5000名左右②(不含研究生),作为法学专业就业主要出路的公、检、法部门,2009年北京市仅法院系统招收了634人。在同期高考志愿填报的初步问卷中,法学专业却是报考的热门,2009年北京生源高考热选的前10个本科专业中,法学专业排在第4位,全国范围内法学专业招生生源也较为充足,形成了事实上的“热招生,冷就业”的尴尬状态。

二、法学本科生亟待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规划

(一)法学本科生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法学本科属于比较尴尬的层次,学历上比不上研究生,能力和经历上又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在生活的阅历上属于初次接触社会,处在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阶段,各方面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法律人才从数量上确实是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基于法律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学校理论教育与专业实际的脱节,法律人才在质量上是远远没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需要。法学本科生特别是不少大三、大四临近毕业的学生学习无目标、无规划,对职业前途感觉渺茫,缺乏精神动力和支柱。在当前法律人才总体“过剩”的形势下,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振奋精神,提振信心,引导未来,起到灯塔的航标作用,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二)法律职业规划应有的放矢

法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践的运用是其根本特性,职业规划应建立在社会对职业现实的需求之上。法学本科生的职业规划可分为司法实务类和法学理论类等两个种类,主要应拥有司法资格证书、较强的交际能力、外语能力、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有志从事律师、公务员职业的学生来说司法考试是第一位的必备条件;对于从事外贸类、考研究生的同学来说,外语是非常重要的;对从事企业法务工作,要求司法资格证书和优秀的外语成绩,同时人际交往能力也至关重要。

在做职业规划时,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明晰职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准备,要特别重视职业规划“长期的时间观念”,并予以长期贯彻。对司法实务类,司法考试是重中之重;对法学理论类,外语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专业课的学习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一般学生是没有太多的精力同时兼顾各方的。对于法律职业需要的其他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需要实际的培养环境,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去培养。全国范围内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的通过率都比较低,但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提前做好准备乃成功之关键。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应该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准备研究生考试的同学应该在外语和专业理论上多下功夫;准备从事律师和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则首先要把司法考试放在重要的位置,先通过司法考试这道门槛,做律师的要花时间和精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的公务员考试能力训练。在职业的道路上,要有重点,各个阶段要有方案,集中火力,重点突击,“不要两个拳头打人”,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三、法学本科生职业规划的路径与方向

(一)律师: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虽然现在律师的数量呈现相对的过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律事务和纠纷不段增多,对律师人才的需求是各观存在的,律师职业在当前总体上还是有很大需求的。法学本科毕业生直接从事律师职业需要面临诸多的障碍和需要克服的经济、人际关系等困难。这条路难度较大,需要有相当的心理和经济的准备。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司法考试极低的通过率是众所周知的,近两年通过比列有所提高,但也不超过20%;其次是工作经验。法律是一门“世俗”的学科,需要比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大多数本科生还处在初步适应社会的时期,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客观的事实,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培养和磨练,一般的周期是5~6年的时间,才能逐步在人际交往上成熟,形成自己的交际圈子和成熟的职业经验,使律师事业有所起色;最后,律师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在合伙制管理模式下,提成制为基本特色薪酬体系③,整个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状况,导致20%的人瓜分80%的业务,剩下的20%竞争80%的市场④,而且近年司法考试的通过率提高后,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律师的队伍(包括一些公、检、法、司的人员),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由于案源的问题,法学本科生初入此行,生存的压力会比较大。

(二)国家公务员:考试道路狭窄,竞争激烈

总体上讲国家公务员职业稳定、收入较高、工作压力较小、福利保障完善。公、检、法、司等政府机构也是法律专业主要的需求地方,因此,公务员考试是法律学生的主要就业出路之一。除研究生外,对本科生有一些地方限制生源地(如2011年公务员考试报考简章中,江苏、浙江等地要求外省生源报考者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要求报考者具有本省户籍。在职位要求上,除基层岗位外,大部分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而且由于法学生源充足,很多岗位倾向于招考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另外,公务员考试为了讲究公平,对所有的报考者考试内容相同,但考试内容和法学专业内容基本没有关系,类似于智力测试,需要专门复习,而且有笔试和面试两关,还有体检、政审考察等程序,考试竞争比较激烈,招录比一般超过1:10,对应考者的反映速度、政治素养、组织管理潜力、专业学识、临场表达能力等均有较高的要求,考试的不可预测性比较大,特别是笔试成绩和临场发挥能力有较大关系。法、检部门在招考时一般要求通过司法考试,其他政府机关则没有硬性要求,但相应报考人数会更多,竞争会更加激烈。综合来看,法学应届本科生走公务员考试的道路比较狭窄,竞争非常激烈。

(三)考研继续深造:暂缓就业,积聚力量

高校扩招之后,激烈竞争导致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内法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法学专业本身理论性的深厚,经济形势复杂化后的实践需要,法学本科后继续深造成为许多同学的现实选择,可以暂缓就业,积聚力量。法学研究生无论是在理论水平的深度、社会阅历的成熟度、处事方式的丰富度上都明显胜过本科生,在就业上相对本科生有较大的优势。由于研究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相对良好的表达能力、处事能力,比较受国际、国内大型企业和大型律师事务所的亲睐。但研究生考试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外语的要求较高,对不少同学是一个难题。在专业课程上,需要一定的理论储备,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的专业课试题是各招生单位自己命题,不同于全国统一命题模式,在专业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偏向,对外部的报考学生来说在相关信息的获取上存在一定的客观难度。而且考研成本、读研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⑤等都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四)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从政道路的选择

为适应干部年轻化,培养优秀储备干部队伍,加强知识下乡与基层的沟通交流,迫切需要通过大学生的视野来带动农村和基层的发展。对到基层的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国家给予了比较优厚的政策,在任职提拔上、职级待遇上,相较于普通的公务员要更便捷、快速一些,在公务员的遴选招录上享受直接加分等优惠政策,是一条比较有利于有文化、有知识、有政治潜力的大学生干部的成长道路。在选调生的选择上,一般要求是211院校或者本省范围类二类本科以上,并且在学校担任过院系或者学校一级的学生干部,对政治素养和组织、管理的潜在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通过专门的笔试和面试,考试有一定的竞争性。一般都有相应的服务期限的要求,工作的地点大多是在比较基层的乡镇等地方,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与该工作的实际情况相差比较大,会产生比较大的心理落差,和基层民众的交流难免出现相应的障碍。如果没有比较好的心理定位,被动去适应环境,会产生排斥心理,造成事业没有太大发展,时间耗费在基层的状况。

(五)企业法务部职员:待遇好要求高

目前国内只有大公司才设置这个部门,相对人才供给来说,职位数量很少,但一般来说职位待遇比较好。作为企业法务人员,司法资格证书虽然不是必须的岗位证书,但是企业在招聘时一般是比较看重司法资格的。基于企业的盈利性,企业的法务部门所要求的并不仅仅是法律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以便从全盘来考虑企业的决策和运营。当前国内企业的法务主要集中在债权债务和知识产权维护两大块,对民商法律知识和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外资公司招聘时则比较看重外语能力,出色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对得到法务部的职位至关重要。很多公司甚至派出外籍面试官,如果不能用外语沟通基本上没有任何机会。

(六)其他:法律边缘职业大有发展

实际上,社会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曾经被认为“边缘化”的就业方向,很可能成为大量需求法学本科生的地方。例如经济证券、社区矫正⑥、调解、社会工作、普法事务,以及与法律相关的如外贸、人力资源师、新闻媒体中法律类版面等都需要法律专业人才,向法治社会的转型是未来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法律人才是应当也可以有所作为的。转型对很多同学来说,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上的障碍,可能会形成一种学无所用的情绪,加上进入一门新的领域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状况。其实法律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其适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法科学生的突出点应该是良好的适应能力和交际生存能力。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本身也是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实现自我的一个过程,应勇于尝试法律边缘职业。

总之,针对上述不同的职业道路与方向,法学本科生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把握职业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有立足之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睡觉时间少一点,上网时间少一点,学习时间多一点,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在法律殿堂里汲取营养,按照社会对法律职业的要求去谋划,法学本科生的职业道路应该是比较宽广的,在向法治社会的转型中也是可以大有所为的。

注 释:

①参见《2010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公布法学专业不乐观》;http://www. jiaodong.net/edu/system/2011/07/04/011322263.shtml。

② 通过查询各主要招生院校的招生简章,初步估算得来,是相对比较保守的数据。

③ 《中国律师事务所的现状与改进》,载http://blog.hr.com.cn/html/84/ n-3984.html。

④ 《中国律师现状调查:生存状况两极分化》,载http://www.148-law. com/actuality/survey.htm。

⑤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有研究生为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机会放弃学业,参见《女硕士为入事业单位放弃学业 家人支持》,载http://edu. 163.com/11/0823/12/7C53JR0200294IJJ.html(网易新闻)。

⑥ 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有关社区矫正的规定,社区矫正将会需要较多的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司法考试法学专业职业规划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高校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构建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论法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浅谈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第三节 法学专业培养方案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统一性为核心的国家司法考试制度改革研究